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幸福是無敵星星


「就像草莓有草莓的味道,生命的味道,就是幸福」-阿倫

「當我們健康、吃得飽、感到舒適、安全、生命蓬勃發展、有知識、受人尊敬、不孤獨、置身於愛之中,便會感到幸福。」-Steven Pinker

我從很小,就把幸福當成是願望,生日的時候、看到流星的時候,都會在心裡祈求能得到幸福,「希望你幸福」也是我給人的「最高的」祝福。我記得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老師問大家,如果你能許一個一定會實現的願望,你會要什麼,「幸福」,我不假思索的回答,但老師說,難道你不想要健康或財富?我說幸福就包含了所有那些東西,對我而言,幸福就是瑪麗歐遊戲裡的無敵星星,有了它,一切就沒問題了,老師卻說幸福不是我想的那樣⋯⋯。那幸福到底是什麼,又要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呢?這些問題一直放在我的心裡,等著被解答,直到去年我看了一堂關於幸福的課程,沒錯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堂「哈佛的幸福課」,聽了這門課,讓我對幸福有了些粗略的瞭解,我開始去找一些其它書來看看,以下是我對幸福這個題目的一些分享。

...

幸福眼鏡-河合隼雄(Quotation)





1. ⋯⋯做人最大的苦,就是被逼著做自己不想做的事。(p15)

2. ⋯⋯不受「時間」的限制,也可以說隨著時間的節奏而活。(p19)

3. ⋯⋯應該努力找出適合自己的人生路。如果你現在無所事事,應該放鬆心情,心裡自然會冒出些念頭來。(p23)

4. 我們從井上先生那裡得到的不是知識,而是心靈的感動。⋯⋯他傳達給我的是快樂,而不是物質。

如果師長們也都拘泥於傳遞資訊,或許會忘記讓孩子們體驗感動是多麼美好的事情。(p31)

5. ⋯⋯給他個機會自由思考,自由表達,讓他重視自己心中產生的想法。(p34)

...

論幸福-阿蘭(Quotation)


就像草莓有草莓的味道,生命的味道,就是幸福。

1.⋯⋯只要我們不知道激情的原因,我們便無法管理激情。(p18)

2. 人的急躁與脾氣有時候只是因為他站得太久了,你無須跟他的脾氣講道理,只需要請他坐下來。(p19)

3. 人只要一害怕,火氣就跟著來了;一旦惱火,離激動也就不遠了。(p20)

4. ⋯⋯學會用智性支配身體。(p21)

5. ⋯⋯我們的失控的激情會加重病情,這就是沒學會真正體能鍛鍊的下場。而所謂真正的體能鍛鍊,正如希臘人所認為的,是透過正確的智性來掌控身體運動。(p22)

...

更快樂-塔爾•班夏哈(摘錄)


我們活著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快樂;大家的生活雖不盡相同,目標卻一致。-<<安妮的日記>>作者安妮

第一章 快樂是什麼?
困境中隱藏著機會。 -愛因斯坦

我們永遠都能活得更快樂,沒有人時時刻刻處於幸福無比、清心寡欲的狀態。與其問自己快不快樂,不如問:「怎麼做才能活得更快樂?」這表示我們接受快樂的本質,也明白一個事實:追求快樂是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只有無限連續的點而沒有某個定點。(p39)

日常練習:建立習慣、表達謝意

第二章 兼顧現在與未來
大自然已將快樂的機會賜給人類,人類卻不知善加利用。-第四紀羅馬宮廷詩人克勞迪恩

正向心理學家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經研究人類同時達到極致表現(peak performance) 和極樂感受(peak experience)的心理狀態。他宣稱:「一個人最快樂的時刻,往往發生在他自願努力完成某樣艱難而有意義的工作,將身心能力擴展到極限的時候。」不必奮鬥、盡情享樂的生活不是獲得快樂的良方。(p56)

...

喜悅的力量-弗德瑞克•勒諾瓦(摘錄)


Ch1 快樂、幸福、喜悅
快樂與外在刺激有關,因而必需不斷更新。此外,快樂經常受到阻礙:我們都經歷過慾望或需求無法滿足的時候,而有時只要一點點干擾,就足以奪走所有的快樂。事實上,如果我們只以追求快樂為基礎,便很難體驗到持續的滿足狀態。

第二個問題我們都體會過,就是有些快樂在當下是對我們有益,但就長遠來看,卻對我們有害。

這兩項障礙讓東西方的智者關心起這幾個問題:是否存在著一種持續的滿足感,能超越快樂轉𣊬即逝且情緒矛盾的特性?有沒有一種滿足感,可以不受限於時間、不取決於外在情況,最終又不會讓人成為糟糕的伴侶?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更全面也更能持續的快樂。為了定義這樣的狀態,人們創出一個概念:幸福。

⋯⋯沒有快樂,就不會有幸福,但為了能夠幸福,我們必需學習分辨、節制快樂。「快樂本身不是件壞事,但有些引發快樂的因素還有其他副作用,可能是干擾多過於快樂。」古希臘的伊比鳩魯如是說。他不禁止享樂,不鼓吹禁慾,但他認為過多的快樂反而會扼殺了快樂。只要我們知道如何限制某事物的量,並以品質為優先時,就愈能樂在其中。(p21-23)

...

明天別再來敲門-菲特烈-貝克曼(Quotation)



1. 人們如今不再重視事物真誠可靠的實用性,只要東西在電腦上看起來夠讚夠炫,他們就滿意得沒話說。

「稍微放鬆一下對你有好處啦。」他們說。放鬆一下?他們哪懂得星期二醒來卻發現人生失去目標的感覺?只愛上網咕狗喝濃縮咖啡的他們,哪懂得為事情負責的道理?(p20)

2. 我一個人成天在這麼大的房子裡面晃來晃去,沒有妳在旁邊根本不自然。人不能這樣過日子。我只想說這個。(p32)

3. 現在這個年代,只要有人晃到你附近,你就要有能力和他天南地北無話不談,因為這才是「好人家」的表現。但歐弗不諳此道。也許這和他的成長背景有關。也許他那一輩的人都尚未準備好,面對這個人人只出嘴不出力的世界。現代的人站在他們翻新的住處前大吹大擂,彷彿是他們捲起袖子親手搭建起來似的,實際上連螺絲起子也沒碰過。他們甚至連假裝自己有盡一份心力都懶,還很引以為豪!這個時代變了,親手鋪地磚、整修受潮的房間、更換冬胎等身體力行的技能不再受重視。如果什麼都花錢就買得到,那有什麼價值?人還有什麼價值?(p44)

4. 他是個非黑即白的人。而她是彩色的。是他所有的色彩。(p45)

5.  你就是你,該做的事就做⋯⋯(p45)

...

別天別再來敲門-菲特烈•貝克曼


五十九歲的歐弗在妻子桑雅過世之後,過著獨居的生活,他固執、脾氣暴躁,不喜歡和人來往。他每天一樣的時間起床,喝完自己煮的咖啡就出門做社區巡邏。歐弗無法接受現代人做事的方式,現在的人什麼都要靠別人,靠電腦,他們不知道如何自己動手修好一樣東西、對機械一竅不通,很少人知道正確的做事方法。桑雅和歐弗的個性天南地北,她喜歡笑,溫䁔柔和,喜歡書本、孩子和貓咪,她為歐弗黑白的世界帶來色彩,歐弗遇到桑雅之後才真正地活著,失去了桑雅,歐弗也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他決定去和桑雅碰面,但事情沒有歐弗想像地順利,老是有人,還有一隻貓來干擾他的計畫。

「死亡最大的恐懼,是死神選擇放過我們,讓我們孤零零地獨活在這個世上。」一個堅強的硬漢如歐弗,可以忍受身體的疼痛、甚至別人的嘲諷輕蔑,但他無法在失去了心愛的妻子之後獨活,他會假裝妻子還在,煮咖啡和她分享,檢查她是不是又偷偷把暖氣機的溫度調高,她所有的東西都還放在相同的位置,歐弗會溫柔地撫摸她穿過的每一件大衣。雖然作者沒有在書裡大肆渲染歐弗的悲傷,但我知道歐弗一定已經在心裡不知道哭過多少次。桑雅的存在使歐弗展現出他不會在其他人面前展示的一面,他的親切、溫暖,又或者僅僅是一個傻傻的表情,桑雅不在了,這些部分也跟著消失。所以失去愛人才會如此令人痛苦,不只是因為思念的煎熬,或是孤獨的難耐,也是因為失去一個可以映照出真實自我的人。

...

