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三禧思維



索爾·珀爾馬特,約翰·坎貝爾和羅伯·麥考恩合著的《三禧思維》,教導讀者如何運用科學思考工具,在資訊紛雜的時代找出有意義的訊息,幫助大家做出適當的決策或解決問題。作者們強調為了能在第三個千禧年生存,需要「三禧思維」,這是一套源自科學思考的想法、工具和原則,協助我們提升判斷能力,正確地評估資訊,避開思考盲點和偏誤,在選擇時變的更有效率。


在做決定時,尋求專家的意見通常很有幫助,於是辨別專業知識的真偽變的很重要。如何找到可靠的專家,如何將個人價值觀、情緒和目標納入考量,還有誰才是有權做出決定的人?作者試著提供一套思考工具,來處理上述問題。一個好的決策模式應該要包含專家的正確資訊,謹慎權衡各方的價值,以及讓那些會受決定影響的人有決策權的結構。


科學工具之所以管用,是因為它能幫我們掌握實在(reality),實在是客觀且不會因人而異的存在本質。而科學的思維不斷自我質疑,以追求改進,運用明確的實驗或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探索實在最好的方式是用儀器和器具來做到互動,若能近距離接觸,就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機率。至於在比較難產生互動的情況下,還有一些其它方式能幫助我們做決定,好比「三角測量」,也就是藉由多種角度或思考工具來確認或加強對某一結論的信心。


以下列出書中提出的科學思考工具

一、辨別因果

找出因果關係才能推斷行為所造成的影響,這樣才知道如何行動,以獲得想要的效果。要找出因果關係就是做實驗,實驗需符合標準化、對照組和隨機分派原則。


希爾準則可以用來判斷兩因素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例如兩者間的相關強度、不同背景下的一致性、原因變數與結果變數存在劑量反應關係、時序性、合理性,及可以從某領域推論到另一個領域的類比性。


二、機率思考

機率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不確定性,並且應用片面資訊。做決定時,不一定都能百分之百確定所有實象,但可以依對世界的新認識而動態調整,持續修正,這就是機率思考。測量值是否有提供信賴區間?發表者對自己的主張有多大的信心值?都可以用機率來表示。我們可以根據這個量化的信心水準來做決策。


三、在雜訊裡找訊息

搞清楚想知道什麼,才能知道在某個情境下何謂訊號,何謂雜訊。大腦傾向從隨機雜訊裡看見模式,並賦予意義,要小心別被愚弄,而看見不存在的訊號。


四、統計不確定和系統不確定

統計不確定是指造成量測值不規則分布在正確值上下的雜訊來源,此雜訊可平均所有量測值來接近正確值。


系統不確定是指量測值永遠偏向一邊(過高或過低),解法為找出系統偏誤來源,並抑制它的影響。


五、科學樂觀心態

「事在人為」的精神。要清楚每個階段自己完成了什麼,還需要什麼才能達到目標,不是期望一蹴而就,而是仰賴迭代推進,每次嘗試都比上次更好,站在過往取得的發現之上往前推進,重點是持續改進。或許有時解決問題的時機尚未成熟,可以先換個問題處理。


六、階次理解與費米問題

階次理解:找出真正重要的影響因素,即一階因素,不要被其餘的三階或四階因素分散注意力。有時決定是否有效取決於能否找出一階因素。


費米推估:可以檢查數據是否合理。三個步驟:從熟悉的及好取得的數值來推估,找出逼近值,抓上下限數值。


七、需要避開的認知偏誤

1.可得性捷思

在評估某類事物的出現頻率或某一事件的發生機率時,會依據想到該事物或事件的例子或情境的難易來判斷。一樣事物有幾種方式會特別引人注意,包括在我們記憶裡和熟悉的概念相連的概念、發生時間較近的事件、特別深刻的經驗或容易想像的情境。


2.定錨與調整捷思

推估數字時,我們通常會隨便選一個明顯的數字當起點,之後再判斷是否要調高或調低。但問題就出在我們通常調整都不夠,結果就是精心計算的推估值往往和原來的起點太接近。


3.後見之明偏誤

人做判斷有一個普遍特色,那就是某件事的結果事後看起來比事前明顯。


4.內團體偏誤

大家傾向偏袒自己組的成員。


5.性格歸因偏誤

人對他人的行為解釋通常傾向內部歸因也就是因為其人格特質而做某些事,而非外在歸因,譬如環境造成的失誤。然而在解釋自己做出的錯誤行為時,人卻傾向歸咎於外在原因,而非自己的性格缺失。


