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烏托邦-Erik Olin Wright


本篇文章摘錄自Eric Olin Wright 的<<真實烏托邦>>,從第二章的<<解放社會科學的任務>>,可以看見一個理想的世界應該可以做到社會正義和政治正義。作者在第三章<<資本主義壞在哪?>>則對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十一項批判,藉此論述資本主義如何使人類離理想的世界愈來愈遙遠。

社會正義:在一個社會正義的社會裡,所有人基本上應能平等取得必要的物資及社會資源,過著蓬勃發展的生活。
蓬勃發展的生活在廣義上指的是各種使人能發展並運用其才華及人力的方法,換句話說,即實現他們個人潛力的方法。

政治正義:在一個政治正義的社會裡,所有人基本上有著平等的機會來取得必要資源,以有意義地參與會影響他們生活之決定。這包括個人有自由作出影響他們自己做為不同個體之生活的決定,以及個人有能力參與會影響他們做為社群成員之生活的集體決定。(p57)

真正的自由意味著對於那些就其自身而言事關重大的決定,人們擁有實質的能力做選擇,同時還意味著人們能取得所需的基本資源,以實現他們的生涯規劃。

所有人民在政治上平等的理念,必需仰賴強而有力的制度性機制,防止私人經濟權利轉換為政治權利。民主決策的範圍要擴大到所有對公眾造成重大影響的領域。此外,公民賦權的領域要延伸到定期選舉投票之外。(p63)

資本主義壞在哪?


對資本主義的十一項批判
1.資本主義階級關係讓人類不必承受的苦難持續存在。
2.資本主義阻礙了讓人類廣泛蓬勃發展的條件普及化。
3.資本主義讓個人自由及自主性之中原本可以消除的缺點持續存在。
4.資本主義違背了自由平等主義的社會正義原則。
5.資本主義在某些重大的面向上沒有效率。
6.資本主義整體上會偏向消費主義。
7.資本主義會破壞環境。
8.資本主義商品化威脅了廣被推崇的重要價值觀。
9.資本主義在由民主國家組成的世界中給軍事主義及帝國主義火上加油。
10.資本主義侵蝕了社群。
11.資本主義限縮了民主。

1.資本主義階級關係讓人類不必承受的苦難持續存在。
貧困不曾消失,人類潛力也一直遭到扼殺。資本主義系統性的製造人類不必要承受的苦難-「不必要」在此意味著社會經濟關係經過適當的調整後,這些缺憾可消除。
此有三項機制特別重要:剝削、技術改變導致社會無法控制的負面外部效果,以及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競爭。
*剝削
資本主義將經濟權利賦予特定一類人,即資本的擁有者,他們為了得到經濟利益,積極使許多人維持經濟依賴或不安定的情況。

資本家的經濟利益-他們賺得的利潤-端視他們能以多低的成本從工人身上榨取出多少勞動力。簡單來說,這就是「剝削」的含意。

為了利潤極大化,資本家希望讓勞動市場保持在一定狀況,不但確保勞動力的供給充沛,同時又削弱工人面臨增加勞動強度的反抗能力。資本家尤其希望見到大量的工人爭取工作機會,這樣一來往往能讓薪資下降,也希望失業率居高不下,以便讓工人害怕失去現有工作。換句話說,資本家很希望增加工人的脆弱無助。

*技術改變
技術的改變持續讓既有技能遭淘汰,摧毁了工作,替代了工人,而這迫使人們面對很大的困境。

資本主義這個經濟體系本身並沒有一套機制,使那些技能過時且工作機會有限的人,得到那些需要新技能且逐漸擴張的工作。

*利潤極大化的競爭
廠商之間為追求利潤極大化而相互競爭將摧毁工作、並使工人失去工作。在市場全球化之後,他們藉由將他們的生產移至低薪資水準的經濟體,減少成本並增加利潤。在這種資本流動的過程裡,工作被摧毁,工人也被邊緣化。失業工人也因缺乏所需的資源與資訊,難以移往有新工作的地點。