誰殺了韋勒貝克-米榭•韋納貝克


韋勒貝克的小說<<誰殺了韋勒貝克>>是獲得2010年法國龔固爾大獎的作品。故事在講一個藝術家傑德,如何用他的作品來呈現這個世界,或是說呈現真實。傑德的藝術生涯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開始他用相機翻拍米其林的地圖,再來他捨棄攝影改用繪畫來創作,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則是用錄影的方式隨機紀錄。傑德的生命中出現過一些人,他的父母,一兩個情人,藝廊經紀和作家韋勒貝克,傑德或許可能和這些人發展出更深刻的關係,但最終傑德只有他自己,他可能是選擇不去愛,也可能是無法去愛。

在米其林地圖階段,傑德用翻拍的相片開了一個展叫「地圖比領土有趣」,他刻意選擇地理環境最多樣的省區地圖,突顯不同景緻的對比。傑德的這些照片引領了「地方」的熱潮,使大家又崇尚鄉野的魅力。後來傑德放棄了用照片做為媒材,而開始做畫,對他而言,這樣的轉變是突如其來,甚至可用粗暴來形容,迫使藝術家屈服於近乎神秘的直覺,在尚未知道該如何行動時,就被推往一個未知全新的方向。

傑德畫了大約六十五幅圖,來呈現他那個時代的社會生產樣貌,包含「市井小民群像系列」和「企業組織系列」,此舉與法國作家如巴爾扎特和左拉用小說描繪巴黎社會種種的作法相似,傑德試著用畫建構出一個空間,在這個象徵性的空間裡,呈現出屬於一群特定人的有意義情境。傑德先是關注產品的本質(他在學生時代曾拍攝了一系列工業產品),後來在繪畫時期則把注意力轉至生產產品的人,最後傑德的拍的錄影帶則是以植物的視野來呈現世界,這些作品都沒有先經過構思,只是跟隨著當下的衝動來拍攝。

...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羅伯特•波西格(Quotation)


1. ⋯⋯肉體上的不適只在心情不對時才會彰顯出來。人一旦注意到不舒服的主因,便會抓著不放。反之,如果心情對位,人就不會太計較肉體的不適。(p32)

2. 倉促本身是二十世紀的一種惡毒態度。急著做事,代表你對事情不再關心,想改忙其他事。我只想慢慢探討,仔細一點,透徹一點,秉持我發現斷針之前的那份態度。發現問題癥結的關鍵沒有其他,正是那份態度。(p38-39)

3. 我每次會盡量選一本難度超高的書,朗讀給他聽,作為問答的基礎,而不是滔滔不絕的單方面朗讀。我會讀一兩句,讓習慣問到底的他發問,然後回答他的問題,接著再讀一兩句。經典文學很適合以這種方式詳讀。(p55)

4. 除了一眼看得見的表象之外,底下另有更大的意義。人如果察覺這些小小的差別,注意的時間夠久,小差別有時候會擴展成大啟示。(p67)

5. ⋯⋯如果有人發牢騷,只會讓其他人更加辛苦。這裡的人有耐力。他們明白咬牙向前的方法。⋯⋯真正耗損他們身心的,正是嫌東嫌西的念頭.(p94-95)

...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羅伯特•波西格


波西格的<<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是一本哲學式小說,敘述者和兒子展開一場摩托車之旅,在路上敘述者闡述過往建構的質素理論,並以摩托車維修的實務經驗來說明他的思想。本書充滿二元對立,可從小說的主題,父與子,過去和現在,還有敘述者在兩種不同人格之間拉扯看出。斐卓斯是敘述者過去的自己,在經過二十八次電療之後被壓抑。斐卓斯致力探索「質素」,認為它可以化解二元論的對立,如:主體和客體、科技和藝術、理性和感性、古典思維與浪漫思維等。

 斐卓斯的「質素」概念經歷了三步驟,最後如同一顆星形的結晶物在溶液𥚃形成。斐卓斯是在教修辭學這門課時,讓他思考什麼是「質」(Quality),他要教導學生「質(素)」,但「質(素)」到底是什麼?他說「質素」無法被定義,也無形,但卻可以被感覺出來,當我們看見一樣物體,就可判定它是否擁有「質素」,就像斐卓斯的學生們看得出哪一篇是好的作文(擁有「質素」),而哪一篇寫得不好。在第一階段,斐卓斯把質素摒除在分析之外,它不在智識的規範之下。他說質素應該是要去欣賞,沒有質素會枯燥無味,而且古板。讀到在這裡,我認為斐卓斯的「質素」是種類似「美」的概念,也就是把質素歸在藝術和美的那一方,和理性智識對立,是種二元論,而我們可以辨別出「美」是因為擁有「鑑賞力」,但後來斐卓斯說他痛恨把質素附屬於美學之下,質素應該要凌駕於各觀點之上。

...

關於閱讀和書本


Part1:我和書
書本在生命中的很多時刻解救了自己,不知道有多少次在心裡想著:「還好我遇見了這本書」。若是能有更多人也都能如此被安慰,那該有多好。

我一直覺得書本的力量和價值沒有被好好利用是件很可惜的事,那些書本就靜靜地在那裡,等待著我們帶著生命的問題和它們相遇,它們不會笑你的問題蠢,也不會責備你,只希望當你離開它們的時候,思考事情的角度能夠有所不同,也可以提起勇氣再試一次,更加希望看見你的成長和改變。如果人生是一場戰爭,能運用的武器不是應該愈多愈好,為什麼要捨棄書本的援助?如果人生是一場奇幻之旅,那書本也會是有用的指南和有趣的伴侶。

當你打開書本的那一刻,你會驚訝的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人,都跟自己一樣有著相同的問題,那些關於生存、關於愛情、關於幸福,已經有許多有智慧的哲學家、文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幫我們把答案都找了出來,就算沒有答案,他們也會把問題一問再問,一想再想,只求更接近真理。看到有人和我們一樣這麼煩惱,就覺得自己好像也不是一個怪胎。倒頭來,我們會發現自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這樣的感覺真好。

還有就是,書本裡面的內容,讓我們可以不再被人愚弄或操控,它教我們什麼叫自由,什麼叫公平正義,如何捍衛自己生而為人的權利。它們要我們去判斷去思考,要擁有自己的意識,看清楚所有想欺騙我們、壓榨我們的不公不義的事情。即得利益者,都希望我們愈無知愈好,這樣我們既不會反抗也不懂的怎麼反抗,但有許許多多的作者都沒打算讓他們得逞,他們希望大家都不要如統治者所願,自願為奴。

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生命中的某一天,因為和某一本書的相遇而感到幸福。

...

大眠-錢德勒


馬羅真的是個很帥的偵探,最重要的是,我感受得到他對人類的愛。
1. 你誠實嗎?誠實的很痛苦。(p106)

2. 你能幫忙嗎?我想可以。但是我不能告訴妳為什麼或我會如何做。我喜歡你,你相信奇蹟。(p110)

3. 為了這麼一點錢,你自願讓自己和這一郡的半數警察過不去?我不喜歡這樣做,但是到底我還能如何?我在辦理一件案子。為了討生活,我賣我必需賣的。我所能賣的,就是上帝賜給我的一點膽量和智慧,還有為了保護客戶寧可吃虧受氣的一點意志力。(p177)

4. 她當週末是很過癮,可是當日常三餐就太累了。(p192)

5. 我不在意。我不在意她用髒話罵我,我不在意任何人用髒話罵我。但是這是我居住的房間。這是我唯一還可以稱得上家的地方。這裡面有一切屬於我,和我有關聯,所有我的過去,所有等於我家人的東西。東西不多,幾本書,一些照片,收音機,棋子,一些舊信件之類的雜物。沒什麼。雖然沒什麼,可是它們帶著我所有的回憶。我不能再忍受她待在這個房間,(p229-230)
...

鋼穴-艾西莫夫(Quotation)


1. ⋯⋯我無法接受「如果知識代表危險,無知就是解決之道」這樣的觀點。在我看來,解決之道似乎是善用人類的智慧才對。人類不該拒絕面對危險,而應當學習如何化險為夷。(p16)

2. 大城出現之後,地球人的分工越來越專、越來越細,以致幾十億人全部黏在一起,不可能分出一部份到另一個新世界另起爐灶。另起爐灶這件事,過去的地球人曾經做過三十次;如今的地球人卻個個嬌生慣養,只能躲在溫暖的鋼穴裡,事實上是遭到永久禁錮。(p156)

3. 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p119)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p208)

4. 為什麼一定要人形呢?因為在整個自然界,人形是最成功的一種廣用形體。(p211)

5. ⋯⋯人們有時會將自己的問題誤以為是社會的問題;他們之所以想改造大城,只是因為不知如何改造自己。(p241)

...

