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輩子,只能這樣嗎?-肯尼斯•克利斯汀







「你與生俱有某種潛能,不是沒有原因的。你並非在追求一個自己沒有能力完成的夢想。」

肯尼斯•克利斯汀所寫的<<這輩子,只能這樣嗎?>>,研究「自我設限的高潛質族群」的「低成就」和「自我挫敗行為」。許多有才能及潛力的人,卻刻意選擇逃避讓自己發光發熱的機會,他們不去追求內心渴望的事物,過著沒有目標的生活,不承擔責任,不想發揮潛力,只讓它維持在一種最低限度,因為這樣的日子比較輕鬆。針對這類族群,作者發展一套「極限潛能計畫」旨在幫助他們改變自我挫敗的習慣,建立新的自我認知和處事的方式,希望每一個擁有翅膀的人,都能夠飛得起來!

「自我挫敗行為」:有些人會有種莫名的傾向,面臨機會時會故意放棄努力而招致失敗。
你有「自我挫敗」的傾向嗎?在讀這本書前,我從不曾想過自己可能會故意失敗,或搞砸計畫,但原來「自我挫敗」的範圍很廣,包括自我設限,刻意過刪減版人生,不去面對夢想,逃避承諾和責任,退縮且被動。安於現狀,不是因為現況比較好,而是因為要改變必須花費太多心力,而且面對未知會令人恐懼,萬一付出努力,卻失敗了,那麼就沒有藉口解釋為何自己表現不佳。

這本書被我歸類為「認知療法」,藉由改變你的認知,進而改變你的行為。這個改變的過程令我感到痛苦,因為我覺得一直以來的過日子的方式被否定了,甚而我懷疑起自己的價值觀,彷彿我所做的一切困住了自己,限制自己的成長,好像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一樣,事實上本書的英文書名就是<<Your own worst enemy>>。我差點沒辦法讀完這本書,但我想那也是一種逃避的行為。沈溺在自責的情緒,打撃自己並不是付起責任的做法,它只會妨礙自省。

「逃避,真的可以換來永遠的自在嗎?」
我開始檢視自己的行為,我的確會刻意選擇要求較低的工作,我不想離開舒適圈,我被動等待機會降臨,等到機會真的來了,我又因為害怕,不敢接受挑戰,我一直不想長大,想永遠當個小孩,因為我怕責任,也怕麻煩。我以為這是我想要的,認為別人沒日沒夜的工作,是汲汲營營,盲目追求金錢,而我在意的是心靈的富足和時間的自由。沒有車,沒有房,沒有錢,沒有關係,因為這不是我所追求的,我喜歡學習和閱讀,我有一天要成為專欄作家,但七年了,我還不是一個專欄作家,而我好像漸漸地失去了這個夢想。

「生命的真正成就在於參與,而不是保留」
逃避,從來就無法換來自在,作者說逃避比失敗更危險,逃避過一次,下次就會如法泡製,逃避某個人生重大課題,就更難去面對下一個決定,你會漸漸失去對事情的掌控力,另外,沒有接受挑戰,能力就停滯不前,抑制自己的野心,生活只會越來越沒趣。

「你今天做了什麼實踐夢想的事?」
不是要改變「你是誰」,而是要改變你處事的「行為」,從現在開始建立新的習慣。首先,想要掌握未來,就必須要建立生活的秩序,打造一份夢想企畫書,把最終目標轉變成具體計畫,區分階段任務,在特定時間內執行完成。再來,不要怕麻煩和挫折,耐心是可以訓練的,扎扎實實地「刻意練習」,貫徹和維持,不斷重複,學習必要的技能,善用時間。然後停止用曖昧的表達方式和自己對話,改用明確的字眼談論自己的目標,請說:「我會做到」。

「生命,就像一所學校,你註冊了,各式各樣的課程在等著你。你的回應方式決定了事情的結果,以及接下來需要的課程。如果你主動開發各種可能,並且從中學習,那麼,這所學校將是你獲得自由的管道。」
如果逃避該面對的事,生命會不斷地給我們一樣的課題,直到學到該學的課程,才能往下一個階段前進,否則我們就會一直有被「困住」的感受,身心覺得沈重,然而一旦開始進行微小的改變,它們就會帶來一連串的正面效應,只要累積數次的「小贏」,專注地走在自己的路上,拋開加諸自身的限制,妥善利用已有的資源,總有一天會達到目標。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