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Ep12. 幸福是無敵星星-實踐篇



 如何幸福

1.掌控思想

從思想開始,有意識地去追求幸福,擁有幸福的意願。有很多時候,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做了讓自己不幸福的選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謹慎地對待和管理自己的生活,運用理性辨別並判斷,找出適合自己,屬於自己的幸福之道。


2. 設定目標

設定目標是為了能夠專注在當下,知道該何去何從之後,更可以享受過程,投入在手上的事物之中。目標的設定必須兼顧長期和短期利益,符合自己的喜好和人生觀,並且能讓自己發揮潛能。還有關於目標,波西格在<<禪與摩特車的維修藝術>>裡說得很好:「每一步都不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每一步的本身都是一場獨特的事件。⋯⋯只為了未來的目標而活是膚淺的行為。」


若是我們能喜愛自己手上正在做的這件事,那麼努力的過程也能帶給人們幸福。有時為了完成目標,必須要有無比的耐心,但也不是說為了目標就只能不顧一切拼命忍耐,而是經過衡量後,以合理的方式行動。


3.成長

有所進步和成長,會讓人感覺幸福,史賓諾莎將喜悅定義為「人類從最小到最高完善境界的歷程」。人類會努力持續自己的存在,增加生命的力量,也就是Steven Pinker所說的-「生命蓬勃發展」,當我們茁壯、進步,我們會幸福,而為了成長和進步,則必須學習,因此才會有所謂的「終身學習」一說。


4.要追求被理解而非被讚美

在哈佛的幸福課裡,塔爾班夏哈提到為了要得到別人的讚賞是一件辛苦的事,彷彿薛弗西斯不斷地要把巨石推上山一樣,是永無止境又徒勞的任務。


所以不要尋求他人的讚賞,而是要被對方理解,理解真正的自己。幸福要從自己身上尋找,如同哲學家阿倫所說的:「⋯幸福只有被你緊抓在手裡時才是幸福。倘若你在自己之外的整個世界去找尋它,你絕不會找到看起來像是幸福的東西。」


5.滿足

不滿的人即便他擁有了一切,他一樣無法感到幸福

「每個人的世界都來自內心。從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不等同他親眼所見的世界,而是我們感受到的世界。一個在某處感到快樂的人,到了任何地方都會快樂;一個在某處不幸的人,到了任何地方都會不幸。」(<<喜悅的力量>>)


最後再看看波西格和他兒子登山例子,他的兒子在爬山時,只想一直往上前進,他對這裡不滿,但當他走到了遠方,他同樣不滿,因為剛才的遠方,現在成了這裡。他找的東西,全在他的周圍,但他全都不要。所以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辛苦,身心都吃力,因為他把目標想像成外在又遙遠的東西。希波的奧古斯丁說:「幸福就是持續渴望我們已經擁有的事物。」


有時,人必須接受生活的真實樣貌,當我們盡了全力去爭取和奮鬥後,我們就該接受結果,甚至是放手,而不是任由自己被負面情緒淹沒。


再來我要談談比較外在的部分

1. 健康

要得到幸福,不只是心靈和精神方面的事,身體的部分也扮演很大的角色。實際上,一個沒有健康的人,很難感到幸福。從掌控自己的身體狀況開始,達到肢體的協調,規律的運動、正確的飲食習慣、良好的作息都能有所幫助。和自己的身體產生聯結,好好感受自己的身體。


2. 時間充裕

充實的生活不代表急迫、快速的步調,快節奏和繁忙的生活會帶來過大的壓力,還會造成身體不適。時間如果不夠,人們便無法發揮創意,做出改變,而只是不斷重複讓自己不幸福的生活模式。


3.良好的關係

哈佛的一項超過七十五年的長期研究顯示,良好的關係,能讓我們維持健康和快樂。人必須他人產生連結、建立有意義的關係,置身於愛和關懷之中才能感到幸福。


4.幫助別人、貢獻自己

幫助別人,貢獻自己會讓人幸福,是因為在付出的過程中,我們能發現自己的價值,知道自己原來是個有用的人,自己有能力成就一些事情,因而肯定自我。


5.整理

整理包含整理有形的物品,和自己的人生。因為當在面對了自己和物品的關係之後,就會被賦予力量和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透過「整理」,而學到如何放手和珍惜。