長日將盡-石黑一雄(Quotation)

1
.⋯⋯英國景色之美正在於它欠缺引人注目的特質。箇中關鍵就在於那種恰如其分的優雅,從容寧靜而又節制自持;彷彿這片土地自知其宏偉絕美,故乃無需嘩眾取寵。(p55)

2. 「偉大的特質,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清清楚楚。」這是個葛拉翰先生一成不變的論調。「除此之外,沒什麼好說的。」但我深信,我們有責任在這方面拒絕失敗主義的誘惑。在我們這行,深思這些問題絕對是每個人的專業責任,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努力不懈、為自己爭得「尊嚴」。(p72)

3. 彷彿想找回掉落在那的某件珍寶。(p100)

4. 準確來說,我們這一代總管並不是把世界看成階梯,而是把它當成了輪子。或許我該進一步闡述。我以為,我們這一代首先認清了過去所有時代都忽略的一件事:那就是,世界上的重大決定往往不是在公開的議事廳或輿論注視之下舉辦的數日國際議程裡發生。實際上,反倒是在國內的名門豪宅隱密幽靜的環境下進行辯論、達成協議。在眾目睽睽下以妝點過的客套言辭、彬彬有禮的矯飾呈現出來的討論,經常只是奉命執行宅底內歷時數週或數月所達成的決議。因此在我們看來。世界就像輪子,以這些名門豪宅為中心,日夜不停的轉動,他們的重大決議將會向外擴散到所有不論富貧、圍繞著他們旋轉的輪圏上。所有我們這些具備專業抱負的人莫不熱盼能恪盡一己之能,努力向軸心靠攏。因為如我所言,我們是具有理想色彩的一代,對我們來說,關鍵不只在個人能力如何卓越,而是如何展現才幹來達致怎樣的目標;我們每個人都有新貢獻一己棉薄之力,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而最可靠的辦法,就是效命於肩付文明重任的當代偉大紳士。

...

鋼穴-艾西莫夫


艾西莫夫的機器人四部曲,第一部<<鋼穴>>敘述地球人發展出大城文明,人人住在一座座的大城之內,大城上有穹頂,圍上網柵,彷彿像是由鋼鐵和混凝土鑄成的洞穴,一座巨大的「鋼穴」。鋼穴將地球人和大自然隔絕,人類全都集中於大城裡,便於分配食物和資源。同時機器人也開始取代一些人力,造成了失業問題,引發地球人對機器人的不滿。小說由一起兇殺案揭開序幕,死者是一名太空人,太空人和地球人基本上互不干涉,太空人並不反對機器人,他們甚至派出人型機器人-丹尼爾來偵查案件,而地球刑警貝萊則被迫和他搭檔。

<<鋼穴>>把人類對機器人的一些矛盾的情緒和觀點,做了一些基本的描述,譬如,為什麼地球人會討厭機器人,反之,為何太空人會欣然擁抱機器人。即便機器人都符合機器人學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地球人還是無法接受機器人,因為機器人搶走他們的工作,但追根究底是因為自卑感,人類覺得自己比不上優秀的機器人。但太空人卻認為機器人是幫助地球人走出鋼穴的方法,因為一些失去工作的人必須離開大城,去外星球尋找新的機會,大城中看似安穩的維生系統其實十分脆弱,無法抵擋一小時的中斷。到了外星球,機器人也可以幫地球人一起打造新的家園。

...

長日將盡-石黑一雄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小說<<長日將盡>>,描寫一個回憶與失落的故事。主角同時也是敘述者的史帝文斯,在旅途中回想過去的往事,自問在生命中的哪個階段若做出不同的選擇,自己的人生是否會有所改變。那些關鍵的轉捩點,就在猶豫和不留意中被錯過,沒有好好把握住的機會再也回不來,只能徒勞地在腦海不斷播放那些片光吉羽,「彷彿想找回掉落在那的某件珍寶」,卻只剩下內心的遺憾。

史帝文斯在一座名門大宅中擔任總管,他致力成為一個有「尊嚴」的總管,時時刻刻堅守自己崗位,以提供最專業的服務為榮,不允許私人的情緒或事物影響工作。他把「偉大」當成目標,藉由效命他認為「偉大」的紳士-達林頓爵爺,來服務全人類。史帝文斯從不曾質疑主人的判斷或被交辦的任務,他相信主人做的事一定是正確的。史帝文斯的觀點不能說完全不對,譬如說為有才幹和有道德的偉大之人工作,在某一方面來說的確可以更接近世界的核心,也可以有機會在重大的人類事務上貢獻一己之力,但史帝文斯沒能理解的是何謂「愚忠」。再偉大再高尚的人也會有判斷錯誤的時候,更何況「當局者迷」,不是每個人在做出決定之前都能看清事實,而這時一個真正有「尊嚴」的總管或下屬,應該要勇於提出不同的見解,幫助他的雇主想的更廣更遠,而不是一昧地盲從。否則就是一具沒有自己的思想或判斷力的機器,只會執行下達的命令,卻不管命令是否合理或缺乏道德。

...

消費:自由的選擇或是慾望的俘虜?


消費慾

「慾望並不欲求滿足。相反地,慾望欲求的是慾望。」-馬克•泰勒(Mark C. Taylor) & 依莎•薩林(ESA Sarinen)

「大部分人生活中有意選擇的意義,來自他們的消費品遠多於來自他們的生產品。」-威廉森(Judith Williamson)

我們的社會是個消費者社會。
在消費社會裡,經濟成長比較不是依賴「國家生產力」而是依賴消費者的蓬勃活力。

為何消費?
1. 慾望
•消費者並不緊緊擁抱任何事物,沒有任何事情應該永遠投身奉獻,沒有任何慾望是最終的,沒有任何需要能夠算得上完全滿足,滿足在完成消費的瞬間就結束,那些慾望(產品)在產生最大衝擊後就該立即廢棄。

•個體的需求其實並無其物,在消費者和一個物品之間,需求並沒有產生任何的對應,需求體系其實是生產體系的產物。需求並不是一種對於個別物體的需求,所以滿足將永遠無法實現。

...

不可或缺的人-白石一文(Quotation)


給獨一無二的人
1. 被自己背叛著活下去究竟是什麼意思?即便現在痛苦難當的事,有一天也能夠冷靜回顧,納悶自己當初怎會為那種事苦惱,幹嘛在意那種事,為何會有可笑的錯覺以為那種事是可能的。那樣等於是被自己背叛嗎?是誰背叛了誰?是將來的自己背叛現在的自己?(p94)

2. 喜歡自己,便可專注在種種事物上。可以朝著將來的夢想與目標埋頭努力,也可以熱衷個人嗜好或娛樂。為了受人喜愛,也可以去幫助他人。就算無事可做,也只要想想最愛的自己就行了。然而,他們的想法與行動,到頭來全部都是為了自己。那就像扔出去的回力鏢,縱使看似朝不定的方向飛去,最後還是會牢牢回到自己的手心裡。然而,明生沒有足以這樣放手遠擲的自己,也沒有把扔出去的自己取回的意欲。雖然不恨自己這個人,卻也沒把自己看得太重要。(p98)

3. ⋯⋯你得早點習慣這樣的自己。習慣自己?對。宇津木是很難習慣自己的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是誰。對吧?拿我來說吧,我長得醜又不是我的錯。不過,我已經習慣這樣的自己了。只要習慣了自己,就可以不用再那麼煩惱了。(p106)

4. 我覺得你一點也不平凡。你生於宇津木家那樣的名門世家還能這麼普通,就已充分不平凡了。我認為,你是個不只對別人,對自己也能公平看待的人。優秀的人就算能用比較平等的視線看待別人,還是會認為自己最特別。可是,你對自己很公平。像你這樣無論對誰都能視之如常的人,我預期你今後一定會繼續成長。所以,你不要再那樣說自己很普通或者太平凡。(p127)

...

