《 永恆少年》-馮·法蘭茲


馮·法蘭茲博士在其著作《永恆少年》中,以榮格的觀點來探討拒絕長大的現象,書中以安東尼·聖修伯里的《小王子》和布魯諾·高茨的《無空間王國》作為心理分析的例子,幫助讀者對於「永恆少年」的典型特徵及行為模式有更多的理解。

「永恆少年」(puer aeternus)一詞出自於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他是神聖的、有生命力的,並且帶著母性崇拜。那些認同永恆少年原型的男性,他們的青少年心理階段會持續到往後的人生,帶有母親情節,也就是所謂的媽寶。他們很難適應社會,每份工作都做不久,缺乏克服困難所需的耐性,無法全心投入。他們不容易定下來和人建立情感連結,逃避給予承諾及承擔責任,不管是工作或女人,總是有讓他們感到不滿意的地方,都「還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他們常幻想著某一天當「時候到了」,一切就會迎刃而解,而不需要自己付出努力去做些什麼,儘管他們充滿創意也有藝術氣息,活力滿滿,但是因為沒有紀律,拖拖拉拉,毅力不足,太快放棄,所以最後仍是一事無成。


有些永恆少年在接受心理治療後,理解到他們必須對現實作出適應,回應生活對他們的要求,但那只是種「智性想法」,理智上知道該做些什麼,也想像著自己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卻從來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實踐,他們跨不過想像到行動的那條線。他們需要得到一個真實生活與成人生活之間的橋樑,他們必須學會如何既遵循外在現實的要求又遵從自己內在生活的需求,也就是說他們得要長大,因為作者說「如果拒絕成長,成長就會殺了你」。但他們要小心落入憤世嫉俗的陷阱,變得再也不相信夢想,失去了所有理想,浪漫和衝勁,創意也消失,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變得世俗僵化。「成長微妙之處就在於放棄特定的假象,但是卻不變得憤世嫉俗。」他們得要從年少的幻想青春中走出來,但卻保留自己的價值感,在不失去兒時的創作性和整體感的同時,學會活在真實之中。「初始幼稚期的形式必須被切除,好讓自我意識得以成熟發展。兩個部分最後則會以較高的形式再度結合。」


治療永恆少年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他們做一份工作,讓他們去接觸現實,榮格對一個永恆少年說到:「你做什麼工作不重要,重點在於有這麼一次你是全心全意帶著意識做某件事,不管什麼都好。」去做就是了,而不是陷入無止盡的期待之中,說什麼「只要對了,我就會工作。」去承擔責任,在事情變得困難辛苦或是重複無聊時,仍堅持下去,不只做喜歡的部分,也包括忍受討厭的部分,那或許會讓人有受苦的感覺。但培養受苦的能力,是為了不被苦難擊敗,把自己變強承受生命中的衝突,克服自身的苦難,以創意的方式走出,會發現我們自有療癒能力。


在和他人建立關係時,永恆少年很容易在心裡抱著隨時可以離開的想法,那讓他們不用全心投入,然而這樣做他們所期待的轉變和親密連結也不會發生。作者說一個無法投入情感,建立深刻關係的永恆少年,會在每個女人身上喚出吞噬的母親,讓她們覺得必須將他綁在身邊,抓緊他,他才不會逃跑,這樣的負面循環一再發生。永恆少年應該做的是當事情不如預期,或當他們對身邊的對象感到失望時,去思考自己到底在期待什麼?為什麼會對對方有某些想像?這段關係出了什麼問題?從錯誤中學習,收回假像,將關係建立在真實的層次上,而非一走了之。


成長或許令人感到害怕,但那也無所謂,作者說:「不覺得害怕根本不是英雄的行徑。」覺得害怕是正常的,尤其是永恆少年們通常都很敏感又有想像力,這樣的人本就會承受更多的感覺。勇敢的關鍵在於即使害怕仍然不失去戰鬥的態度,不失去個人的自我防衛決心及榮譽感。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戰鬥,永遠保持幼稚和無辜,並沒有辦法讓生命中的苦難和悲劇不降臨,反而讓人變得無助和無力,「因為無論在這個世界或是大自然中,無辜感並沒有幫上忙,它只是敞開大門歡迎大野狼。」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