2.資本主義阻礙了讓人類廣泛蓬勃發展的條件普及化。
「人類蓬勃發展」的意思是:個人的天賦及潛能得到實現及運用。
*物質不平等
市場是帶動不平等的強力引擎。市場競爭製造贏家和輸家,輸贏的效果在個人生命中往往不斷累積,甚至影響下一代。許多市場產生的不平等只是機遇使然,而非努力工作或個人眼光導致的結果。市場運作起來,並不是一套激勵「才能」(merit)的健全機制,反倒比較像是殘酷的摸彩活動。用來實現蓬勃生命的物質工具,分配的十分不均衡。資本主義市場對於一生的發展及運用自身天賦及能力這件事,在實際的機會上產生了巨大的不平等。

*工作
當新的技術條件衍生出有趣及有意義的工作時,如果該工作所需的技能很稀缺,因而薪水甚高,資本主義的競爭往往會持續產生壓力,將該工作相關的任務盡可能地簡化為固定程序,以降低花在雇用高技術人力的成本。因此,資本主義經濟底下,大多數人在主要的工作生涯中所擁有的工作機會,不大能讓他們發揮創作力及獲得挑戰,而這樣的情況阻礙了人類蓬勃發展的機會。

*具毀滅性的競爭
競爭促成了一種成就文化,僅依照人們彼此的相對位置來給予評價。成就不是實現個人的潛能,而是比其他人好,贏得勝利。競爭演變到最極端的型態稱之為「贏者全拿」。個人一旦意識到自己實際上已無勝出的機會,很容易變得灰心喪志並全盤放棄。更廣義來說,在這樣的激烈競爭體制下,大多數人都必需接受相對的「失敗」。因而產生的自尊及自信心喪失,也破壞蓬勃發展的心理條件。再者,在資本主義之中,資源配置增進天賦發展主要被視為經濟投資,而投資的成效則以預期的經濟回饋來衡量,培育天賦的資源往往會高度集中在可造之才。畢竟,在一個市場裡,把許多資源投資在平庸的人身上,是很不划算的投資,因此,資質平庸的人最終很可能越來越無法取得發展期天賦所需的工具。這也阻礙了人類普片獲得蓬勃發展的目標。

3.資本主義讓個人自由及自主性之中原本可以消除的缺點持續存在。
私有財產制的核心就是所有者有權決定如何運用自己的財產。這給了資本主義中的廠商一個基礎,賦予他們指揮受僱者行動之權威。個人自由及主導大幅受限。在工作的領域內失去自主性及自由,這即是批判資本主義人士所謂的「異化」。

個人可以自由離職逃脫支配不過是種幻象罷了,畢竟工人並不擁有生產工具,也無法取得生活基本必需品,他們必需在資本主義的工廠或國營組織內工作,他們不得不放棄自主性。

4.資本主義違背了自由平等主義的社會正義原則。
*機會不平等
財富的私人累積與資本主義在所得上的巨大差異,讓某些人擁有與生俱來的不公平優勢,孩子的例子尤其明顯。只要私有財富繼承繼承制存在,只要父母擁有的資源完全左右孩子在人力資本上能獲得多少投資,機會平等都將淪為空想。

*違反正義理想
在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時,若是對別人強加某些非經選擇的負擔,就是不正義。資本主義中將私人利潤最大化的邏輯,意味著資本主義的廠商有一種內在傾向,試圖把成本轉嫁到其他人身上,這一類成本轉移到別人身上的例子被稱作「負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 。

因為利潤極大化的行為造成的負外部性強加到未來的世代,產生了世代間不正義的議題。利潤極大化的市場導致的資源消耗,由今日的資源使用者定出價格來支付這個成本,而那些將來得承擔成本的下一代,卻無法參與這個市場議價的過程。

