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對形式的熱情Ch7 (摘錄)-羅洛•梅


對形式的熱情Ch7
與自己的世界搏鬥-要從荒謬中找出含意,從混沌中找出意義,從衝突中找出一致。他們這麼做所憑藉的方法是想像,是在自己的世界中建構新的形式與關係,並且是經由調整比例及背景視野而走向一個世界,在其中他們活得下去並且活得有意義。(p161)

為自己的生命賦予形式,其實是每個人的急切需要。(p174)

創作的過程所表達的,就是這種對形式的熱情。它是對解體所做的搏鬥,要努力產生新型態的存有,由此帶來和諧與整全。

在總結本書時,可以聆聽柏拉圖的溫婉勸告:一個人若想以正確方式探究這個題材,必需在年輕時就開始接觸美的形式;首先,如果他得到正確的引導,就會先愛上這樣一個形式,再由此產生美麗的思想;接著他將覺察一個形式之美與另一形式之美,兩者有親屬關係,並且任何形式之內都是同一的。(p180)
...

論創造力的限制Ch6 (摘錄)-羅洛•梅


論創造力的限制Ch6
在人的生命中,限制不但是無法避免的,並且也是有價值的。創造力本身「要求」限制,因為有創造力的活動來自人類面對限制時所作的搏鬥。(p145)

我們固然能在某一程度上跨過家庭背景與歷史處境所帶來的限制,但是只有一開始就接受自身限制這個事實的人,才可能完成這種超越之舉。(p146)

限制之價值
意識之誕生,就在對限制的搏鬥中;這限制在前述神話稱為禁令。跨越雅威(Yahweh) 所設的限制,就須受到懲罰;那懲罰就是接獲其他的限制,由此出現在人內心所運作的焦慮-對異化與罪咎的感受。不過,從這一反叛經驗也出現了一些有價值的性質-如,個人的責任感,以及源於孤獨而最後展現之人與人相愛的可能性。對人的位格性而言,面臨限制在實際上卻轉變為「擴張性的」。如此一來,限制與擴張攜手並行。(p146-147)

...

戴爾菲神諭做為治療師Ch5 (摘錄)-羅洛•梅


戴爾菲神諭做為治療師Ch5
自我在成長時,獲得模範、形式、隱喻、神話以及其他各種心理內涵的灌輸與幫助,由此找到創造自我時的方向。這是一個長期持續進行的過程。齊克果說得很對,自我只是一個一直處於「變成」過程中的東西。人的生命中固然有明顯的決定論成分-特別是自我的形體方面的一些簡單特質,如眼睛的顏色、身高、壽命等等-但是顯然也有這裡所說的自我主導、自我塑造的成分。思考與創造自我,這兩者是不可分離的。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對未來的所有美妙憧憬,帶領自己走向這條路或那條路時,這一點就變得更明顯了。(p125)

個人對於自己如何生活,確有某種責任。沙特(Sartre)主張我們是藉由過去的種種選擇來「發明」自己。

人的自由包含了一種能力,就是可以在刺激與反應之間保持停頓,並且在此一停頓中,選擇我們願意托付全身重量的那種反應。以這種自由為基礎,我們擁有創造自己的能力,而此一能力在運作時,是無法離開意識或自我覺知的。

創造自我得以實現,要靠我們時時刻刻念茲在茲的希望、理想、意象,以及各種想像中的內涵。這些「模型」的運作,有的是意識到的,有的是未經意識到的;它們有的顯示與幻想中,有的展現與公開的行為上。(p126)

...

創造力與遭遇Ch4 (摘錄)-羅洛•梅


創造力與遭遇Ch4
創造力出現於一個「遭遇」(encounter)行動中,並且要理解它,就須以此一遭遇為其核心。

詩人的工作,是要與世界的無意義及沈寂搏鬥,直到他能強迫世界展示意義;直到他能使沈寂回應,並且使非有顯示存在。這項工作的目標,不是要靠解釋、證明或證據來「認知」世界,而是要以直接途徑,就像一個人口中咬著蘋果時得以「認知」蘋果那樣。這段話十分精彩,足以化解一般人的誤會,就是以為創造活動中出現的只是主觀投射而已;它也提醒我們:有一種無法逃避的奧秘,環繞著創造的過程。

藝術家或詩人所見的景觀,是主觀的一端(人)與客觀的一端(等待出現的世界)之間,做為中介的決定因素。它停留於非有中,直到詩人的搏鬥獲得了回應的意義。一首詩或一幅畫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它描繪了所觀察或所經驗的東西,而在於它描繪了藝術家或詩人所見到的景觀,這景觀是由他與實物的遭遇所衍生而成的。

...

創造力與潛意識Ch3 (摘錄)-羅洛•梅



創造力與潛意識Ch3
*焦慮(p65-66)
焦慮來自「沒有辦法認識你所處的世界,沒有辦法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方向與位置」。

任何創造的行動,首先都是破壞的行動。
此一突破也給人帶來了焦慮。它不僅拆毀了我原有的假設,也搖撼了我所建構的「自我與世界」之關係。此時,我發現自己必需尋找一個新的基礎,但是卻尚未確知它的存在。焦慮的感受由此而來:任何真正新穎的觀念都不可能不帶來某種程度的震撼。
然而,除了內疚與焦慮外,此一突破所帶來的主要感受卻是滿意。我們看到了新的東西。我們有一種分享的喜悅,好像參與了物理學家和其他科學家所謂的那種「優雅」(elegance)的經驗。

*洞見出現 (p67-70)
1. 覺得周遭的一切忽然活躍起來。隨著此一洞見的迸現,世界宛如罩著一層特殊的光暈,我的視野也變得特別清澈。是潛意識經驗突破進入意識層次時,自然伴隨的現象。內在的與外在的世界,共同展現一種強度,這是所謂的「忘我」的一種表現:潛意識經驗與意識相互聯結,是一種動態的當下融合。

...

