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Stay True 保持真誠》-徐華


徐華(Hua Hsu) 的《Stay True》(保持真誠),獲得2023年普立茲自傳文學獎。自傳內容記錄作者的家庭背景,他的成長過程及青春年少時期,同時探討了種族、文化、歷史、友誼以及自我認同等議題。這也是一本紀念友人的回憶錄,描述過往時光的美好。徐華深思熟慮地安排文本結構,理性思考和感性流露交錯,描繪出一種青春的氣氛,夾雜著希望和煩惱,讓讀者也能懷想起自己的年輕歲月。


*以下內容會提及主要情節


書名「stay true」是徐華和他的大學好友阿健,在信末喜歡用的結尾詞,雖然一開始是個玩笑,後來卻成為了固定的儀式,友誼就在這些重複的動作和儀式中產生。作者在摸索自我的階段,藉著排斥一些大眾的事物來定義自己,他想將自己塑造出一個特別的存在,他製造小誌,聽非主流音樂,去二手店買衣服,為了讓自己不一樣,但同時又渴望隸屬於某個群體。他想表現的很酷,有時會刻意顯現冷漠疏離的樣子,其實他只是在等待一個懂得他的人。阿健懂得他那些尖酸挖苦下的懇切,並且要他保有他的本真,一種我們之所以是我們的特質,一種屬於我們的原創性。在選擇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外在因素的影響,我們會假裝,而失去本真,但作者說要忠於自我,「對你自己保持真誠。對你曾經可能成為的那人保持真誠。」


作者的父母是台灣人,生為亞裔美國人,他會思考身分認同問題,種族同化問題,年輕時的他認為新的一代可以想到一條新的出路,免於服從權威和金錢,可以創造出一個容納各種可能性和多元的社會。後來他發現有些問題永遠都會是問題,妥協變得無可避免。他努力的想創造出自己的文化,找出自己的價值和認同的理念,他和同樣也是亞裔美國人的阿健,曾試圖找出一種敘述,好將描述世界理論的碎片統整起來。他們的友誼在認真的談話中和胡鬧的玩樂中建立。


阿健的離世為徐華對來極大的悲傷,他一直設想另一種可能性的存在,一個阿健沒有死去的可能性,「如果當時他可以⋯⋯,或許就不會⋯⋯」,的想法使他無法走出陰霾。徐華拒絕將阿健的死當成是仇恨犯罪,不是因為阿健的亞裔身分,所以才有這樁悲劇,而只是因為這社會就是他媽的糟,這樣想,他才不會在宏觀的脈絡上失去阿健,失去對這件悲劇的控制。他想把阿健留在身邊,當成一段活著的記憶,而不是將他置於大敘述之中,直到他可以好好哀悼他,準備好繼續前行。徐華寫這本自傳的目的是想致敬那段他和阿健的共同時光,同時也是做為一種療傷。他說:「直到現在有點年紀了,我才漸漸明白,縈繞不去的不該只有悲傷,還有那些好時光。」



...

《Felicity》-Mary Oliver



1984年普立茲詩歌獎得主Mary Oliver的詩集《Felicity》包括三個部分:The Journey, Love and Felicity,它們分別都引用了另一位詩人魯米的詩句提詞,可視做每部份的主旨或重要的精神。


Mary Oliver 的詩集在台灣目前似乎沒有中譯本,不過她的詩用字平易近人,每首詩也都不是很長,算是讀者友善。詩集內容大多描述大自然的奧妙和美麗,一種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精神,另外也講愛情和愛人。《Felicity》有兩種意思,分別是幸福以及文字的貼切和恰當,其實兩者都非常符合詩集主旨,不過從Mary Oliver引述Rumi的詩句寫下:

“Out beyond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RUMI

似乎可以認為她偏向第二種解釋。


*第一部份The Journey Rumi引述是“You broke the cage and flew.”

以下選錄這部份我較喜歡的詩


<Don’t Worry>

Things take the time they take. Don’t

worry.

How many roads did St. Augustine follow

Before he became St. Augustine?

 

<I Am Pleased to Tell You >

……Just something’s physical doesn’t mean it’s the greatest.

 

<Leaves and Blossoms Along the Way>

If you’re John Muir you want trees to

live among. If you’re Emily, a garden

will do.

Try to find the right place for yourself.

If you can’t find it, at least dream of it.

 

When one is alone and lonely, the body

Gladly lingers in the wind or the rain,

Or splashes into the cold river, or

Pushes through the ice-crusted snow.

 

Anything that touches.