6.確認偏誤

人往往會尋找符合自己假設的證據,而忽略可能和自己假設不一致的證據。


*為了去除偏誤可做反向思考

當你非常期望某個結果,請想想可能有哪些情況會發生相反結果。這時你往往會發現,沒錯,你確實擁有好理由支持原本的選擇,卻也有好理由支持相反的選擇。


八、小心犯錯的科學

1.偽科學

使用科學語言,卻根本沒做科學研究來檢驗自己的主張。


2.造假科學

主動刻意扭曲自己的發現以誤導他人。


3.病態科學

病態科學的徵兆

A.造成結果的原因僅僅勉強可測得,而且結果的強度基本上和原因的強度無關

B.結果本身僅僅勉強可測得或統計上非常不顯著

C.宣稱準確度極高

D.包含違反經驗的奇特理論

E.會用特置假說來回應批評

F.初期支持者和批評者的比例升到將近一比二,隨後降到趨近於零


*如何檢驗科學

1.盲分析:實驗者是否採取盲分析?在分析結果時,為了不讓人為因素對資料的解釋產生影響,而在實驗設計時,特定隱藏某些變數的訊息。


2.開放科學方法:是否進行多實驗室研究,並且採取多分析者?


九、保有群體的智慧

眾人應該尋找明顯可證為正確的答案,也就是遵從「真理勝出制」,而非只依賴「多數決」來做決策。


*為了讓團體發揮最大效力必須打造以下條件:

1.團體領導者要避免過早表達個人偏好。

2.團體需建立尊重辯論的文化,成員不用擔心遭到多數成員欺凌而自我審查個人意見。

3.建造一個多元團體。

4.建立一套可以幫助成員選出好答案的概念工具,來減少偏誤。


十、關於價值的衡量

1.可接受度分析

請專家判斷某項政策對各個結果的影響,並給出一個影響值W。影響愈大,W值愈高。然後請公眾和利害關係人給每個結果一個V值,代表他們賦予各個結果有多少價值。而一項政策方案的整體可接受度則是:(W1 x V1) + (W2 x V2) + (W3 x V3)⋯⋯

將這個可接受度值和其它方案的可接受度值相比較,就可選出可接受度最高的方案。


2.反思均衡

反思均衡的思考過程會在以下兩件事之間來回:

A.判斷特定情況下某一行為可否接受 B.判斷某一行為背後的普遍原則

直到我們對特定情況下的行為和行為所展現的普遍法則都感到自在,才決定下來。


3.審議式民調

一般人在被詢及有關某個議題的看法時,有時知識不足,可能會隨便回答,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可以讓這群隨機挑選的民眾聚在一起,透過討論和審議,並且安排專家學者向他們說明並回答民眾的問題。在獲得足夠的資訊以瞭解議題後,再來做選擇。


4.情境規劃:設想多個可能未來,以便測試我們做出的決定在不同未來裡的健全程度。




l

...

學習溝通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種感覺,跟另一半相處久了,很容易會一直重複相同的溝通模式,甚至覺得好像老是在討論同樣的問題,卻像兩條平行線,永遠找不到交集?每次只要遇到這種情況,就會有些無力感,甚至懷疑我們是否有可能改變,畢竟彼此的個性就是如此。不過想不到突破迴圈是可能的,在某次和另一半的對話中,終於能真正地瞭解對方和自己的分歧點在何處,一時之間豁然開朗,彷彿卡了好久的關,終於破解,心情順暢。


我是個內向又不太喜歡改變的人,另一半則是比較喜歡嘗試新東西。嘗試就會帶來改變,而改變有時代表著打破現有秩序,帶來不可預測的未知,而那會令我感到不安。另一半有著創造的靈魂,總是迫不及待地想把腦子裡許多的想法打造出來,有時我會跟不上他那多變的心思。我想我大概比較適合守住已經建立好的王國,而不太習慣去開疆闢土,比較會節流,不太喜歡開源。


想當然,這樣不同個性的兩人,對於某些事就很難取得共識,小事像需不需要再買某個新裝置,大事像職涯發展等,我都傾向說不,或維持現狀,而另一半則選擇擁抱變化。這種不一致的看法出現過幾次之後,另一半為了不想讓我不開心,就會盡量配合著我,然後我就會心裡內疚,覺得自己是不是讓他錯過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或是發展的機會。畢竟改變雖然是種挑戰,但也有可能帶來新的可能性和成長。