紙牌的秘密-喬斯坦•賈德(Quotation)


1. 我們是充滿生命力的玩偶。(p25)

2. 對於那些想要找尋自我的人,我要鄭重建議:待在原地切勿妄動,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永遠迷失自我。(p26)

3. ⋯⋯聖經裡說上帝正坐在天堂哈哈大笑,因為人們不相信祂的存在。如果上帝創造了我們,那麼在祂眼中我們一定是假人。我們會說話、吵架、打架、分離然後死去。你知道嗎,我們人類實在太聰明了,不但會製造原子蛋,還會發射火箭到月球,可是卻沒有人問問自己從哪裡來。我們就這樣莫名其妙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原來上帝在嘲笑我們啊?沒錯!假如有一天我們也造個假人出來,然後這個假人開始說話了,會聊一些股票買賣或賽馬之類的話題,可是連世界萬物從哪裡來這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竟然問也不問,那我們是不是也會放聲大笑?(p37)

4. 小丑和他人完全不同,是一個不起眼的聰明傻子。他不是梅花或方塊,也不是紅心或黑桃。他不是八也不是九,他不是國王也不是傑克。他是局外人。他和其他花色的撲克牌被擺在一起,可是他不是裡面的一份子。因此,小丑牌即便被抽走了,也不會有人記得他。(p82)

5. 我也希望自己能想一些難到自己的腦袋也想不出來的事情,可是我想不出來。⋯⋯我很想醒來⋯⋯可是我現在是醒著的。(p135)

...

紙牌的秘密-喬斯坦•賈德


喬斯坦•賈德的<<紙牌的秘密>>敘述一個男孩漢斯為了尋找母親和爸爸開啟了一趟公路之旅,從挪威到雅典的途中,漢斯和爸爸一起思考許多哲學的問題,關於人類的起源,關於生命的奧秘。漢斯遇到一個小矮人,送他一隻放大鏡,放大鏡幫助他讀出自己的身世之謎。

•認識自己
作者在書中說到歷史有如一場大陣仗的單人紙牌遊戲,人類就是撲克牌裡的各張牌,我們不知道是誰在後面蓋牌或翻牌,但大部分的人都不關心真相是什麼,除了小丑。小丑牌不屬於任何一種花色的牌,他和其他人都不一樣,只有小丑會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他知道生命的存在是一種驚喜,對週遭的一切充滿了好奇,他會一直不斷地發問,直到他能認識自己,找到生命的答案。

世世代代都有許多的小丑,他們不把生命中的事物認為理所當然,他們永遠覺得自己認識的太少,甚至是一無所知,就像蘇格拉底,他就是古希臘的小丑,他是阿波羅神諭所說的那個最有智慧的人,因為蘇格拉底從不驕傲自滿,或佯裝自己什麼都知道,「當你發覺到自己有事不懂,那你正往什麼都懂的道路邁進。」(p212) 這些小丑們像孩童一般帶著新奇的眼睛來觀察世界,生命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個童話故事,是一場美妙的冒險。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結語)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好好設計生命之後
設計精良又平衡的生活長什麼樣子?那是被平均分配的一天,一塊給工作,一塊給遊戲與樂趣,一塊給親朋好友,一塊給健康。

各位今天花了多少時間,讓自己享有一點樂趣?讓事業有進展?培養了人際關係?照顧自己的健康?替下一個人生階段打造原型?你一天的時間分配究竟是什麼狀況?

世上沒有完美的分配法。我們幾乎不可能在一天之中,替所有重要的人生領域,耗費相同的力氣。是否平衡要看長期。生命設計也要看長期。

活在現實之中的意思是,看著現實,接受自己目前的處境。

生命不只是薪水和工作表現。我們都想知道,我們在某個人的生命中佔有一席之地。我們都想知道,我們做的事對這個世界有貢獻。我們都想知道,我們努力愛人,盡全力好好生活,過著有目標、有意義的人生,而且過程中,樂趣無窮。

無效的想法:我設計好自己的生命了;終於完成這件麻煩事,接下來會一切順利。
重擬問題:生命設計沒有大功告成的那一天-生命是好玩、沒有盡頭、一直打造前方道路的設計方案。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11)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建立團隊
點子與機會是我們,以及我們在生命中遇到的社群成員,共同創造出來的。共同創造是設計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設計思考能奏效的關鍵原因。你的生命設計不出自你,出自整個世界,你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在世上尋覓,一同創造生命設計。

找出團隊成員
•支持者:支持者是你可以求助的人,你知道他們關心你的生活-他們在你身邊,鼓勵你走下去,他們的意見非常有幫助。

•參與者:積極參與你的生命設計計劃的人士-尤其是與工作、副業的專案及原型相關的人士。

•親友團:包括最親密的家庭成員及好友。你得承認這些人很重要,想好他們扮演什麼角色最有助益、最合適,不要讓他們一直被蒙在鼓裡,最後才被告知。

•小組:這群人分享你生命設計計劃的細節,每隔一段時間追蹤進度。(p235)

團隊角色與規則
唯一需要分配的角色,只有團隊主持人-主持人負責安排聚會的時間與地點,通常由你自己擔任。永遠要有人負責留意時間、議程表與對話。主持人的重責大任是「對話」。主持人要負責促成對話,而不是發號施令,也不是當裁判或「領袖」。

...

沒有英雄


一直以來,都認為永劫回歸的概念很可怕,可是實際上這樣的狀況在人的有生之年可能不會發生,因為我們沒有被抹去記憶,因為每一次跌倒再站起來,我們都學習了一些新的經驗,如果真的有永劫回歸,那每一次重新來過,都不會是從零開始,而是不斷地修正,然後變成更好的我們。所以學習很重要,去嘗試,去犯錯,然後從錯誤中成長,如果沒有成長,那麼歲月的流逝就會失去它的意義。

有人說人總是會犯下一樣的錯誤,他們說那是宿命論,但如果有想要變得更好的信念,或許我們就能找到改變的機會,可能只是一個想法不同,從此不一樣的路就在面前展開了。能做出改變的,不是只有能扭轉局面的英雄,也許世界上根本沒有英雄,只有像你我一樣的凡人。但有時候,可能是在沒有人能料想到的時候,平凡如你我的人,也能做出如同英雄般的行為。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10)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Quotation


對失敗免疫
對失敗免疫的意思,不是避免事情不照著期望走,而是避開多數失敗帶來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是生命不必要的重擔。

在這場生命設計旅程中,我們讓自己轉換成積極行動的心態,每當心中出現疑慮,就知道是該做點什麼的時候了。

一旦成為生命設計師,活在持續發生的生命設計創意流程中,就不可能失敗;你只可能不斷進步,從不同的體驗中學到東西。(p214)

無止境的失敗

一旦完成數次原型反覆循環,就能透過其他人可能稱為「失敗」的原型體驗,享受學習過程。

免疫的第一階段-積極行動,趁早失敗,深信失敗為成功之母之後,失敗的痛就會消失。

對失敗免疫還有一種更高的層次,叫「對大型失敗免疫」,那種免疫力源自一項重大的設計思考觀念重擬。準備好了嗎?活著其實就是在不斷設計生命,因為生命是一段過程,不是單一結果。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9)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設計職業路徑與設計生命,需要大量選項與多條條理想道路,還需要做出好決定的能力,接著自信地活出那些選擇。也就是說,接受自己的選擇,不要懷疑自己。

對生命設計來說,幸福的意思是選擇幸福。生命設計的幸福訣竅,不是做出正確選擇,而是學會做好的選擇。(p191)

生命設計的選擇流程
一.蒐集與創造選項

二.篩選清單
多數人只有辦法在三到五種選項中,有效地做出選擇。一旦超過,選擇能力便開始下降-要是超過太多,會完全無法做出選擇。選項太多,其實等同沒選項。記住,選項只有在選中、實現後,才會在生命中創造出價值。選項要變成選擇。

三.靠判斷力做選擇
•要做出明智的決定,我們需要明白自己的感受,以及對不同選項的直覺反應。

判斷力是指運用一種以上「知」的方式做出決定。我們主要運用「認知之知」(cognitive knowing),即理智、客觀、有組織、與資訊有關的「知」。然而,人類還有其他「知」的形式(ways of knowing) ,包括直覺、性靈、情緒等與情感有關的方面。另外,再加上社交之「知」(social knowing,認識他人)及運動之「知」(kinesthetic knowing,認識自己的身體)。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8)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設計夢幻工作
無效的想法:夢幻工作正在等著我。
重擬問題:靠積極尋找與共同打造,設計出夢幻工作。