以上的這些只是書上或課堂上提到的一部分,在上述那些方法之外,還可以再加上很多項目,但當我開始思考「幸福」這件事時,我發覺關於幸福,不只是你知道些什麼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做了些什麼。


事實上「幸福之道」對很多人來說不是新的知識,但真正做到人卻不多。到頭來,或許我們根本不需要對幸福的定義鑽牛角尖,或者想出更多的方法,而僅僅是選出幾種適合自己的方式,然後真正的去做,付諸行動。


就跟開車一樣,即便有了許多駕駛的知識,卻從不上路,也是枉然。最後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關幸福的書,大部分是自助的書,「自助」這個詞有兩個意思,第一你必須要幫助自己,第二就是你要靠自己,或許這就是關於幸福,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最基本的事了。

Attachment.png

...

Ep.10 與其超時工作,你需要的是聰明的工作

 



克里斯貝利-《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卡爾紐波特-《深度工作力》


克里斯貝利-《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克里斯貝利強調所謂的「生產力」並非指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最多的事,而是聰明地工作,「生產力」看重的是是否成就了自己的目標,用心嚴謹地做「正確的」事,而非胡亂地瞎忙,不加思考填滿時間。


作者說忙碌若不能幫你完成任何事,那它跟懶散就沒有區別。富生產力的人,會找到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然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專注力,減少其它事務的干擾,他們「有意識」地從事每個任務,並且對事務擁有一定的掌控權。



How

設定明確目標後,管理有限的時間、精力和專注力


1.時間管理的部分,他強調並不是把工作時間拉得愈長就越有生產力,超時工作因為會消耗太多專注力和精力而使效率變差,錯誤連連,研究顯示理想的工作時數為一週35-40小時,超過55小時,我們的生產力會降至谷底。


為了有效應用時間,作者建議我們做時間記錄,追蹤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我們可能會驚覺浪費不少時間在不必要的任務上,看了太多電視,流覽太多網頁,拖延不去做正事,我們以為我們工作了八小時,實際上搞不好連一半的時間都不到。


「有意識地」觀察自己支配時間的方式,才能知道我們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想今天一定要完成哪三件重要的任務,然後在睡前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達到目標。


2. 要有生產力,當然必需要有足夠的精力去從事每一個任務

適度的運動,良好的作息,均衡的飲食,冥想都能幫助我們恢復精力,一定要找到能讓自己放鬆和舒解壓力的方法,才能繼續戰鬥下去。


另外,找出自己一整天精力最旺盛的時段,把它用在處理最重要的任務上才會事半功倍。


3.遠離誘惑和保持專注

研究顯示多工並不會提升效率,人類的大腦因為習慣了同時接受多種刺激,當要集中精神於一件事上就提不起勁,覺得無聊,長久下來我們變得易於分心,無法完成需要深入思考及學習的任務。


事實上,大腦不能同時專注在兩件事,它只是在任務間迅速切換,花的時間一樣是兩倍,反而還會因為分心,而失去了成果的品質。


我們的專注力是「心智的肌肉」需要鍛鍊,訓練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專注在當下,把寶貴的注意力放在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任務上,不讓源源不斷的干擾對我們疲勞轟炸,使我們的大腦超載。


卡爾紐波特-《深度工作力》


何謂深度工作:

「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


Why can’t 

然而因為訊息、電子郵件、社群媒體和網路娛樂,我們的工作形態被改變,它們分配了我們的行程,使完整長時間的工作時段變得難以獲得,我們常常被許多並非職務描述的主要項目打擾,看起來好像總是很忙碌,但實際上卻沒有創造出令人滿意的成果。


雖然我們知道深度工作的重要,但有時我們會有意或無意地逃避投入深度工作,要能做到深度工作必須下定決心排除萬難。


How


1.訓練「心智肌肉」,為了讓它變強,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以求改善高度專心的能力和克服對分心的渴望。


2.讓自己難以被連絡到,不要讓那些來來回回的訊息和郵件花你太多的時間,讓寄件者多做點事,比如,要他們先回答一些問題,確認他們的來信有值得你花時間看的必要性,或乾脆不回信。


3.找出決定我們職業與個人成功和快樂的核心因素,如果我們即將要做的那件事,或使用的那項工具並沒有辦法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或甚至妨礙我們,我們就不該做它。


譬如一個作家的職業目標是想從事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審慎寫出有意義的內容,如果他為了想維持讀者的忠誠度,就每天花幾個小時的時間上臉書一一回覆留言,他怎麼會有時間完成他的作品?