有一次,我們在討論他的產品發展計劃時,我認為應該要把台灣市場照顧好,而他想要擴展國際市場。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討論過很多次了,我都說以現在的資源和人力要開發海外市場實在有難度,好像每次我都說服了他,但下次又會出現同樣的話題,我就覺得這是在繞什麼圈圈?直到那天,他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說明給我聽之後,我才領悟到,我們根本不在產品發想的同個階段。他還在腦力激盪,集思廣益,所以想儘可能有多個備案和點子,而我老是想到執行面,所以總覺得他這個也想做,那個也想要,哪來的那麼多時間和精力。


原來我們只是著重在不同的面向,並非找不到共同點,只要把對方的邏輯思維模式弄清楚,溝通是能往前進的。我不禁反省在討論的時候,是否總是說個不停,讓另一半根本無法插話。他溝通方式可能就跟我不一樣,我邊說邊思考,但他要先思考後才能發表想法,有時我已經在講下一件事,他才統整好自己的想法,結果我這個急性子,根本沒有給他好好說話的機會。


我覺得兩人相處,真的有很多事情要磨合,畢竟成長背景不同,個性也不相似,總不可能每個想法都一樣。如果在一起久了,可以彼此靠近,我像你一點,你也像我一點,就不會老是覺得對方在跟自己唱反調。只要知道雙方都是為了彼此好,就比較可以就事論事,客觀地討論。我思考著如何能讓每次的溝通可以愈來順利,更加理解另一半的想法。首先是耐性聆聽,然後要創造一種讓彼此覺得能放心分享的狀態,表達出來的意見不會被批判,也不用擔心感情會被傷害,這樣應該會是良好溝通的第一步。村上春樹說:「結婚這種事,好的時候非常好。」為了能夠一直好好的,我想就必須要用心學習如何溝通。

...

《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


松浦彌太郎為了因應現在變遷快速的競爭時代而思考新的生活方式,他把自我的反省以及一路以來以「寫作」為重心的人生記錄在《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書中討論了「隨筆」的定義,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他的思考和閱讀,以及說明一些寫作方法。作者認為可以把「隨筆作家」當作一種生活態度,所以即使對寫作沒有興趣的讀者,也能獲得關於如何打造人生的不同觀點。


厭倦了世俗對成功的定義,想要追求幸福,卻不想加入資本市場裡的零和競爭,松浦彌太郎反思自己一路以來的人生,得出了以「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來面對這個社會的結論。不是要每個人都當個作家,而是去理解這種生活方式。抱持著好奇心去觀察和發掘那些能讓人有所感動、愉悅和驚喜的事物,平凡的日子也因為用心而充滿了滋味。不停地關注、察覺然後加以思考,培養獨特的觀點,因為是依自己的價值觀作為判斷的基準,所以不容易被外界左右思想,也就能維持心靈的平靜。


第一章 什麼是「隨筆」?

*秘密的告白:探尋、察覺、發現別人沒注意到的事,就是「秘密」,那是「自己發現」的蘊藏在事物裡的本質,包含許多原創的想法。在這裡作者強調所謂的「秘密」並非不可告人的事或會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告白。

*含有觀點: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見解,花時間從各角度思索,不只是滿足表面答案。

*變化的紀錄:心境和想法的變化,記錄成長過程。

*不想遺忘的事:想保留和珍惜的情感。

*自己的哲學:關注、停下來思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真心想守護的事物。


第二章 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

*客觀地看待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身心健康地活著。

*瞭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觀,拒絕不合適地生活。

*發生的事有其意義和價值,找出它們,並坦然接受。

*不要放棄思考。

*若是沒有合意的選項,就藉由行動打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跳脫框架,自由地發想。

*別只注重效率和成本,或許會因此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

*掌握和理解對自己最重要的事物,不讓不重要的事消耗心神。


第三章 為了寫作而思考

*為了要寫出文章,心與大腦都要運作,也就是帶著心與腦生活。

*思考是指和最重要的事物對話,試著回答這些事物的提問。

*為了思考,必須先感受和察覺。

*不要妄下定論,持續關注,直到清楚明白。

*隨時收集思考的素材。

*知道不等於理解。不要因為著迷汲取新知,而壓縮到好好深度理解「重要事物」的時間。減少不必要資訊的輸入,避免大腦過載。「比起什麼都只知道一點點,心中有幾件了解的事,才能強化內在。」