世上沒有夢幻工作這種東西,人間沒有獨角獸,也沒有白吃的午餐。外頭只有許多有趣的差事,在值得打拼的公司裡,有一群兢兢業業的人努力把事情做好。

隱藏的工作市場,只對已經在專業人脈網裡的人開放。這是一場「圈內人的遊戲」,幾乎不可能以求職者身份進入那個人脈網。

打進感興趣的隱藏工作市場的最佳方法,是靠生命設計訪談。不是要開口要工作,而是請別人說出生命故事。

開口問:「像我這樣的人,如果想看看如何進入這樣的組織,應該做些什麼?」「探索⋯⋯時,應該做些什麼?」是開放性的問題(不是是非題),對方可以回答就算目前沒有職缺、未來可以怎麼做。(p181)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7)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找「不」到工作的方法
在網路上找工作
現代人以為網路是找工作唯一的辦法,凡事都靠上網搞定,然而這不過是另一個導致挫折連連的無效想法,副作用是喪失自信。多數的好工作(亦即符合夢幻工作的定義)永遠不會公告開缺。(p165)

瞭解職缺說明是怎麼一回事
中、大型公司,一年要重複數百遍刊登求才廣告、面試與聘雇的流程,無法花太多時間在每一次的徵人上,但是沒人想錯過好人才,因此放在網路上的職缺會講得很籠統,盡量讓最多的應徵者符合資格。

1.網站上的工作描述,一般不是想徵人的主管寫的,也非出自真正瞭解那份工作的人。

2.職缺說明幾乎從來不會提到那份工作真正需要的條件。(p166)

脫穎而出之前,得先符合徵才條件 
如果想要得到面試機會,各位的履歷必需出現在某個人桌上一疊文件的最上方,因此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符合徵才條件」。符合徵才條件的意思,不是在履歷上造假。如果你想被人注意到的話,徵才條件用了哪些字詞,就用一模一樣的話形容自己。此外,先別替自己擁有其他厲害的跨領域技能組合-寫太多,只會讓對方無從判斷你是否「符合」開缺工作所需的條件。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6)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打造原型

原型-為什麼需要原型,如何打造原型
「打造即思考」(Building is thinking) ,這個概念加上積極行動的心態,就會得出大量的打造工程與思考。

打造生命設計路徑原型的重點,是提出好問題、拋掉隱藏的偏見與成見、、快速反覆循環,替想嘗試的路徑帶來動能。原型的用途是讓自己藉由提問,得到感興趣的資料。好的原型會獨立出問題的一個面向,設計出一段體驗,讓自己「試一試」某個版本的有趣未來。
原型讓我們在尚無頭緒之前,不必花太多時間與精力,快速場嘗試一下可能的路徑,快速跌倒,快速爬起來。(p146)

慢慢來,穩扎穩打
X 有了想法,完全沒先打造原型,偷瞄一下未來,一下子便跳進去。

原型對話-生命設計訪談

各位要訪問的對象,是正在做你想做的事或過你想過的生活的人,或是在你想詢問的領域擁有實際經驗與專業知識。去聽對方的個人故事,瞭解他怎麼會從事今日的行業,如何取得相關專長,或是從事那一行真正的感覺。除了詢問對方的工作情形與日常生活,還要找出他們如何進入那一行-他們的職業生涯路徑。多數人失敗,不是因為缺乏天份,而是因為缺乏想像力。

...

種樹的男人-讓•紀沃諾


如果你做的事情不會被人知道,成果不會歸功於你,那麼你是否仍願意默默地付出,持之以恆?讓•紀沃諾寫的<<種樹的男人>>就是在講一位老人毫不間斷地種樹,在沒有任何協助的情況下,僅靠著毅力和辛勤,使一片荒野又恢復了生機。大家都以為森林是自然生成的,老人的努力不為人知,不過老人並不在意,他堅持著自己的行動,不計利益。

老人五十五歲,在妻子和兒子過世之後,獨居在一個荒涼之地。在敘述者遇見他之前,老人已經花了三年的時間,種了十萬顆橡實,之後他還會持續種山毛欅、樺樹,他還養蜂,即便這期間發生了二次世界大戰,他一樣不曾停下手上的工作,沒有退卻或懷疑。創造會引發一連串的效應,風將種子四處散播,樹木再度茂盛,乾涸的小溪開始流動,生命又回到了這個荒廢的村莊。敘述者把老人比喻為上帝的運動選手,靠著單純的體力和精神力,把荒漠變成流著牛奶與蜜的迦南地,於是人們又開始聚集,小村落又一點一點的重建起來,老人為他們帶來了新的生活和希望。

老人的故事,實在是十分的勵志和療癒。我最喜歡的就是那一連串的正面效應了,一顆小小的種子竟然可以帶來這麼大的改變,一個人的良善會產生好的結果,善意也會帶來更多的善意,如果我們都能像老人這樣,不懷著個人私利來做事,或者每個人都能做一件小小的善行,在連鎖反應作用之下,這個社會應該就比較能往好的方向前進吧,那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就都可以變成上帝應許的迦南之地。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5)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自己的生命,自己設計
你是「群」。
每個人都是「多」。
各位目前的生命,是你將體驗到眾多生命之一。

如果你對目前的人生,感到有些失落,不必擔心,生命設計將帶來無數重來的機會,隨時隨地都可以重頭開始。

大家以為人生有如一幅數字畫,只要依照圖上標好的數字塗好顏色,按部就班,就能大功告成。然而,真實人生比較像抽象畫-可以有無數種詮釋。(p121)

我們都擁有活出眾多不同人生的精力、才能和興趣,每一種人生都很好、很有趣,也很豐富。問哪一種最好是個笨問題;就像在問有手比較好,還是有腳比較好。(p122)

不再試圖「選擇正確道路」之後,前途變得無限寬廣,可以開始設計通往未來的路。(p124)

多重人格是好事
寫出接下來五年,人生可能的三種版本,也就是你的「奧德賽計劃」。

...

搭下一班巴士離開-卜洛克



「在這世上,還有比得到你想要的一切,更危險的事情嗎?」小說裡的主角得到了每一個男人需要的一切,有工作、有地方住、有一個女朋友,但他選擇(或他沒得選擇?)喝個爛醉,把一切搗毀,搭下一班巴士離開,流浪至下一個小鎮,什麼地方都可以,哪裡都不壞,隨遇而安。

卜洛克的最新小說<<搭下一班巴士離開>>,簡潔俐落的描述一個具有寓意的故事。英文書名<<Resume Speed>>,指的是當車子離開城鎮,回到高速公路後必須要依限加速。男主角的人生一直都是「resume speed」,不斷離開曾經短暫落腳的小鎮,又重新回到要加速行駛的人生旅程,他永遠都在路上,一旦停下,一種來自自身的邪惡就會出現,迫使平靜的生活再度產生改變。

不過男主角為什麼要在日子看似美好的時候就喝個不醒人事,並且犯下滔天大罪,然後再收拾家當趕緊閃人?其實他可能根本什麼都沒做,酒精和罪都不過是個藉口,讓他用來逃避他不想面對的事物,可能是他自己,也可能是他的人生。往返重複的生活型態,或許對他來說淡而無味,太過平凡,只有加速行駛在路上,才能帶給他些許的樂趣,但諷刺的是,這樣的模式本身也已經自我複製。對主角而言,似乎只有死亡才能停止這「永劫回歸」。無怪乎,書中會說,若是酒醉後被喉嚨中的穢物卡住,無法呼吸。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就此死去,也不是壞事。

相關閱讀
卜洛克的<<八百萬種死法>>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4)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卡住怎麼辦
無效的效法:我卡住了。
重擬問題:我從來不曾卡住,因為我永遠會發想各式各樣的點子。

找工作時,不用擔心卡住,卡住是設計師的家常便飯,卡住是創意的起點。用設計師的腦袋思考,就知道該如何發想,舉一反三,替各種可能的未來想出各式各樣的選項。

發想一下
「發想」的意思就是「想出很多點子」

沒有所謂最美好的人生,統統都很好。

各位如果接受這個概念-我們只能活一次,但人生可以有多種優秀的設計-你就自由了。沒有人說人生只能有一種詮釋方式,我們可以活出多種幸福快樂又具生產力的人生,而且在每一種豐富、令人驚豔的人生中,都有許多條路可走。(p99)

點子一多,眼界也跟著寬廣起來。

批判是創意的敵人。我們的大腦被訓練得很好,老是用謹慎的眼光挑毛病,接著就開始大肆批評,點子不難產才怪!如果要找出所有可能的點子,得晚一點再批判,叫腦中愛評論的聲音安靜點。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3)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找出一條路
投入程度:「好時光日誌」(Good Time Journal)
每天下班後,做一個簡單的日誌作業,寫下一天之中,什麼時候對工作感到無聊、厭倦或不開心,以及當下在做什麼(心不在焉的時候)。此外,寫下自己在工作時,哪個瞬間感到興奮、專注,擁有好時光,以及當下在做什麼(全神貫注的時候)。-「好時光日誌」

試著找出自己擁有好時光的時刻。知道哪些活動讓自己專注,就可以找出在生命設計任務中派上大用場的事。不要忘了,設計師非常重視「行動」,不只會花力氣思考事物,還會非常用心地觀察行動。記錄自己專注於不專注、有精神與沒精神的時刻,就能留意自己的行為,找出有問題的地方。

心流:全神貫注
心流(flow) 是加強版的專注,一種時間靜止的狀態。當我們處於心流中,全神貫注投入一項活動,那項活動帶來的挑戰,和我們的能力旗鼓相當-不會因為太簡單而感到無聊,也不會因為太困難而感到焦慮。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2)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給自己一個人生羅盤
人生是一個龐大的DIY計畫,但只有少數幸運兒拿到操作手冊。

這不是在設計人生。這是藉由思考人生,把自己搞瘋。(p62)

打造人生羅盤需要知道兩樣東西-「工作觀」與「人生觀」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來自何方?在你的人生中,體驗、成長與滿足感有多重要?