卡爾鈕波特說,我們要有拒絕任何好處的心態,不能因為一點點可能的好處就影響自己真正重要的目標。



Why

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強調它所帶來的生產力,以及所創造的價值。

淺薄的工作者將更容易被取代,不想要成為新經濟中的輸家,就要有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和高水準的生產力,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非得有深度工作力不可。


作者強調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專注的程度,

如果我們都能提高工作的品質,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技能,我們就能從職業生活的日常努力中創造意義和神聖感,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職人和工匠被受尊崇的原因,書上說:「你不需要從事精緻的工作;你需要的,是以精緻的方法做你的工作。」



...

Ep. 09 為什麼沒進步?你卡關了嗎?

 


Anders Ericsson  Robert Pool合著的《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大腦喜歡這樣學》-芭芭拉·歐克莉



「刻意練習」和沒有目的、盲目重複的瞎忙不同,它是有系統地跟著大師的模範在練習,它有一些原則:

1. 大師和專家們已經在此領域中建立出明確的技巧和教學,藉由學習效法前人,我們也可以一步步往專家的路上前進。

2. 離開自己的舒適圈,你必須不斷嘗試,用不同方法去突破、進步,努力和練習的過程通常很辛苦,甚至是枯燥無味。

3. 必須有明確和仔細定義的目標,針對某一個特定技巧或面向做加強。

4. 它需要全神貫注、有意識地專注在自己的表現和練習上,而不是在無意識中把練習時間消耗完,學了什麼、做得好或不好,自己一點概念都沒有

5. 它必須有反鐀,你必須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在哪,並且加以改進

6. 它靠心智表徵來指導自己練習,在不停地刻意練習後又產生更多更佳的心智表徵。

7. 它修正完善之前已有的能力和技巧,並且又使你到達下一個階段。


所謂的天才是


1.作者在書中強調所謂的「天才」都是經過「刻意練習」而成就的,沒有天才不用透過長時間、高質量的練習,就成為佼佼者或專家的,他們都是比一般人更加努力的人,他們在別人玩的時候在練習,儘管練習的過程既不輕鬆甚至痛苦,他們還是沒有放棄。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投身於某個領域,通常到青年時期就已經累積七千多小時的練習時間,而這些練習是「個人獨自」的練習時間,不含上課或團練的時間,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個人獨自」的刻意練習才是精進的關鍵。


· 「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一種專家們都擁有的心智活動,幫助他們預測、從混亂的資訊中看出模式、計畫下一步、指引他們、讓他們能自我糾正。


技巧愈高超的專家,心智表徵的量和質也都會跟著提升,並產生一種正向循環,也就是你愈精進,心智表徵愈能發揮作用,而心智表徵的能力愈高,你的表現和技能就更好。

講「心智表徵」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抽象,但如果有看過電視或電影裡那些鋼琴家或外科醫生的戲大概就知道什麼叫「心智表徵」。電視上那個被稱為天才的鋼琴家或外科醫生,在表演或開刀之前,都會在自己腦海中有一些畫面,好比正在彈琴的樣子或開刀的過程,他們在真正上台或進手術房之前,已經在自己腦中演練過數次,他們的手有時還在空中比劃著,好像正在彈琴或做手術,


藉著這樣的想像,讓他們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練習,「無時無刻、隨時隨地」都能練習,能做到如此都是他們有「心智表徵」,他們不用碰到鋼琴或拿起手術刀,就能在心中感覺到和觸摸到整個過程,他們還能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並加以修改。


《大腦喜歡這樣學》-芭芭拉·歐克莉

一、組塊

為了更有效記憶必須將資訊以有意義的方式結合成組塊(chunk)。組構的原則如下:

1·專注在你要組構的資訊上

2·理解意義 

3·要建立脈絡,要知道如何用、並且何時會用到這些記憶組塊


二、建構組塊的步驟

1. 將關鍵的題目從頭到尾在紙上做過一次,確保每一步都合理,行得通

2. 再重做一次,這次把焦點放在重要的步驟上

3. 休息一下,讓發散模式有機會運作

4. 在睡覺前把題目再做一遍

5. 睡醒後再來一次,刻意練習那些讓你感到困難的地方

6. 解另一題,重複1-5的步驟

7. 「活躍的」重複:在散步或運動時,同時一邊在心裡重複解題流程,


經由上述的過程,可以強化和增加腦神經的連結,使組塊更緊密,這才有可能幫助我們更有效的回想學過的東西。


* Choking

反之如果我們沒有好好進行組塊,在我們還沒記住解題技巧時,大腦就已經被這些散亂的資訊擠滿,讓我們就沒有空間去記真正重要的東西。


三、分散模式

為了更有效解決問題,在專注一段時間後,必須要休息,讓大腦的運作模式轉換成發散式,雖然看似在放鬆,實際上腦袋仍然在想答案。最徹底的休息方式是睡眠,它幫助我們把腦袋的有毒物質,和沒有用的細胞清空,讓腦袋有空間容納新知識。


若是在睡前想學的材料再溫習過一遍,把問題再想過一次,我們甚至可以把它們帶入夢境,在作夢時腦袋也能把我們找出解答。


學習代表必須為自己的大腦輸入一些東西,為了讓大腦的分散模式起作用,首先要專注在一件事上,持續地思考它,中間休息的時間不要超過一天。


四、間隔重複

為了有效記憶最好的方式是space repetition,把要背要記住的東西分散成好幾天來記憶,一天重複背二十次,不會比每天背一次,連續二十天的效果來得好,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愈難的學習內容,必須允許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複習。


五、提取練習

回想要學習的內容,做提取練習(retrieval practice)會比重複讀教材有效果。用自我測驗法來練習避免「我會的假象」(illusions of competence),考考自己能記住多少,並且把記不熟的地方,再加強,另外也可以在書的邊緣寫上關鍵字來統整主要內容。在腦袋中建構愈多組塊,愈有可能解決問題。


六、交替練習

交替學習指練習不同的解題技巧,當已經充分理解某樣內容後,仍不斷練習則是過度學習,它能增加自動化的反應,譬如讓我們琴彈得更流暢,但過度學習也有可能會浪費時間及令人生厭。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可交替練習不同技巧/不同單元,把不同單元的練習題打散,混在一起測驗自己,才真正能測試自己的能力。

...

Ep. 08 下定決心走向精進之道


改變意識——學習法——工作法


精進之道-喬治李歐納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安琪拉達克沃斯


如果你還沒下定決心走上精進之道,為什麼「精進之道」對人生會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所以覺得自己生活懶散,每天渾渾噩噩度日的人,可以先讀<<精進之道>>,和<<恆毅力>>。當你立下志向好好振作,就讀<<刻意練習>>和<<大腦喜歡這樣學>>


作者在<<精進之道>>這本書,一開頭就說:「如果我們選擇腳踏實地地度日,展開精進之旅,那麼在一生當中,泰半時間都會是停滯期。如果我們拒絕走上精進之旅,那麼一生當中泰半時光,都將浮躁不安,心神不寧,想方設法逃離停滯期,最終自我毀滅。」


作者這段話解開了我一些生命中的老問題。在過去很多時候,只要我沒有在生活中訂定一個目標,好好學習,我就覺得心很不安定,整個人沒有踏實的感覺,但一旦投入某件事物之後,又因為覺得自己進步太慢,或沒達到目標,而想逃,真的放棄後內心又充滿了不甘心和悔恨。

整個人就這樣不斷來來去去地掙扎,然後被自己弄得很痛苦和煩躁。


我以前認為自己已經在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行,或許根本是自己沒有才能,不該勉強,現在我漸漸明白,自己練習的時間不夠,練習的方法也可能是不正確的,才是沒有實現夢想的原因。



現在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在精進之道上,「放棄」根本不是一個能選擇的項目,當然表面上我們可以「放棄」學鋼琴、學英文、學跳舞或學畫畫,當一個三分鐘熱度的人,但卻不會因此有解脫感,也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那放棄又有什麼用?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樣,但我的情況就是一種惡性循環,嘗試新事物,遇到停滯期,放棄,惶惶不安,再嘗試新事物⋯⋯這個過程很令人沮喪,有時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作者說:「猶豫不決導致毫無作為,毫無作為導致能量低落,憂鬱絕望」要避免這樣的狀況,逃避沒用、放棄沒用,只能走上精進之道,養成規律練習的習慣才能使人產生能量,也才能馴服那些令人不安、惶恐在你內心亂竄的負面能量。只有細心體會每一次反覆的練習,專注在過程中的每一步路,挖掘精進之道那無窮無盡的豐富,才能真正體會到滿足。