 

God, or the gods, are invisible, quite

Understandable. But holiness is visible,

entirely.

 

Some words will never leave God’s mouth,

no matter how hard you listen.

In all the works of Beethoven, you will

not find a single lie.

 

All important ideas must include reach out

of your own condition.

For how many years did I wander slowly

through the forest. What wonder and

glory I would have missed had I ever been

in a hurry!

 

Beauty can both shout and whisper, and still

it explains nothing.

 

The point is, you’re you, and that’s for keeps.

 

<I Wake Close to Morning>

Why do people keep asking to see

               God’s identity papers

When the darkness opening into morning

              is more than enough?

Certainly any god might turn away in disgust.

Think of Sheba approaching

             The kingdom of Solomon.

Do you think she had to ask,

             “Is this the place?”

 

<Meadowlark>

…….

There were no meadowlarks in the school.

Which was a good enough reason for me

Not to want to be there.

 

But now it’s more serious.

There is no field, neither have the woods survived.

 

……..

 

 

<Whistling Swans>

Do you bow head when you pray or do you look

    up into that blue space?

Take your choice, prayers fly from all directions.

And don’t worry about what language you use,

God no doubt understands them all.

Even when the swans are flying north and making

Such a ruckus of noise, God is surely listening

     and understanding.

Rumi said, There is no proof of the soul.

But isn’t the return of spring and how it

springs up in our hearts a pretty good hint?

Yes, I know, God’s silence never breaks, but is

     that really a problem?

There are  thousands of voices, after all.

And furthermore, don’t you imagine ( I just suggest it)

that the swans know about as much as we do about

    the whole business?

So listen them and watch them, singing as they fly.

Take from it what you can.

 

<Storage>

When I moved from one house to another

there were many things I had no room

for. What does one do? I rented a storage

space. And filled it. Years passed.

Occasionally I went there and looked in,

but nothing happened, not a single

twinge of the heart.

As I grew older the things I cared

about grew fewer, but were more

important. So one day I undid the lock

and called the trash man. He took

everything.

I felt like the little donkey when

his burden is finally lifted. Things!

Burn them, burn them! Make a beautiful

fire! More room in your heart for love,

for the trees! For the birds who own

nothing-the reason they can fly.

 

*第二部分

*Love

“Someone who does not run

          toward the allure of love

                      walks a road where nothing lives.”

                                    RUMI

 

<No, I’d Never Been to This Country>

No, I’d never been to this country

before, No, I didn’t know where the roads

would lead me. No, I didn’t intend to

turn back.

 

 

<That Little Beast>

That pretty little beast, a poem,

     has a mind of its own.

Sometimes I want it to crave apples

     but it wants red meat.

Sometimes I want to walk peacefully

     on the shore

and it wants to take off all its clothes

     and dive in.

 

Sometimes I want to use small words

     and make them important

and it starts shouting the dictionary,

      the opportunities.

 

Sometimes I want to sum up and give thanks

     putting things in order

and it starts dancing around the room

     on its four furry legs, laughing

     and calling me outrageous.

 

But sometimes, when I’m thinking about you,

      and no doubt smiling,

it sits down quietly, one paw under its chin,

      and just listens.


 

<Except for the Body>

Except for the body

Of someone you love,

including all its expressions

in privacy and in public,

 

trees, I think,

are the most beautiful

forms on the earth.

 

Though, admittedly.

If this were a contest,

The trees would come in

an extremely distant second.

 

 

<Not Anyone Who Says>

Not anyone who says, “I’m going to be

      careful and smart in matters of love,”

who says , “I’m going to choose slowly,”

but only those lovers who didn’t choose at all

but were, as it were, chosen

by something invisible

and powerful and uncontrollable

and beautiful and possibly even

unsuitable-

only those know what I’m talking about

in this talking about love.

 

 

...

《醫生的翻譯員》-鍾芭·拉希莉



芭·拉希莉的短篇小說集《醫生的翻譯員》獲得2000年普立茲獎,收錄九篇作品,主角大多為印裔移民,描述他們如何在美國適應新生活,包括如何面對孤獨或文化衝擊等議題。作者擅於從日常事件裡,捕捉細微的情感,將人與人互動中的矛盾和糾結化為精彩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件暫時的事><第三暨最後一個大陸>,前者描述一對印度夫婦失去了嬰兒,兩人因為不願意觸及傷痛而漸行漸遠,後者則是在講一個印裔移民在美國的生活。


