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韌心態》-薩曼莎·博德曼



在《強韌心態》裡,作者薩曼莎·博德曼指出人們面對困境,不被打敗,而能夠復原的心理韌性是一種身心的活力。活力是種充滿生氣和幹勁的積極感,一種身心都能勝任某項任務的感覺。為了增加活力,我們必須和他人進行有意義的連結,參與有挑戰性的體驗,以及替自己以外的事物做出貢獻。


做為精神科醫師的經驗,讓薩曼莎·博德曼明白要擁有美好的生活,「自我沈溺」不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她認為能解決日常的問題和壓力的關鍵是「活力」,而活力無法以一種內省思考的方式產生。患者必需跳脫自我和超越作繭自縛的傾向,以「他人(外部)導向」、「行動導向」來面對逆境,才能培養活力,活力增加後,更能順利渡過難關,因此開啟正向循環。作者強調:「活力並不是來自『發現自我』而與世界脫離,活力來自於在人世當中好好活著。」


當感受到壓力,或者是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順利一再襲擊,因而身心俱疲時,我們會想遠離他人,只從事一些被動休閒,像是看電視、滑手機或是大吃大喝,這類活動對我們在體力、智力和社交上不會有太多要求,所以又叫「免需求活動」,做這些事或許短期內會讓人感到放鬆,但之後卻會更累,因為它們對於恢復活力沒有幫助。


增強活力有賴三個基本心理需求的提升:自主性、勝任感和關聯感。自主性指的是能自由選擇體驗,有意識地做出能夠反映出自己價值觀的決策。勝任感是一種自己做的事是有成效的體驗。最後,關聯感是和他人產生緊密連結的體驗。學習新事物、從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花心力和時間去建立一個能支持自己和活化自己的人際網,去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且重要的事情,那些能體現自己珍視價值的事,而非選擇一些能產生立即快感的放縱活動,這樣做能幫助我們在面對煩惱和焦慮時保持強大。


「你度過一天的方式,就是你度過一生的方式」,不要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自動播放」,在做每件事之前都要問問自己,這些行為是否反映我們看重和關心的東西,這樣做會讓我們感到強大並且帶來活力嗎?活力增加了心理韌性,有了心理韌性我們會對自己抱持正向觀點,對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充滿信心,我們會擬定計劃,解決問題,也較能處理強烈的情緒和衝動。


最後,一定相信自己能夠改變,相信自己擁有改變和成長的潛力,科學已經證實人的大腦神經有可塑性,可以產生新連結,神經元也可以再生,所以我們絕對可以培養有益的新習慣,建立正向的思考模式。放下自己「是什麼」或「不是什麼」的執著,它們是過去信念和習慣的產物,作者以她的做為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和經歷告訴大家,「我們能透過努力勤奮,來左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並且成為那種人。」人可以改變,我們可以做出改變!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