作者說「練習」應該是你所擁有的本質,不是你偶爾想到才去做的動作,練習近似於中文的「道」-練習就是你所走的道路。


我們需要把「停滯期」視為不可避免的階段,除了用「不同」的方式刻意練習突破瓶頸之外,我們還可以休息調整,放慢腳步。只想著前進就看不見身邊的美景,想快速通過那些討厭的「等待期」和「停滯期」,省略高潮前的平淡,立即實現夢想,是一個半小時的電影才會有的情節,不是真實的人生。


這讓我想起了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命運好好玩>>,裡面的主人翁得到一隻神奇的搖控器,能讓他快轉生活中那些「等待期」和「間隔期」,他不斷地快轉又快轉只為了快點完成目標,結果錯過了所有和家人相處的時光、小孩子的成長,最後心愛的老婆離開他,他也沒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

現實中,我們當然沒有那隻神奇的搖控器,但有很多時候,我們也是只在意目標,想急著省略、跳過其它和目標無關的事,結果,真正重要的事就所剩無幾了。過度執著於目標,而忽略了生命中也一樣重要的事,並非真正的走在精進之道之上。


最後,簡述一下作者所提的精益求精的五大關鍵

1. 教學:尋求老師的指導

2. 練習:讓練習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3. 順服:順服老師、順服嚴格的紀律,偶爾還要放手,不要執著於好不容易修練而成的技巧,才能更上一層樓

4. 意圖:訓練心智的力量、全神貫注,運用腦中影像練習

5. 極限:面對極限,要保持平衡,踏出舒適圏,但也不要傷了自己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安琪拉達克沃斯


Angela 從她所訪談過的各領域中的佼佼者,以及從她的研究結果發現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關鍵在他們是否擁有恆毅力,而並不一定是他們的智商或天賦。

她認為大部分的人之所以沒能實現自己的潛能,是因為我們太早放棄,也太常放棄,我們不知道要成功必須持續地要求自己,超越限制,事實是-我們還不夠努力。


作者引用尼采的話提醒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為「天才」冠上神聖和神奇的光環,是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夠努力,不願意承認是因為自己偷懶所以才一事無成,寧願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我們沒有擁有愛因斯坦的高智商,或是不像莫扎特一樣是神童,這樣我們就可以安心地繼續滑手機、看電視,畢竟「智商」是天生的,不是我們能改變的事。



為了要找到自己的興趣,要多嘗試,而不是什麼都不做,為了發現興趣,需要透過各種體驗,接觸不同事物,做過之後,從中篩選出一、兩樣讓自己心動的事,然後發展它們,花時間學習、練習,提升興趣的深度,然後成為專家。

要注意的是,沒有興趣是問題,但太多的興趣也可能分散了你的專注力和精力,最後,讓你什麼事都只學到了皮毛。

作者說,與其在各領域都只是一個有前途的「初學者」,成為一個有真才實學的「專家」,會給人帶來更大的滿足感,我想那是因為你能成就的會更多,也可以對這個社會更有貢獻,以現實面來說,也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收入


當找到了興趣之後,便要「刻意練習」,這個概念是作者從Anders Ericsson 那得來的,有很多人以為只要找到興趣和自己熱情的所在,就一切都沒問題了,其實這不過是個開始,更重要是之後的持續「刻意練習」,不只是時間的投入,更重要是練習的「質」,如果投入培養自己的興趣已經一段時間,卻發現沒有進步,有可能是練習的方式錯誤。


刻意練習是辛苦的,為了熬過練習的辛勞,必須要擁有「目的」和「希望」。

作者說能「同時」擁有利己和利他目的的人,比較容易撐下去,做某件事一開始是因為興趣,是因為自己對這件事懷有熱情,從利己的目的出發,然後產生做這件事可以為他人,為這個社會,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的想法,那麼你就可能成功。

最後要抱持「希望」,在自我實現的這條漫長且辛苦的道路上,懷抱著正面積極的希望,才能幫助自己在跌倒時還能站起來,「希望」不是不切實際的,而是知道自己有能力達到目標,抱著能「成長」的思維(a growth mindset)-相信自己能因為練習而進步,並用行為證明自己能有所成長和改變,這才是作者所說的「希望」。

...