<一件暫時的事>裡那對夫妻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互相迴避,丈夫躲在書房假裝寫論文,妻子則埋首於工作的文件之上,兩人小心翼翼地待在各自的空間裡,絕不談論失去的痛苦,無法打開心房,也無法從悲傷中恢復的兩人,感情愈來愈淡。這樣停滯的狀態,因為一天中短暫的停電而有了突破口,兩人開始在黑暗中向對方傾述那些未曾說出的秘密。在閱讀時,我被作者營造出的神秘感吸引,想知道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也變得像男主角一樣很期待停電的時刻來臨,不知道又會聽到什麼驚人的實情,情緒在這幾夜不斷地被堆疊,等待迎來小說的高潮。本以為兩人化解心結後,他們的感情也會「恢復電力」,再黑暗之後,再度迎來光明,想不到劇情卻來了一個反轉,原來妻子早已忍受不了這樣的日子,偷偷地找房子凖備展開沒有丈夫和傷痛的新生活,而聽到這個消息的丈夫,也明白了自己已經不再愛妻子,所以就把最傷最痛的秘密告訴了妻子,「他抱過他們那早夭的孩子」。在故事結尾,他們終於可以坐在一起為死去的孩子哭泣,我認為這個結局不只是小說的結局,同時還象徵了兩種結局,一是他們接受了孩子已死的事實,終於願意將這個悲劇劃下一個句點,另外這也代表了他倆關係的結束。


<第三暨最後一個大陸>這個翻譯名稱,花了我一點功夫去查原文,才搞清楚它的意思,原文的篇名為<The third and final continent>,故事中的男主角生長在印度(第一個大陸/the first continent),後來去了英國倫敦(第二個大陸/the second continent),最後在美國(第三暨最後一個大陸/the third and final continent)定居且存活下來,孩子也進了哈佛大學。原來「暨」這個字是指「和、與、及」也就是「and」的意思。


這篇短篇小說講一個印裔移民定居在美國的故事,主要重點放在他和一位美國老婦人上,他和老婦租了一間房間,後來才驚訝地發現她已經一百多歲了。他們倆每天都會在傍晚一段短暫的時間裡,重複著相同的對話,這一段回憶在男主角搬走後還影響著他,因為老婦人的生命,是他在美國第一個欣賞的生命,也因為他欣賞的這個老婦認同了他娶的新婦,所以他開始接受了他的新婦。他和新婦探索這個新世界,學習著習慣新的事物,並且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社群。作者並沒有過度渲染移民者的掙扎和艱難,反正把重點放在日常生活的瑣事點滴,我很喜歡作者營造出的生活感,而男主角和他的妻子,從陌生到互相扶持的轉變也寫得很溫馨動人,沒有任何浮誇煽情,只有那些真實切確的幸福。


故事的結局也很美,男主角在他兒子眼中,也看到了那個當初將他帶到世界另一端的野心,男主角會在兒子灰心喪志時,告訴他,如果自己能在這個第三個大陸存活下來,那麼沒有一個障礙是他無法克服的,再加上他的兒子擁有比他更好的學歷,而父母也都還在他的身邊守護著。我想這一段話應該也是作者的親身經歴,而這些鼓勵的話語也是為了獻給每一個離開自己家鄉的移民者。


...

分手去旅行-安德魯•西恩•格利爾


<<分手去旅行>>獲得2018年普立茲小說獎,作者是安德魯•西恩•格利爾。小說中描寫一個即將邁入五十歲的同志大叔-亞瑟•勒思,因為和交往九年的男友分手而踏上一趟療傷之旅。勒思在旅途中思索愛、人生,也思考如何寫小說,作者用輕鬆幽默的筆調說故事,並加入一點引發好奇的謎,是一本讀來很舒服的小說。

我很喜作者格利爾所描繪的勒思,天真又帶點迷糊,雖然快五十歲了,卻仍舊不懂得用世俗的盔甲來武裝自己,就像長不大的彼得潘。這樣的人你很難想像他會有什麼壞心眼,他仍在摸索著自己的定位,尤其五十歲大關即將逼近。身為一個小說家,但還沒有大紅,還被認為是一個差勁的同志,沒什麼錢,男朋友最近要和別人結婚,不過他還是有他的堅持,譬如不變胖,譬如他的那一套藍色的西裝。他的藍色西裝是他的象徵,「勒思藍」,只要穿上它,勒思就有自信,後來當他對人生和寫作有新的領悟後,這套西裝就破了,另一套新的灰色西裝登場,意喻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成熟並且少了憂鬱(blue)。他不再寫自怨自哀的白人大叔,而決定亂搞一通,寫滑稽荒謬;這裡也代表了勒思心境上的轉變,他就像他筆下的主角,老是追思過去,懼怕未來,總是帶著悔恨和哀傷,但勒思頓悟到這樣的人,這樣的自己沒有什麼好同情的,身邊的其他人比他更值得被同情,於是他轉變了,把徬徨焦慮放到一旁,用喜劇的態度來坦然面對自我。

...

