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胡慕情


出版社:衛城出版,作者: 胡慕情,出版日期:2015/07/07


胡慕情的<<黏土>>講的是土地的故事,講到灣寶的居民為了自己的家園,為了自己珍惜的生活方式,如何挺身對抗國家政府和財團的掠奪。就像<<老人與海>>中的老人為了守護僅有的一條魚,一次又一次的和鯊魚作戰,面對貪婪兇殘的鯊魚,老人沒有畏縮。「人不是要生來給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地方政府可以用盡不公不義的手段來毀滅灣寶,但灣寶的農民和居民不會被打敗!希望他們的勇敢和堅持不懈能讓更多的台灣人看見,從而正視土地被浮濫徵收的問題,不要再有更多弱勢的人被壓倒在政府的怪手之下!



在讀<<黏土>>的時候,邊罵邊哭,罵政府的狠心,哭農民的痛苦,甚至埋怨世界的不公平。這些農民們從沒想過要賺大錢發大財,只想靠勞力耕耘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只求溫飽安穩的生活,但就連這些都變成了一種奢望。為了蓋科學園區,灣寶的田地一再地面臨被徵收的威脅,但又何只灣寶面臨此種威脅,以發展之名行炒作之實徵收的地方多到令人不安,多到令人難以想像。不禁令人懷疑,台灣需要這麼多的科學園區嗎?就算是,政府憑什麼替人民決定犧牲農地換取科學園區,憑什麼讓人民和他們一起背負奪取農民田地財產的罪名?我們並不想成為這個共犯結構裡的一員!

書裡面提到,有許多科學園區根本招商不足,再加上台灣的科技產業近來的獲利和優勢也不比從前,一直蓋科學園區都是為了彌補地方政府的負債,為了讓地價漲,增進稅收。所以政府一方面說要讓人民買的起房子,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放任土地成為投機的標地,這就是說謊和欺騙!一天到晚拿著<<土地徵收條例>>,看上哪一塊就圈哪一塊,你以為是皇帝在選妃嗎?也不管人民的意願,不肯修法納入聽證會的程序,只想用曚混的手法甚至黑箱作業強行拆毀人民的家園。用怪手這麼殘酷的剷平正要收割的農地,難道不怕以後會沒有飯吃嗎?還是高官和財團只吃肉不吃米?還有那些因為被徵收而死掉的人,難道害死人都不會感到不安愧疚嗎?我們不是從小就被教導不可以做壞事,更不可以殺人,所以只要人不是死在自己面前就沒差嗎?眼不見為淨?我怎麼都無法理解,做了這些事,晚上怎麼還睡得著?

<<黏土>>還讓我看到,原來所有的事都是環環相扣的,施政者卻好像都沒有看到這一點,每次訂的政策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似乎從不曾全盤考慮過,也沒有想過這些政策可能帶來的後果。就以科學園區這件事來看好了,農地因為科學園區,因為都巿規劃,變得破碎稀少,沒有人種田那台灣人吃什麼?就算從國外進口,但全世界也有糧食不足的問題,過度依賴進口,倒不如培養自己國家能夠自給自足,擁有足夠的內需也能帶動經濟的發展。雖然我對經濟和政治一點都不瞭解,但徵收涉及人民財產,難道不該小心謹慎?科學園區絕對不會是萬靈丹,發展也不會只有一種方式,為什麼政府不好好看清楚,好好思考台灣這塊土地的優勢是什麼,而只會想到要徵收土地,慷窮人之慨?

看完<<黏土>>很無力,不知道該怎麼幫這些受到欺壓的弱勢者,難道只能同情他們嗎?自己一個平民百姓到底能做什麼?除了關注這些議題之外,到底還能不能有什麼實際的作為?況且人的同情和憐憫消失的太快,眼淚對這些弱勢者又能有什麼幫助呢?壓迫者的威權有多大,我的無力感就有多深,難道就只能靠手上這張選票了嗎?但政壇一片亂象,又有誰可以相信呢?

後記
2015/10/08
昨天去參加了作者的書友會,作者通常會根據書店的特性和地理位置,選擇議題來做為和書本中的某個切面連結討論。不過此場在小小書房的講座,有別以往的座談會,作者是來分享她寫作的歷程。描述過程中,如何決定寫作的方式,才能讓這本書可以不斷被閱讀和討論,用怎樣的敘述腔調來書寫,參考了什麼歷史文獻、文學作品和影音紀錄等⋯。

她認為讀者其實是願意花時間閱讀小說的,但對於書裡那些經濟政策、改革發展,這類偏較硬題材的公共議題是不容易被讀者接受的。為了讓議題可以持續發酵,不被遺忘,她認為必須要使讀者認識事件的脈絡,並且用宗族拓荒史的寫作手法,希望讓無名者的生命融入其中而被看見,他們的故事就是歷史,但很多時候我們卻選擇不看。

因為對於空白的恐懼,所以作者書寫,因為每次採訪一個人,彷彿就是拿走那個人生命中的某個片斷,所以書寫的責任很重大,她深入田野,一次又一次的去探索。

太多人以為土地徵收法修改之後,以市價徵收,正義就能得到實現,事實上土地的問題沒有被解決。土地的發展被認為是齊一式的,之所以沒有多元化的選擇是因為沒有和土地互動,也沒有和土地上的人互動,也就是沒有產生「地方感」。所有的問題,不會只有一個快速簡便的答案或處理方法,而是和許多事牽動,而是經過不斷討論和思辯而來。

在思辯的過程,我們大都被主流論述牽著走,但作者提醒大家,現在所謂的獨立媒體也不過只是從主流媒體的對立面著眼,這種非黑即白的方式,其實不會是事實的真相。沒有一個所謂的至高無上的真理,真理是愈辯愈明的,它是由多種元素和線索支撐結合而成,這樣才有討論的底藴。要不斷地吸收新東西,才不會一直用重複的觀點來思考。

我對這場書友會最大的收穫,是放下了那個一直想找答案的偏執。從開始注意起社會議題時,我就心心念念的想找到解決的方式,一方面也為自己力量的渺小和現況感到無力,總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什麼,改變也不可能發生,更糟的是我的同情和憐憫卻又消失的太快!但作者告訴我們,想要做些什麼,要有好奇心,要必須回頭重新去思考自身的歷程,才有可能找到答案。看到這些真正站在前線的人沒有放棄希望,而是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思索著可能性,我知道我只不過是那種老喊著:「該怎麼辦」的人,一個對周遭環境和所處社會漠不關心的人,一個不願實際付出的人。其實問題的癥結就如同<<憤怒的葡萄>>中的老媽所說的,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如果只是去想能不能,那很多事可能都做不到,但是如果是要不要,願不願意,那就想怎麼樣都行!既然灣寶的居民沒有放棄,既然站在第一線抗爭的人不會問能不能,那麼我想我也沒資格悲觀。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