一輩子要怎樣過,不必一次統統想好,只需要替現在的自己找出眼前生活的羅盤。

重點是,這世上有很多催促的聲音,我們的腦袋裡也有很多催促的聲音,那些聲音指揮我們、叫我們做某些事、當某種人。由於人生該怎麼活,有太多榜樣,我們都可能和帕克一樣,不小心用了別人的羅盤,活了別人的人生。(p64)

我們希望你的人生有「一致性」(coherency)。有一致性的人生,能夠清楚串起三件事:
•你是誰
•你的信念是什麼
•你目前在做什麼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Ch1) -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從此時此地做起
不論起點是什麼,也不管你覺得自己要抵達什麼地方,過去有過、或覺得未來應該擁有什麼樣的工作或生涯,永遠不嫌遲,也永遠不嫌早。(p33)

設計思考認為,「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一樣重要,畢竟解決錯誤的問題要幹什麼?(p34)

我們碰上的問題,變成掛在嘴邊的故事,整天陷在故事裡出不來。(p35)

我們多常愛上第一個主意,然後拒絕放手-不論後續發展有多不妙?更重要的是,難道我們真的覺得,應該讓我們認真、但被誤導的十士歲自己,決定我們一輩子該做什麼工作?那現在呢?我們有多常照著最初的念頭走,以為自己已經知道答案,但其實從未真正好好研究一番?我們有多常跟自己確認,自己真的是在解決正確的問題?

要小心,你有可能解決一個「很棒的問題」,但是那其實不是真正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p38-39)

以生命設計的概念而言,如果是無法行動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再講一遍,如果是無法行動的問題,就不是問題,而是一種情境、一幕場景、一道人生的現實面。或許就跟重力一樣,它拖住了你。然而,重力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摘錄)


前言 人生是「設計」出來的
真正的快樂,來自打造適合自己的人生。

設計你熱愛的人生,永遠不嫌遲。

⋯⋯涉及情感時,「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我們可以靠著設計思考,創造出有意義、好玩、成就感十足的生活。

經過妥善設計的人生,將不斷帶來新生命-永遠具備創意與生產力,千變萬化。意想不到的驚喜,永遠在前方等候。(p14)

設計師也熱愛問題
設計師喜歡問題,不過他們熱中的,其實是重擬問題(reframing question)。

人生的設計也需要很多重擬的過程,最重要的觀念重擬是瞭解到:「人生無法事先做完美的規劃」。人生不只一個解決方案,沒有標準答案是好事。人生可以有各種設計,每一種設計都能帶來希望,你可以過著有創意、不斷開展、值得體驗的人生。人生不是死的,而是一種體驗,設計並享受那個體驗,將帶來無限樂趣。

...

認識你自己


「到頭來,一個人只經歷到他自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巴斯噶認為,人是生下來要思想的,人的所有尊嚴全在思想。人之所以可貴也是因為他的思想。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想些什麼呢?他們注意力總是放在一些令人愉快而新奇的事物上,譬如遊戲、消遣活動、吃什麼、穿什麼,總是什麼都想,就是不會去想自己究竟是什麼的問題。人在何時才會花點時間思考一下關於自己的事?好比自己真正喜愛的事物?想過什麼樣的人生?自己存在的目的?生命的意義?甚至自己的生與死?大部分的人是當痛苦降臨在生活之中的時候,痛苦或厄運才迫使他們面對自己那赤裸無助的存在。平時,人只是重複他的日常模式在「過日子」,被習慣和常規掩蓋了那些對他來說更重要的事-「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的存在。

為了逃避陌生人般的自己,人們想盡辦法避免孤獨,隱身在群眾之中,成為海德格口中所說的「某一」,一種不具個人人格的大眾生物,因為做「某一」沒有比做「自我」來得可怕。又或者人們願意放棄選擇的自由,放棄主體性,只想當一個存在客體,因為選擇的自由變成了一種沈重的負擔。

但除非死亡或意識消滅,否則人們永遠必須面對自我,必須面對我和自己同在的狀況。漢娜•鄂蘭指出:人只要活著就是生活在複數性的狀況,我必須接納忍受自己,因為自我是唯一我無法與之分開的人。即便在孤獨中,我也是和自我在一起,我不是完全一個人的。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的原因便在此。

...

哪啊哪啊 神去村-三浦紫苑(Quotation)


1. 神去的村民之所以重視「哪啊哪啊」,應該是基於大部份人都從事以一百年為單位循環發展的林業工作,加上晚上沒有任何娛樂,天暗之後,只能早早上床睡覺這兩個理由。即使再怎麼匆忙,樹木也不會加速生長,所以,大家都吃飽睡飽,明天繼續過哪啊哪啊的日子。幾乎每個人都抱著這樣的態度。(p18)

2. 從事林業工作後,即使看到樹木無法承受積雪的重量而斷掉,也只能接受這樣的事實。每一棵樹木皆無法按計劃生長。遭受雪折的樹是生命,然而為了防止樹枝折斷,盡心盡力地為樹木起雪的人也是生命。雖然樹木不會動,也不會叫,但它確實地生長著,我來到神去一年,總算能體會到這份工作就是用漫長的歲月和這些樹木打交道。(p42)

3. 這裡沒有我可以勝任的工作。想到這裡,我就懊惱不已 。為什麼逼我來到這種地方讓我出盡洋相?我不想幹了。我獨自生著悶氣,但其實是為了自己的無能感到丟臉,懊惱和生氣只是為了不願面對自己的沒出息而萌生的感情。(p43)

4. 再留在這裡努力看看的念頭。(p53)

...

老虎的眼睛-茱蒂•布倫(Quotation)


1. 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吧,我心想。如果沒有夢想,你還有什麼呢?(p20)

2. ⋯⋯我很需要談一談我們的爸爸,需要一個跟我一樣了解他、深深愛他的人談一談。(p127)

3. 那麼你自己的期望是什麼?這是個很大的問題,而我還沒有找到答案。(p158)

4. 這種雙方之間的仇恨讓我很生氣,完全無法理解。我不禁心想,這其中有多少成分是由恐懼造成的?

5. 有些人在這裡住了太久,完全忘記真實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p176)

6.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正視自己的恐懼,必須面對面地正視它。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恐懼,就會決定往後的日子怎麼度過;究竟是會親身體驗冒險,還是受恐懼所限囿。(p186)

7. 是不是該面對事實了?是不是該對自己誠實一點?(p211)

8. 再見了,爹地。我愛你,我會永遠愛你。這不表示我再也不會想起你,也不表示我再也不會想起那天晚上,因為那天晚上的事真的發生過,我怎麼敒都無法改變事實。但從今以後,我要回想著過去的美好時光。從今以後,我要想著你那滿滿的生命力、滿滿的愛。(p217)

9. ⋯⋯我拿你當作藉口,跑到這裡來,然後也拿你們當作藉口留下來。我一直告訴自己,這樣對你和傑森比較好,但其實是對我自己比較好。因為我實在太害怕了,我一直逃⋯⋯逃避現實⋯⋯逃避應該要負的責任。(p223)

10. 我不能讓安全和小心變成生活的唯一重心。(p228)

11. 太依賴其他人真的很不健康喔。(p233)

12. 生活是一場很棒的冒險。(p235)
...