*不要滿足別人給予的答案,而要親自尋找。

*保留放空時間


第四章 為了寫作而閱讀

*閱讀能誘發書寫,讀到累時,就書寫,缺乏靈感時,便回頭閱讀。

*閱讀能審視自我,也幫助我們接觸到未知的世界和觀點。

*為了受影響而閱讀,藉著學習,積累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和書寫者對話。


第五章 寫作方法

*寫讓自己心動的事物,自己發現的秘密和親身體驗過的事物。

*想好書寫的對象。

*找出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文風)。

*不過度演出,寫出內心真實感受。

*即興寫出自己想到的事。

*事先決定「開頭、中段與結尾」的大綱。

*三種起頭:「情感」、「疑問/提問」、「回想」。

*針對一件事,深入書寫,不要塞太多訊息。

*不寫出所有答案,不說盡,保留想像空間。

*具體描繪能讓讓讀者產生共鳴的情境。

*決定寫作的理念,作者的是「有趣、開心、有益」。

*為了持續寫作要做好身心健康管理。

...

多巴胺的平衡


上星期每天晚上都在追動畫《我獨自升級》,我很少有在這麼密集的時間內,讓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經驗,那幾天晚上都很期待著今天主角又會如何打怪升級,如何輕鬆擊敗敵人,熱血興奮,彷彿自己也跟著主角一起變強大了。25集,7天就看完,結束的那一天,竟然有種莫名的惆悵感,心裡悶悶的,連去逛街都不太開心,還在想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對勁,後來才發現原來這應該是因為多巴胺突然下降的關係。身體的「爽痛平衡機制」,正在把我那因追劇而傾斜的多巴胺數值翹翹板,平復回來。


雖然我一點都不後悔看了《我獨自升級》,因為它鼓舞了我,讓我也想要努力升級,只不過下次就要小心注意多巴胺回饋的狀況,免得因為多巴胺驟降,而對許多事情失去了興趣。我希望自己是一個能因小事而感到喜悅的人,然而若是多巴胺上癮,這件事就會變得很困難,快樂和感動的門檻變高了,可不是件好事。


多巴胺並不是種有害物質,它能帶來動力和愉悅感,激勵我們採取行動,完成任務。重點是讓它慢慢䆁放,而非一下子快速上升,這大概就和血糖一樣,我們要吃那些低升糖指數食物,減緩葡萄糖進入血液的速度。多巴胺也是如此,要接受那些刺激性不那麼強烈,不會造成多巴胺激烈波動的事物,讓我們既有動機去從事各種活動,又不會破壞大腦的獎勵迴路。


為了回歸平靜且令我感到滿足的日常,這一陣子要特別小心多巴胺的攝取,調整「速效多巴胺」和「緩效多巴胺」的比例,把更多的時間留給那些「上癮度」較低的活動。或者我也可以來想想怎麼運用這多巴胺的機制,讓自己更加渴望學習、運動、閱讀和創作,這樣我就可以不斷升級到最高境界了。

...

《發現你的天職》-八木仁平


八木仁平的著作《發現你的天職》,教導讀者如何自我理解,並依此找到適合的工作。一份合適的工作應該符合三個條件:喜歡的事擅長的事 x 重視的事。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將自己喜歡的事以擅長的方式來做,才能做的長久且感到幸福。作者在書中提供許多練習,指引我們一步一步地找到天職,同時也破除許多關於天職的迷思。


一開始作者就提到若是勉強自己去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就會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不良影響。因為痛苦所以就想利用消費來彌補自己和紓解壓力,再來因為對工作沒興趣,下班後也沒有動機去進修,於是成長停滯,就只能被困在現有的情境中。相反地,若是能從事屬於自己的天職,就可以進入「無限成長迴圈」:

學習想做的事,讓自己成長 — 為別人貢獻所學,獲得金錢與感謝 — 將得到的金錢再度投資學習 — 再利用強化的技能得到更高的報酬。這樣一來早上起床就會有種期待感,想快點從事想做的事,入睡前也會有種充實感,覺得自己做得不錯,能安心入睡。