Ep.07 整理了雜物,就能整理人生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法-近藤麻理惠/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佐佐木典士/

Zoey Arielle  -<< The joy of minimalism a beginner's guide to happiness with less>>


契機

佐佐木典士形容自己在還沒成為極簡主義者之前,是住在垃圾屋裡,地板上堆滿一堆沒看的書,收集了許多古董相機,常常羨慕或嫉妒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怨天尤人,他想著只要能擁有更多的物品,他就能快樂起來,然而隨著物品的增加,他的幸福感卻反而減少了。於是他決定開始丟東西。


Zoey並非一開始就是過著極簡生活,她和大多數的人沒什麼兩樣,喜歡買東西、逛街,喜歡用衣服、飾品來裝扮自己,一個還在摸索人生的二十幾歲女孩。她在大學畢業前一年去歐洲當背包客,她一路上她只有背包裡面的那些東西,但她卻沒有覺得缺少什麼,也不覺得需要買什麼額外的東西,不需要去歐洲精品店購物,她有歐洲美麗的建築和豐富的歷史就已經足夠。她覺得有什麼東西在心裡萌芽,並悄悄地改變了她。



Why


作者麻理惠說人們無法丟棄東西是因為「對過去的執著」和「對未來的不安」,丟掉東西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它逼迫人們直視自己的過去,看到自己造成的浪費也會有深深的罪惡感。


佐佐木典士說很多人之所以無法捨棄物品,因為他們覺得物品可以展現自我的價值,但過度依賴這種方式的結果,就是家中會堆滿許多不需要的東西。

再加上人有「喜新厭舊」的傾向,買來的物品過了不久便失去了新鮮感,於是為尋求新的刺激又再去買更多的東西。那些閒置的物品每天都會發出「沈默訊息」影響我們的注意力,讓你的心老是無法靜下來。


Zoey 回到加拿大後,生活忙碌,壓力一大她就會去消費,把賺來的錢又都花在那些她根本用不到的東西上。她感到很不快樂,感受不到在歐洲時的滿足感,她知道自己不快樂的原因,她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拋下一切,只帶著一個皮箱,搬到義大利羅馬。


How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法-近藤麻理惠


它其實真正想要告訴讀者的是:「整理了你的物品,你就能整理你的人生。」


「用心動的感覺選擇物品,並學習用自己的基準享受生活,這就是整理的奧義。」「好好的愛惜物品,物品一定會有所回應」


在整理時,「每一件」物品都要好好地拿出來,放在手上觸摸,問問自己是否有怦然心動的感覺,確認自己真實的情感之後,決定物品的去留。

捨棄的東西,好好地跟它們說一聲謝謝,謝謝它們這麼努力的幫助我們;

留下來的東西,妥善定位,不是亂塞在自己不知道的地方,

如此一來便能掌握自己物品的數量。

藉著判斷是否心動的過程,也能夠更加瞭解自己的喜好和價值觀。

從此你就會因為被自己所喜愛的物品圍繞,而感到幸福,而它們也會因為你的珍愛而閃閃發光。


當在面對了自己和物品的關係之後,就會被賦予力量和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因為透過「整理」,而學到如何放手和珍惜。

但千萬不能想也不想,不經過是否「心動」的判斷就把東西丟掉,因為這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為。

麻理惠老師說:「霸佔著大量的東西不丟,並不代表就是愛惜物品。而且恰恰相反,透過減量到自己能夠確實掌握、面對的程度,物品與你的關係才會充滿生命力。」

在經過好幾百次的判斷之後,自己最重視的是什麼就會浮現,人生的方向似乎就會跟著明確了起來。


佐佐木典士認為極簡主義者是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的人,並且為了重要的人生目標,減少物品數量的人。