哪啊哪啊 神去村-三浦紫苑


三浦紫苑所寫的<<哪啊哪啊神去村>>是一本有趣又溫暖的作品。小說描述高中畢業的平野勇氣,被老媽和班導偷偷地安排到神去村去做林業的工作。神去村位於深山內,甚至連手機也接收不到訊息,若是沒有自備交通工具,就沒法到離村子最近的車站去。平野就這樣被迫留在神去村,過著和樹木打交道的日子,漸漸地,他適應了林業的勞務並且接受了在神去村的生活。

畢業之後,平野並不知道未來要做些什麼,他沒有任何想法,只能過一天算一天。即便去到了神去村,他也因為林業的工作太辛苦和對樹木沒有半點概念,而想逃跑。他為自己的無能感到生氣和懊惱,但在一次成功地修整杉樹之後,他開始有了「再留在這裡努力看看」的念頭。

神去村的村民們過著步調緩慢悠閒的日子,大部分的人都很溫和,講話時都會加「哪啊哪啊」,帶著慢慢來,別急的意思。會講這種「神去話」是因為村民們面對的是樹木這種百年大業,就算急,樹木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成長,只能以耐心來面對。村民們和樹木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他們以伐木為生,但也種樹,並且養護森林,永續循環。雖然林業被認為是夕陽產業,但神去村的村民懂得運用計畫和植林策略,並不會因為短視近利而毀掉森林或破壞環境,當他們工作時不是只想著自己,而是世世代代的子孫,所以神去村的林業才能持續經營下去。

...

銀翼殺手-菲利普•狄克

菲利普•狄克的科幻小說<<銀翼殺手>>的時空背景設定在2021年,世界大戰之後的地球。此時大部分的人類為了躲避輻射塵的污染,紛紛移居至某個殖民星球。每位移民都會獲得一部仿生人(人型機器),幫助他們開拓新的生活和家園。仿生人被製造得愈來愈像人類,甚至擁有比一些人類更高的智慧,他(它)們再也不願意被當成僕人使喚,因此逃回地球,躲藏在人群之中。而主角瑞克•狄卡德則是專門將這些仿生人「除役」的賞金殺手,他殺這些仿生人好多賺一些錢去買一隻真正的羊。

對殘存在地球的人類來說,養一隻活生生的動物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因為動物幾乎都瀕臨絕種或已經滅亡,所以十分珍貴。若是養不起真的動物,人們也會養隻電動的來假裝。主角狄卡德非常渴望擁有一隻羊,因為那令他感到快樂,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真誠的喜悅,而非透過「心情機」設定的假像。事實上,對動物的喜愛也是人類和仿生人的不同點之一,其它還有「共感能力」和對宗教(摩瑟教)的信仰。人們會如此渴望擁有動物,除了金錢的價值,我覺得更是因為它們的「生命力」。書裡提到在這個末日的地球,除了荒蕪就只剩下廢渣,所有的東西都在腐爛,到處都充塞著死亡的氣息,那些動物的存在能夠在一片死寂之中,給予人類些許的安慰。

...

八百萬種死法-卜洛克(Quotation)


1. 隨便哪天,只要我一滴酒也沒沾,就是個好日子。每天一次,每次只要保持清醒一天就行了。(p27)

2. 我關掉燈爬回床上,想到死掉的妓女還有身受重傷的保全警察還有被地下鐵駛過身上的女人,於是我開始納悶為啥有人認為該在此城保持清醒不醉。(p30)

3. ⋯⋯想要完全憑藉意志的力量改變這個故事。(p79)

4. 他媽的我為什麼得活得這麼辛苦?為什麼?(p84)

5.我在想:我名叫馬修,是個酒鬼,我們圍坐在這一個個天殺的房間裡,永遠重複著同樣天殺的告白,而在這同時,外面那個世界裡人與人像野獸一樣自相殘殺。(p84)

6. 我心想:因為我什麼也不想做。我想躲在暗角,把整個世界關在門外。(p111)

...

真實烏托邦-Erik Olin Wright


本篇文章摘錄自Eric Olin Wright 的<<真實烏托邦>>,從第二章的<<解放社會科學的任務>>,可以看見一個理想的世界應該可以做到社會正義和政治正義。作者在第三章<<資本主義壞在哪?>>則對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十一項批判,藉此論述資本主義如何使人類離理想的世界愈來愈遙遠。

社會正義:在一個社會正義的社會裡,所有人基本上應能平等取得必要的物資及社會資源,過著蓬勃發展的生活。
蓬勃發展的生活在廣義上指的是各種使人能發展並運用其才華及人力的方法,換句話說,即實現他們個人潛力的方法。

政治正義:在一個政治正義的社會裡,所有人基本上有著平等的機會來取得必要資源,以有意義地參與會影響他們生活之決定。這包括個人有自由作出影響他們自己做為不同個體之生活的決定,以及個人有能力參與會影響他們做為社群成員之生活的集體決定。(p57)

真正的自由意味著對於那些就其自身而言事關重大的決定,人們擁有實質的能力做選擇,同時還意味著人們能取得所需的基本資源,以實現他們的生涯規劃。

所有人民在政治上平等的理念,必需仰賴強而有力的制度性機制,防止私人經濟權利轉換為政治權利。民主決策的範圍要擴大到所有對公眾造成重大影響的領域。此外,公民賦權的領域要延伸到定期選舉投票之外。(p63)

資本主義壞在哪?

...

八百萬種死法-卜洛克



「這個都市叢林裡,有八百萬個故事。今天播的是其中之一。」「八百萬個故事,」他說:「你知道這城裡有什麼玩意兒嗎?這個他媽的都市叢林臭爛汚裡有什麼,你可知道?有八百萬種死法。」(p167)

「你念過一本叫做<<水船下沉>>的書嗎?書裡有這麼個養兔場,養了半馴服狀態的兔子。那裡食物供應充足,因為人類定期留下兔食。哪兒可以算是兔子天堂,只是養兔人目的是要設下陷阱,偶爾享用兔子大餐。生還的兔子從不提這個陷阱,也不願談牠們犧牲的同伴。牠們有條不成文規定是要假裝那個陷阱並不存在,而牠們死去的同類也沒活過。」「知道嗎?我覺得紐約人就像那些兔子。我們住在這兒,為的是這城提供的任何東西-文化,工作機會,不管是什麼。每回這城殺掉我們的朋友和鄰居時,我們都背過臉不看。當然,我們是會花個一、兩天看報,討論這些消息,可是馬上又全都拋到腦後。因為不這樣的話,我們就得採取行動,但我們不行。要不我們就得搬家,但我們不想。」(p217)

剛開始讀卜洛克的<<八百萬種死法>>時,覺得它跟我印象中的偵探小說不太一樣,怎麼沒有很緊張刺激,或很懸疑?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偵探小說也分很多種,而我手上這種是所謂的冷硬派(或稱硬漢派),解謎並不會占很大的比例,主要看的是硬漢偵探如何靠他的一雙拳頭和近乎固執的精神來破案,而場景多是描述社會中不堪的一面,書裡的角色則是各式各樣的邊緣人物,難怪我覺得小說中的紐約很像<<蝙蝠俠>>裡的萬惡城市-高譚,住在這似乎永遠不可能有感到安全的時候。

...

誰說你是「魯蛇」?


那天你因為沒有車子、沒有房子、也沒有高薪而感到洩氣,甚至覺得自己是個「魯蛇」,懷疑自己一路走來的決定,否定過去的自己。一時之間,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你。想不到最近在讀的<<真實烏托邦>>給了我答案。我希望你能有勇氣堅持去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而不是照著他人的價值觀,來塑造自己。

<<真實烏托邦>>這本書裡面有一章是在說明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如何違背基進民主平等主義的規範性理想。因為資本主義的兩大特色:私有制及自由市場而衍生了許多問題,作者Eric Olin Wright 提出了共十一項批判,其中的,資本主義阻礙了讓人類廣泛蓬勃發展的條件普及化,和資本主義商品化威脅了廣被推崇的重要價值觀,使我對於一般社會大眾關於「成功者」、「生命的贏家」或「人生勝利組」的定義,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資本主義阻礙了讓人類廣泛蓬勃發展的條件普及化
每個廠商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全都卯足全力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贏得最後的勝利。所有的成效都是以「經濟回饋」來𧗾量,而在這種具毀滅性的競爭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輸家,沒有人不曾嚐過輸的滋味。「競爭也促成了一種成就文化,僅依照人們彼此的相對位置來給予評價。成就不是實現個人的潛能,而是比他人好,贏得勝利。」(p95)「贏者全拿」式競爭,影響了個人的自尊和自信心。判定成就的標準就只是金錢,要想贏就只能踩在別人身上往前走去,有沒有發揮潛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會不會賺錢。這樣的標準怎麼可能不讓人喪氣?一位養兒育女的家庭主婦因為沒有任何收入,她的付出就被貶低,一位作家因為寫不出暢銷書,他的才華就被忽略,任何你喜歡做的事,你做得好的事只要沒有經濟價值,或是沒有辦法被商品化拿來獲取利潤,就不會被稱為是成就,你就只能被貼上「魯蛇」的標籤。

...