創造力的性質Ch2 (摘錄)-羅洛•梅


創造力的性質Ch2
創造力是什麼
它的真正形態是「促使新東西存在」的一種過程。
⋯⋯「真正的藝術家」-那些創造新的實在界的人⋯⋯表達了「存有」(being)本身的人。他們是擴展了人類意識領域的人。他們的創造力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為了滿足自己的存在而展現之最基本的作為。

⋯⋯我們所處理的不是個人的嗜好,自己動手做的風氣,週日的繪畫,或者其他用來填塞休閒活動時間的活動。如果有人認為創造力是那種你在周末做做就可以的東西,那麼誤解的情況就令人遺憾了。

我們研究創造的歷程時,不應該認為它是某種疾病的產物,卻須知道它代表了情感上最高度的健康,它表示了正常人在實現自我時的作為。

⋯⋯創作力在基本上是「製作及帶入存在」之歷程。(p41-42)

...

創造的勇氣Ch1 (摘錄)-羅洛•梅


Ch1. 創造的勇氣
在這個有如煉獄的時代裡,要想以敏感的心靈活下去,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我們是否在面對急劇的變化時,可以緊緊抓住勇氣,由此保存我們的敏感心靈、清醒意識與負責態度?我們是否願意自覺地參與造就一個新社會,不論自己的貢獻是多麼微小?我希望這才是我們的抉擇⋯⋯(p2-3)

何謂勇氣?
⋯⋯勇氣並非取消絕望,而是意指:即使絕望伴隨在身邊,也有繼續前進的能耐。其次,勇氣不能只靠頑固的態度來維持,因為個人必須與他人一起從事創造工作。不過,如果你不肯表達自己原本的想法,不肯傾聽自己內在的心聲,你就難免背叛自己。
這種勇氣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它要求我們在生命中確立一個核心;若無此一核心,我們會覺得自己只是一個空殼子。這種內在的「空虛」,反映出來的就是外在的冷漠;冷漠累積到某種程度,將會演變為懦弱。正是為了這個緣故,我們的定志(commitment,抉擇或獻身於某一理想)總是必須奠基於自己生命的核心,否則任何定志終究都是不真誠的。

...

洪堡的禮物-索爾•貝婁


出版社:上海文藝,作者:貝婁,譯者:蒲隆,出版日期:2015/01/01



本文同時刊登於readmoo平台
網址:https://news.readmoo.com/2017/01/10/170110-miffy-saul-bellow/

<<洪堡的禮物>>,是一九七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的小說,內容主要在描寫美國二十世紀的生活,反映出人類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之間的拉扯,靈魂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裡變得貧乏空洞,失去了想像力、感受力以及自我的獨特性。藝術和詩歌再也不能引起世人的讚嘆,人們無法理解柏拉圖式的美,但在追求財富和名利的同時卻又感到虛無和孤獨,似乎只好無可奈何地等待著死亡將一切抹去。


...

推銷員之死-亞瑟•米勒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作者:亞瑟.米勒,譯者:英若誠,出版日期:2006/01/01


亞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講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小人物所懷抱的美國夢的破滅。威利•洛曼在辛苦工作了三十六年之後,老了累了,再也賺不到一毛錢,就被這個現實的社會當成一隻沒用的老狗一腳踢開。他最後一絲的希望,在失去工作之後,也不復存在,為了讓他的兒子們可以實現美國夢,他最後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

風中綠李-荷塔•慕勒


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荷塔‧慕勒,譯者:陳素幸,出版日期:1999/09/01


本文同時刊登於MPlus 平台
荷塔•慕勒的<<風中綠李>>描述羅馬尼亞人民在獨裁政權底下的絕望。貧窮、受人監視,不能自由地選擇工作,所有人都活在虛偽和謊言之中,恐懼如影隨行,每個人都想逃,只有統治者和他的爪牙想留在這裡,繼續魚肉人民。<<風中綠李>>或許沒有極度渲染的文字,但字裡行間總是隱藏著淡淡的哀傷,這哀傷緊緊地嵌入日常的生活。走每一步路,做每一件事都要受到拘束,連呼吸都感受得到壓迫。在這,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玻璃瓶,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蓋下瓶蓋的一隻手。


...

個人的體驗-大江健三郎


出版社:新雨,作者: 大江健三郎/著,譯者:李永熾,出版日期:2015/08/14


本文同時刊登於MPlus平台
那一團黑黑稠稠的東西是什麼,沈重令人透不過氣來,大江健三郎的小說<<個人的體驗>>,把人性中不堪入目的醜陋就這麼攤在讀者的面前,供人檢視。作者透過寫作,一步一步走向自己個人體驗的洞穴中,越走越深,在過程中,書寫的力量將他從內心的桎梏中解放,最後終能返回地面,找到繼續生存下去的勇氣。

小說的男主角鳥,雖然才二十七歲卻只有四十歲人的力量,現實使他未老先衰。「鳥」這個名字象徵了自由,他渴望遨翔在非洲大陸的那片天空,但事實上鳥卻像溺死的遺體,擱淺在生活的灘上。鳥曾經連續醉酒七百個小時,因為內在的匱乏和不滿,他尋求酒精的慰藉,卻沒辦法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