5.資本主義在某些重大的面向上沒有效率。
資本主義中有六項特別重要的無效率的來源:公共財的低度生產、自然資源的定價過低、負外部性、監督及執行市場契約、智慧財產權的變質,以及不平等的成本。

*不利於公共財的生產
公共財:該事物生產出來後,很難阻止別人使用它,某人對該物的消費並不減損另一個人的消費。最常用的例子便是乾淨的空氣以及國防, 知識也是如此。思考公共財的一種方式是用「正外部性」來理解。正外部性是生產一項東西所附帶的正面效果。

*自然資源的過低定價與過度消費
人們在考慮生產成本的投資回報期限較短,並據此解讀價格傳達之訊號。我們知道由於資源耗竭,未來石化燃料的生產成本將比今日高出許多。如果今日在計算或利率時納入這些未來較高的生產成本,那麼我們就會明白,現今的價格並未反映出這些成本。結果,非再生自然資源的定價過低,因此導致過度使用。只考慮生產的短期成本,而使得剝削資源的速度快過資源再生的速度。

*負外部性
為壓低生產成本而將負外部性強加他人

*監督並執行市場上訂定的契約及私有財產
契約不會自己執行,因而就產生監督及執行協議的各種成本。愈多的資源用在這項工作,用來生產市場交易及商品及勞務的資源就愈少。若考慮這些資源並非用在生產,而只是用來避免違約,我們可說這是沒有效率。
資本主義生產中密集的社會控制,是導致無效率的一大來源。(為了監督工人的表現而浪費的時間)

*智慧財產權
雖然智慧財產權能確保動機,但也阻礙了資訊流通及新觀念的使用,這都讓進一步的發展受阻。智慧財產權的捍衛者假定,誘發創意及發明的唯一可靠因素就是金錢報酬,但事實絕非如此。對金錢誘因的強調及極力保護智慧財產權,實際上可能傷害誘發創意及發明的其他重要動機如有助於合作的利他動機。

*不平等的成本
高度不平等,尤其與底層的邊緣化相關時,往往會產生社會衝突及社會失序。高度不平等也會侵蝕社會連帶,即「我們同在一條船上」的感受。高度不平等隱含人類天賦及資源的大量浪費,意味著取得發展天賦及人類潛能所需的物質資源也不平等。

6.資本主義整體上會偏向消費主義。
資本主義在整體上會偏向於讓生產力增加帶動更多消費,而非更多「休閒時光」。當一個社會已經極度富有,我們便找不到什麼重大理由,可以說明總體消費的成長是可欲的.。

文化訊息及社會上普遍的期待,深深形塑了人們對於需要擁有什麼才能活得舒服的感受。廣告、行銷以及大眾媒體推動消費主義的生活風格。

許多資本主義廠商寧可僱用用較少的工人,讓他們的工時加長,也不願用更多的人,讓他們工時減短。雇主不願讓員工自行決定想工作的時數,雇主把減少工時對他們造成的嚴重傷害,以薪資及福利的方式進行補貼。這也使得工人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捨時,得付出更大成本。

「自願簡樸」使得市場需求顯著下降,許多資本主義廠商的利潤勢必消失殆盡。因此,若反消費主義的各種運動能量夠大而影響市場,資本主義經濟下的國家勢必會推動相關政策,以抑制這些運動。

發生經濟危機時,對於促進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消費傾向,國家的角色往往特別突出。政府會透過各種方式鼓勵人們消費以「刺激」經濟。