停電


「我來到森林,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我希望活得深刻,僅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是否能夠學到生活的教誨,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才發覺自己沒有好好活過。我不希望過著不是生活的生活,活著是這麼的珍貴,⋯⋯我要吸取生命所有的精華,把不屬於生命的一切都驅除⋯⋯」-梭羅

不曉得八月十五日那天大家家裡有沒有停電?我家大約從晚上七點停到了八點,雖然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卻覺得非常的漫長,因為現在正值盛夏,天氣十分的炎熱,我只能盡量保持靜止不動的狀態,希望能涼一點。看著窗外有些地方還是亮的,感到些許的安慰,慶幸這個文明的社會沒有全部停擺。

最近剛好在重讀梭羅的《湖濱散記》,書中記載他在山林中獨居二年的日子,離開文明,追求簡單樸實的生活,和大自然和諧共處,以求心靈和精神層面的富足。長期處於科技的世界裡,連停電一小時都會哎哎叫的我,可能做不到像梭羅一樣,用自己的力量打造出一間木屋,並且種田補魚,自給自足。太習慣文明所帶來的種種便利,只要想到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就夠讓我感到害怕了。但這幾天因為客廳冷氣機壞掉,也讓我發現到,其實我並不需要時時刻刻都要保持涼爽,一整天身體又熱又黏,到了晚上洗完澡,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吹冷氣,幸福到都快飛起來,也特別好睡,為此我還深深地對我的冷氣表示感謝之情。我知道我是無法離開文明投向自然的懷抱了,我只能告訴自己其碼要好好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不過梭羅其實也不是要每個人離群索居,而是要人思考我們是否離棄了真實的生活。他所提倡簡單的生活方式,就比較容易跟隨。

...

在一起孤獨-雪莉•特克


雪莉•特克的<<在一起孤獨>>雖然不是小說,讀起來卻一樣充滿了畫面、情節和張力。書中探究科技如何改變人與人相處的模式,和親密關係的建立,藉著思索這些問題的同時也思考人的本質,是一本集科技、心理學、哲學以及社會學的作品。

為什麼人們對科技發展的期待愈來愈高,對彼此的期望卻愈來愈低?當我們期待科技帶給我們永不斷線的連結,我們在各自的連線裝置裡尋覓關注和認同,卻在真實的世界中不知道該如何和人相處。當我們願意把陪伴、友情甚至是愛情全都交付給機器時,我們又會失去些什麼?

第一部 機器人時代:孤獨感,新的親密關係
雪莉•特克一方面從機器人的發展,另一方面從網路的連線,檢視科技如何重新劃分和定義了親密和孤獨之間的界線。書中提到許多設計用來陪伴和人類互動的科技產品,例如:菲比、乖寶貝、愛寶還有巴洛。作者把這些產品帶到學校和安養中心,觀察孩子和老人對它(他?)們的反應。這些受測者到最後都喜歡上它們,認為它們「夠像有生命」。人們覺得和機器人在一起很安心,它們會無條件的接受人類,而我們卻不需要付出所有,它們給予我們接受,這樣的關係既可靠又可預測,有所不滿的時候,只要關機重來就好,一切都能掌控。但若是和另一個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就不免會有爭執和失望,也可能會受傷,和機器人相處的風險比較小。

...

五分鐘的時間


「緩慢的樂趣為什麼消失了?噢,從前那些閒晃的人都到哪兒去了?民歌裡那些遊手好閒的主人翁到哪兒去了?那些以日月星辰為家,從一個磨坊晃盪到另一個磨坊的漫遊者,他們到哪兒去了?他們和鄉間小路,和草原,和樹林裡的隙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有一句捷克諺語用了一個隱喻來定義這種悠閒的甜美感覺:他們凝望著上帝的窗口。凝望上帝窗口的人不會無聊;他們都很幸福。在我們的世界裡,悠閒成了無所事事,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無所事事的人是挫折的,是無聊的,他們永遠在沒事找事。」
                                                                                             <<緩慢>>-米蘭•昆德拉

「純粹的喧囂忙碌,創造不出什麼新鮮事,只是不斷複製、加速現有的事物。」
                                                                                            <<倦怠社會>>-韓炳哲

這星期有點忙碌,每天都要出門,沒有一段完整的時間用來閱讀或做自己喜歡的事,會讓我變得有點煩躁。星期三的那天,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大熱天一直動來動去,汗流個不停,很討厭。有點被惹毛的我,賭氣坐在沙發上,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就那樣暫停五分鐘。

這五分鐘的時間讓我在連續的行程中,停下來,換氣。有時我覺得每天的生活就像是一場停不住的賽跑,過程中只想閉起眼睛,全力衝刺到終點,忘了要呼吸。如果沒有在一天裡面,把工作從待辦事項中一項一項劃掉,心就不踏實,彷彿時間被蹉跎了。明明想掌控時間,到頭來卻被時間掌控,「生產力」、「效率」是腦海中關不掉的提示音,一天又一天,在快步調的節奏,一切變得印象模糊。

...

不工作不道德?


工作倫理
什麼是工作倫理?它是一項戒律並附帶有兩項明言的前提,以及兩項心照不宣的預設。

前提一:人為了獲得生存與快樂所需的事物,就必須從事他人認為有價值,而且值得付給報酬的事情。

前提二:滿足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因而安於擁有較少而非更多乃是錯誤的。換言之,工作本身便是一種價值,一種高貴且令人高貴的活動。

戒律:即使你不知道工作能夠帶來什麼你尚未擁有的東西,或是你不需要的東西,你也應該繼續工作。工作便是良善,不工作乃是邪惡。

預設一:人擁有可以販賣的工作能力,並且可以販賣勞力,換取應得報償來維持生活;人所擁有的東西,乃是過去工作及願意繼續工作的報酬。工作是一切人類的常態;不工作是異常。

預設二:唯有其價值受到他人承認的勞動-也就是可以要求薪水或工資,同時能夠販賣且可能購買的勞動-才具有工作倫理所稱揚的道德價值。

                                                                   <<工作、消費與新貧>>- 齊格蒙•包曼

最近我讓我的主管和同事感到很頭痛,最大的原因是我違反了以上所說的「工作倫理」。我不斷地在減少自己的工作時數,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做的是按小時支薪的工作,沒工作就沒薪水,所以對我來說很簡單,就是我用錢買我自己的時間,去做我真正喜歡做的事-閱讀和寫作。

但是,每當我這樣回答別人時,幾乎大家都覺得我有點奇怪。我常在心裡想,我想少賺一點錢,多賺一點自己的時間,有什麼不對?為什麼當我拒絕多上一點班,我總是要感到內疚,還要和主管道歉?在這個社會顯然不工作,不賺錢是不行的,即便你已經滿足自己所擁有的,不工作還是會被認為是「無所事事,浪費時間」。而且,當被問到,那我不工作時要幹嘛,「閱讀和寫作」並非一個「正當」的答案,因為明顯地,我違背了上述工作倫理的預設二,因為我的閱讀和寫作的活動並沒有價值,沒辦法要求薪水和工資,所以是「不道德」的。我想,要是我回答我的主管或同事說,我沒法上班,是因為我另外還有一份「支薪的」兼職工作,他們或許還比較能理解,並且投以讚賞的眼光吧。

...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麻理惠(Quotation)



可是,千萬不能被騙了。如果想要一點一點培養整理習慣,就永遠都不會整理好。

⋯⋯人如果不改變意識,就無法改變習慣。(p23)

一口氣正確地整理完畢,結果立現。所以能夠持之以恆,一直維持在整理好的狀態。無論是誰,只要體驗這個過程,都會打從心底不讓房間回到凌亂的樣子。(p25)

整理時該做的,大致上只有兩件事,那就是「判斷物品是否要丟掉」和「決定物品的定位」。只要能夠做到這兩點,誰都能完全徹底整理。(p28)

整理不過是手段,整理本身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應該是整理之後該如何生活下去⋯⋯(p30)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