約翰•齊佛短篇小說自選集 1 離婚季節-約翰•齊佛


約翰•齊佛的<<短篇小說自選集>>得到普立茲小說獎的榮耀。由木馬文化出版的這本<<離婚季節>>收錄了其中十九則短篇小說,這些故事是齊佛為<紐約客>所撰寫的文章,內容多半敘述現代人生活的辛苦掙扎、努力求取財富卻不得、家庭婚姻關係的破裂、對美好青春流逝的勉懷。小說沒有起伏跌宕的劇情,有的是對日常的細微觀察,不講大英雄史詩般的遭遇,只有每個人都能感到共鳴的平凡經歷,沒有道德教訓的意味,作者並非把自己擺在不可觸及的位置,齊佛的作品讓我看到短篇小說的另一種可能性。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啊!碎夢之城>、<聚寶盆>、<離婚的季節>、<噢,青春啊美貌啊>這幾篇故事,齊佛把因貧窮而將就妥協的生活寫得精彩深刻,為了翻身所做的努力和期待總是落空,青春的歲月就在一次次地失望中消失。女人照顧小孩,被家事淹沒,逐漸忘記自己的美麗和吸引力,男人賺錢養家,追尋名利,健康和體魄如夕陽西下,女人和男人都只能藉著參加一晚又一晚的派對來忘卻內心的煩悶,只有在這個場合,女人可以換上自己僅有的最好的服裝,男人可以把苦澀的心情混合著酒精一口呑下去。

齊佛的故事裡沒有人生的答案,只有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你我都可能會碰到,或者已經逃脫不了的處境。當他人的處境被化為文字清楚的呈現在眼前,我似乎也看見自己生活的影子,而我害怕自己變成齊佛筆下的人物。

...

時間裡的癡人-珍妮佛•伊根


珍妮佛•伊根所著的小說 <<時間裡的癡人>> 獲得2011年普立茲獎。小說共分成十三章,由不同視角構成一本多聲道,非缐性敘事的作品,時間和回憶是貫穿本書的主題。作者藉由不同角色的經歷來呈現時間之流如何沖刷人生,面對時間的流逝,人們顯得無力和被動,時間也是矛盾的,它同時具有毀滅及救贖的力量。

書中的一個過氣歌手說「歲月是個惡棍」,(點出了英文書名 <<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 此話在他身上一點也不假,歲月使他老朽、發胖、疾病纏身,以前年輕時的風光早已不復返,等在前面的不是未來,而是毀滅,是死亡,所以他打算舉辦死亡巡迴演出,他要把他的最後一刻燃燒而盡,算是他對時間的反抗,他要他的死亡變成一種藝術,一種美。

小說裡除了上述的過氣歌手,還有很多人都經歷過輝煌的過去,像享有名氣、財富和成功,宛如閃耀的太陽,後來卻西沈,只能不斷地回憶生命中那最美好的時光,也有一些是有慘淡、充滿毀滅和痛苦的過去,卻在最後得到了救贖。這就是生命是人生,有高有低,有停滯也會有前進,在生命痛苦不堪的時候,你以為你會就此死去,當你覺得自己被生活困住,動彈不得的時候,你以為你從此一事無成,但就像書裡寫的「停頓讓你以為歌曲結束。其實歌曲並未真的結束。」時間讓我們知道這些痛苦也終將會過去,我們因此鬆了一口氣。不是結束只是停頓,只要我們能擊退那不時湧生的恐懼與沮喪感,我們就會好好的,我們一定要這樣告訴自己,直到歌曲真正結束前。
...