他列舉許多應該丟掉的東西:「過去」的執著、「早已遺忘的」、虛榮品、不想再買第二次的、「有一天」會用到的,只專注於「現在」會使用到的必需品。

作者說不要認為自己無法處理這些東西,心態才是關鍵,他引用史賓諾沙的話:「當人說不可能時,代表他已經決定不做了。」


為了不再囤積物品,我們應該培養自己的內在價值,專注在和人的關係和不同的體驗之上,購物的標準應該是物品的實用性和功能性,

並且不被「想要」的慾望給控制。


P.S 作者也提醒大家在成為極簡主義者之後,可能會養成看到東西就想丟的習慣,但「減物癖」與「囤物癖」是同一種病,不該毫無節制地囤積物品,也不能為丟而丟地浪費東西。


Benefits

Zoey Arielle Poulsen 寫的<< The joy of minimalism a beginner's guide to happiness with less>>


開始了極簡生活的旅程之後,她省下了許多時間和金錢,不在被外物束縛,她體會到了自由,省下來的時間可以拿來做很多事:冥想,專注在自己的思緒上,傾聽內在的聲音、健身、學習進修、旅行、走進大自然、從事創作、培養興趣、當志工,甚至開創自己的事業。


作者提到外在的改變也會影響到生活中各種其它層面。我們因為開始懂得依造自己的需要而非慾望,謹慎選擇自己的擁有物,

所以也會懂得如何選擇對自己有益的人際關係,開始注意不要讓什麼樣的「人、事、物」進入生活之中,譬如和某些人相處後只留下一種空虛感,感受不到真實的自我,我們就該考慮是否和他們繼續來往。極簡生活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力。作者最後真的實現自己搬到羅馬的夢想。


其實我覺得極簡生活並不是強調家中只能有幾樣物品,或只能有幾件衣服,而是有「意識地」選擇並打造自己的生活,才是踏上這段旅程最主要的目的,審視了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藉由外在環境的改變進而影響自己的內在。

反之如果只是因為最近流行「極簡」、「斷拾離」,就盲目跟從,那麼很有可能家中只會整齊個一陣子,最後就打回原形。

「極簡」是種生活的態度,更是一種生活的哲學,不是一種快速的人生解答。

...

Ep. 04 認識自己從這一刻開始吧!實踐篇



VIA 個人強項測驗 (VIA Strengths Survey)


VIA個人強項測驗能幫你找出正向特質。

1.一般而言,我們會以分數最高的前五個作為自我的強項(strength)


2·根據正向心理學之父 Martin Seligman指出,個人若能發揮自己的強項於工作、家庭、生活或休閒等等地方,將能夠更容易感受到真實的快樂與幸福感。另外,強項能夠幫助我們認清自己,也同時幫助發展我們較弱的地方,得以強化我們的人生發展。



瑪蒂蘭妮《內向心理學》

內有評量表,幫助你理解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

一、恢復精力的方式不同

內向者需要安靜地獨處來恢復精力,他們從自己的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中獲得精力。

外向者則是透過與外界的互動來恢復精力,他們需要和他人及外界聯繫,否則會產生孤獨及精力耗盡感。

二丶對刺激的反應不同

對於內向者而言,太多的外在刺激使他感到疲憊,不喜歡過多的資訊輸入

另一方面,外向的人善於交際、樂於接受新的刺激和挑戰、最好還要能夠同時完成多種任務。

三、深度和寬度的不同

內向者喜歡深度,深入暸解自己所體驗的事物,集中探索問題,並擁有少數幾個關係較為密切的朋友。

外向者喜歡寬度,對任何事都知曉一點,不想錯過任何事情,多樣性是重點,他累積許多的經驗和朋友。

知道自己是何種類型的人,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上以及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能找出一個榮格所稱的「自然有利位置」,將自己的機能極大化。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2) -比爾柏內特戴夫埃文斯


我們可以靠著設計思考,創造出有意義、好玩、成就感十足的生活。


用設計師的頭腦思考

設計師不是靠「用想的」,而是靠「打造」。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說,不能只是憑空發想眾多有趣的點子,但沒一個跟真實世界有關-或是跟真實的自己無關。各位得打造東西(我們稱為做出「原型」,東試一下、西試一下,在過程中享受諸多樂趣。



一輩子要怎樣過,不必一次統統想好,只需要替現在的自己找出眼前生活的羅盤。


打造人生羅盤需要知道兩樣東西-「工作觀」與「人生觀」,我們希望它們之間有一致性,你的生活才不會充滿矛盾和痛苦


找出人生觀

人生觀可以解釋成「人生終極目標」,也就是你這輩子最在乎的事。

人活在世上是為了什麼?