消費主義會破壞環境。

生產力高的社會中,人們生活裡仍覺得「時間很吃緊」,覺得時間不夠用一直是壓力的來源,伴隨著消費主義而產生的這種文化壓力與制度性安排,讓人難以單靠個人解決這些問題。

資本主義式消費主義很可能比較難讓人們在生活中獲得意義及滿足。討論幸福感的研究明確指出,一旦人們達到舒適的生活水準,收入及消費的增加將不會提升生活滿意度及幸福感。

7.資本主義會破壞環境。
資本主義常常忽視環境成本。由於再生自然資源對下一代的價值,並未納進當前供給需求的動態平衡之中進行考量,結果市場有系統地低估非再生自然資源的價格。這使得資本主義市場中的行動者過度消費這些資源。如今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使得消費主義成為一個全球現象,我們很難想像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態如何能永續發展。

8.資本主義商品化威脅了廣被推崇的重要價值觀。
自願為奴的市場,身體器官器官市場,人們認為以上的市場,將鎖定無力抵抗的窮人,而導致許多失控的案例;也因為將人類身體化約到待價而估的商品,讓人憂心。因此即使在高度商品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大多數人仍認為應該對允許資本主義市場來組織各種人類活動設下道德界線。人類不應該被當成商品來對待。

*托育服務
托育品質通常取決於父母能付得起多少錢。貧窮父母必需在賺錢或低品質托育之間做選擇。育兒商品化將很可能導致孩童需求不被重視。

*產品安全
在需要更昂貴的設計或更嚴謹的品管下,改產品的安全將使成本增加。資本主義廠商為了「理性」找出成本利益取捨的方法,就是估算人命的「市場價值」。此處重點在於資本主義市場將這項問題化釣為「對於資本主義的廠商來說,什麼最有利潤」,從而傷害了人類的價值。

*藝術
藝術的自主性及活力備受威脅,藝術家只能生產創造「賣座」的作品,而不能生產具爭議性、創新或較以難解的作品。因為「銷售量」的商業魔咒而有所窒礙。

*宗教與靈性
宗教獨特的價值也持續受到商品化的危險,譬如耶誕節的商業化,或者教會變成著眼於利潤極大化的宗教販售者。

9.資本主義在由民主國家組成的世界中給軍事主義及帝國主義火上加油。
資本主義自出現以來就一直伴隨著帝國主義。尋找市場及利潤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核心,這經常意味著把市場擴展到新天地,並在世界各地尋找利潤的來源。這種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時常有軍事力量作為後盾。在二十世紀後半葉,軍事力量扮演重要角色,透過軍事的直接干預以及各種形式的間接介入,鎮壓了世界各地反資本主義的革命運動及政策,使全球資本積累成為可能。

10.資本主義侵蝕了社群。
社群作為一種道德理想,指的是這種連帶、互惠、相互關切及互相照顧的價值。

資本主義不但未讓資本家以外的一般大眾形成廣泛連帶,反而導致人們在市場上不平等及區隔的機會條件下,形成各個內部共享利基連帶的小群體。於是,在貪婪及恐懼等驅動競爭的內在力量作用下,在競爭導致的不平等結構下,社群變得狹窄且支離破碎。

11.資本主義限縮了民主。
民主:人民應該共同決定影響他們集體命運的事務。
如果我們認真看待「民主即民治」的理念,便會發現資本主義以三種重要的方式限制了民主。
第一:生產工具「私」有制意味著,能夠產生廣泛集體影響的主要領域,從集體決策過程中被移除了。資本主義廠商擁有者所做的私人決定,通常對他們的員工以及未直接受雇於該廠商的人們,造成巨大的集體後果,因此將公眾審議及控制摒除在決策之外,會傷害民主。

第二:不讓民主團體控制投資分配,除了直接造成傷害民主的效果,針對這些資本主義廠商本身間接涉及的活動,民主團體無力控制資本流動與運作,也會傷害民主設定集體優先順序的能力。我們如何配置總體社會剩餘?這類決定都並非經由民主審議的方式來做出。

第三:資本主義動力產生的財富與經濟力量的高度集中,顛覆了民主政治的平等原則。有錢人及在經濟體中佔據有利位置者無疑擁有更大的權力,能左右政治結果。

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