長路-戈馬克•麥卡錫


出版社:麥田,作者:戈馬克.麥卡錫,譯者:毛雅芬,出版日期:2010/01/18

長路朗讀片斷



戈馬克•麥卡錫的小說<<長路>>描寫一對父子在末日的世界奮力求生存,兒子的良善是墮落人性裡唯一的光芒。小說的文字對映出荒蕪淒涼的環境,黑暗死㓕,在極其嚴峻的生存條件下,人們失去了道德和希望。如何活下去是父子必需時刻接受的考驗,為了渡過寒冬,他倆往南方前進,在路上不只要面臨餓死的危機,還要躲避壞人的威脅,即便看不見未來,父親仍不斷地向孩子訴說關於勇敢,以及人與人互相幫助的故事。

不明的原因造成世界的毀滅,倖存下來的少數人們卻必需遭遇比死亡更困難的挑戰,主角的妻子就因為無法面對生存的考驗而寧願選擇死神的溫暖。主角在小說裡沒有名字,作者僅以「男人」來稱呼他,因為名字只在文明的世界裡有意義,代表著個人的身份,甚至是生為「人」的尊嚴,但在末日,世界回返到只剩原始,萬物皆失去了它的名字,單調空無,人如同野獸,除了食物和睡眠這些最基本的動物本能已無其它。男人常常夢見那個美麗的舊世界,但他知道這是危險的,因為回想昔日的美好會讓今日的痛苦變得更加難以忍受,他的夢甚至會引誘他就此不再睜開雙眼,所以他抗拒,他甚至把妻子的照片也丟了,那代表他已捨棄他們過去共同生活過的日子,那些幸福的日子,只有這樣做他才能逼自己繼續走下去。

...

洪堡的禮物-索爾•貝婁


出版社:上海文藝,作者:貝婁,譯者:蒲隆,出版日期:2015/01/01



本文同時刊登於readmoo平台
網址:https://news.readmoo.com/2017/01/10/170110-miffy-saul-bellow/

<<洪堡的禮物>>,是一九七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的小說,內容主要在描寫美國二十世紀的生活,反映出人類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之間的拉扯,靈魂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裡變得貧乏空洞,失去了想像力、感受力以及自我的獨特性。藝術和詩歌再也不能引起世人的讚嘆,人們無法理解柏拉圖式的美,但在追求財富和名利的同時卻又感到虛無和孤獨,似乎只好無可奈何地等待著死亡將一切抹去。


...

憤怒的葡萄-約翰•史坦貝克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作者: 約翰.史坦貝克,譯者:陳宗琛,出版日期:2013/09/17


P.S本文經 Readmoo 編輯( Wolf ) 修改潤飾之後,刊登於Readmoo 平台
網址:http://news.readmoo.com/2015/10/29/miffy-john-ernst-steinbeck-the-grapes-of-wrath/

<<憤怒的葡萄>>是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內容主要是描述奧克拉荷馬州的農民在經濟蕭條和機械工業生產的大背景之下,農民們生活艱苦,又因沙塵暴導致田地乾枯,不得以只好將土地抵押給銀行,後來收成不好無力還款,被迫遷移自己的家鄉。大批的難民,長途跋涉到加州,夢想著能在這個滿是葡萄和橘子的「應許之地」重新建立生活。然而等待著他們的卻是更大的考驗,更困難的處境,但他們從不曾放棄,不屈不撓的勇氣和對不公義的社會所產生的憤怒,化作力量,成為支持他們活下去的意志力。

...

老人與海-海明威


出版社:海鴿,作者: 海明威,譯者:陌上花,出版日期:2013/01/02

到了這麼大的年紀才第一次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但並不覺得和它相遇的太晚,反而或許現在才是稍微可以理解的時候。理解到為什麼老人非要拼命到這個程度,若是還年輕或許還有時間可以放棄,老了就只能緊抓住手上所剩不多的機會,還能再遇到大魚幾次呢,有可能這就是最後一次,能碰上一個可敬的對手,所以即便要奉上生命,為了尊嚴也要戰鬥到底,這就是說出:「人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老人,一個英雄。

...

純真年代-伊迪絲•華頓


出版社:好讀,作者:伊迪絲‧華頓,譯者:伍晴文,出版日期:2014/07/11

<<純真年代>>獲得了1921年普立茲文學奬,是伊迪絲•華頓的知名代表作。書中描寫了1870年代「老紐約」上流社會的生活觀和婚姻觀。伊迪絲•華頓詳盡的描述當時的衣著打扮,家具擺設,社交圏的活動,意圖營造出一種絕代風華的老紐約。她同時以細膩的筆觸,刻劃出角色內心的糾葛掙扎。生活在老紐約,他們必須遵從既定的規則,符合傳統,即便那是粉飾太平的虛偽,或是代表失去自我的壓迫。在這些準則之下,不管是男人或是女人,都沒有辦法逃脫社會賦予他們的期待和禁錮他們的枷鎖,他們全是不幸的犧牲者。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