人生的意義或目的是什麼?

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家庭、國家與世上其它事,對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世上是否有更崇高的力量,例如神或其他至高無上的事物?有的話,那對你的人生造成什麼影響?

喜悅、悲傷、正義、不公不義、愛、和平、衝突,在人生中扮演什麼角色?


找出工作觀

為什麼要工作?

工作是為了什麼?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工作和個人、他人、社會有什麼關聯?

什麼叫好工作或值得做的工作?

金錢和工作的關聯是什麼?

經歷、成長、成就感和工作的關聯是什麼?


一致性,以及工作觀和人生觀的整合

請讀一遍自己的工作觀與人生觀,接著寫下對三個問題的看法:

我的工作觀與人生觀有哪些相輔相成的地方?

哪些地方彼此矛盾?

工作觀能否促進人生觀?人生觀能否促進工作觀?怎麼說

反思兩者整合的程度通常會讓人修改工作觀或人生觀,也可能兩者都修正。工作觀與人生觀能夠協調,就愈可能清楚知道如何活出一致、有意義的人生,也就是你是誰、你的信念、你所做的事,這三件事站在同一陣線。(p70)



Matthew McKay  Patrick Fanning 合著的<<Self-Esteem>>(中文版譯名:真心接納自己,培養健全的自尊心)它教導讀者如何用認知行為治療法,改變解讀自我生命的方式,藉此提高自尊。


自尊心的高低決定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如何和他人互動,也影響了我們看事情的態度。自尊心低落的人害怕接受挑戰或認識新的朋友,因為他怕被拒絕。他時常在內心批判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他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渴望,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


書上說非常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聽這個負面的批評,並且學著用正面積極的聲音來和它對抗。健康的作法是用正確客觀的方式評價自我,對於自己不足的地方用「明確的、合乎事實的以及非輕蔑的口吻」表達即可。好比,不是說自己胖,而說自己腰圍35吋,不是說自己總是沒耐性,而是說在壓力大和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比較容易發脾氣⋯等。



你要告訴自己,自己是有價值的,生命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作者說,人之所以有價值不是因為我們做了很多厲害的事,或我們有多完美,而是因為儘管人生那麼辛苦,我們仍舊那麼努力,仍舊一直付出,這樣的我們值得被愛,值得被尊重。


所以你可以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你有權利這麼做,你的需要和別人的需要一樣重要,作者教我們用明確的要求來主張自己的權利,這樣的主張要包括:when(時間)、where(地點),和with whom(對象是誰),書上提了一個例子,有一個人不喜歡他哥一直取笑他,他不能只說不要再嘲弄我了,他必須明確的對他哥說:「我希望在每星期日(when)的家庭聚會上(where),你不要在父親面前(with whom),拿我的穿著或生活方式來嘲笑我。」


你必須捍衛自己的尊嚴和價值,你無法總是依賴別人的善良和體貼,以為他們會看見你需要幫忙,就伸出援手,那麼你可能會因為這個社會的殘酷及冷漠而更加地受傷,事實是,只有你能無條件的接受自己和愛自己。

...

文學女孩的開卷日常podcast上線了!


Dear booklovers:
我有自己的podcast了,大家可以在Apple podcast, Google podcastSpotify podcast
上搜尋「文學女孩的開卷日常」訂閱收聽。


在節目中我會以主題的方式來介紹書籍(包含小說與非小說)
目前主題規劃如下:(附上文字稿連結)
個人成長
1.認識自我: Ep. 03, Ep. 04, Ep. 05
2.習慣建立: Ep. 06, Ep. 07,
3.學習/工作法: Ep. 08, Ep. 09 ,Ep.10
4.幸福是無敵星星:Ep. 11, Ep. 12, Ep. 13

個人與他人
1.親情:Ep. 14, Ep.15
2.友情:Ep.16, Ep.17
3.愛情:Ep.18, Ep.19

個人與社會
1.公民素養:Ep.20, Ep.21
2.資本主義: Ep.22, Ep23
3.消費主義:Ep.24, Ep.25
3.科技: Ep. 26

希望大家能來聽我的節目,也歡迎留言討論喔!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