*關於天職的誤解

1.x能做一輩子的事:只要是「現在最想做事」即可,因為人會成長,社會也不斷地改變。


2.x 這就是命運的安排:一開始可能只是覺得有趣好玩,從培養自己的興趣開始,創造出想做的事。


3.x 必須造福人群:不用犧牲自己,勉強付出,先要能維持身心健康,才能做出貢獻。


4.x 必須積極採取行動:有時不知道要做什麼是因為選項太多,盲目地行動,只會讓自己更困惑,必須先了解自己,擁有「選擇基準」,才不會挑錯工作。


5.x 想做的事沒辦法成為工作:想做的事存在「心」中只有靠自己去探索才能發現,仍而實踐想做的事的方法在「社會」中,可能有不少人已經在做了,可以參考他人的作法。先放下把想做的事變成工作的想法,之後再琢磨。要記住目的雖然只有一種,但手段卻有很多種。好比想散播歡樂,不一定要當喜劇演員,也可以寫劇本。


*一份合適的工作可以三個「選擇基準」來判斷:

一、找到喜歡的事(熱情/要做什麼)

1.喜歡的事是你感到有興趣及好奇的領域,想了解的更多。但要小心,在依興趣選擇工作時,也必須考慮具體的工作內容,搞清楚到底喜歡的是這個興趣的哪個部分?不要以「派不派的上用場」來評量興趣。


2.回答五個問題,找出喜歡的事


A.現在有花錢也想學的事嗎?

B.書架上擺了哪類的書?

C.有沒有哪些你覺得「能遇到真是太好了!」「得救了!」的領域、類型或事物?

D.讓你「想感謝的工作」?

E.對社會上的什麼事感到憤怒?


二、找到重要的事(價值觀/為什麼要做)

1.重視的事是種狀態,像是想自由地/安穩地生活,想過著充滿刺激和冒險的生活,價值觀不同,做的工作也會不同。價值觀取決於你為了什麼而生的人生目的,希望讓周遭的人、社會變成什麼樣子。發自內心的「想做~」才是真價值觀,「該做~」是外在灌輸的假價值觀。


2.找出價值觀的五個步驟

A.回答問題(註),列出關鍵字

B.將價值觀整理成心智圖

C.將他人重心的價值觀轉換成自我重心

D.建立價值觀排行榜

E.決定工作目的


註:

*尊敬或喜歡的人所擁有的特質為何?

*影響你最深的事情或經驗?

*你覺得現在的社會有什麼不盡理想之處?

*問問身邊的人,覺得自己重視哪些事?

*最想告訴或不想告訴自己的孩子什麼?


三、找到擅長的事(才華/如何做)

1.擅長的事是「自然而然比別人容易學會,做起來很愉快,一點都不以為苦」,就算不是工作,平常也會主動去做,會覺得別人「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它是種能創造成果的潛意識、情緒與行為模式。擅長的事不等於「技能或知識」,前者是天生/天性,好比懂得溝通,可以運用在各領域,後者是經由學習而來,好比寫程式,有時只能在特定工作發揮。


作者強調把時間和心力放在自己擅長的事上,活用自己的特色,才能獲得成就感。反之,做不自己不擅長的事只會覺得很累,覺得自己沒用,而否定自己,與其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弱項,倒不如為發揮才華而努力。

作者說:「別把時間浪費在彌補與生俱來的星星凹陷處,這只會讓你變成毫無個性的圓形。請把時間花在磨尖星星往外突出的銳角,那才是真正的你,也才能在工作上締造成果。」


2.找到專長的五個問題


A.到目前為止,有哪些讓你覺得充實的經驗(快樂、輕鬆、活力滿滿)

B.看到別人沒把什麼事做好,會讓你覺得煩躁?

C.問朋友:「你覺得我的專長是什麼?」

D.如果辭職,這份工作有哪個部分想繼續做下去?

E.你有哪些成就?你如何創造的?




...

關於學習英文的迷思


從事美語教學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聽過不少有關英文學習的迷思,依專業的英語教學和語言習得理論看來,那近乎是種鄉野傳聞或是民間偏方的存在。前幾天在幫一位成人學生上課時,她提到了一些主管給的學習建議,聽完之後,我不禁皺起眉頭,花了些時間和學生講解,為何那些方法可能不適合她。


就像訓練肌肉,使用錯誤的方式,不旦沒辦法打造想要的身型,還可能會受傷。學英文做了不合適的練習,雖然不致於受傷,但它一樣是種無效的努力,浪費時間,又會因為沒有成效而漸漸失去了學習動機。以下我整理出常見的四個關於學習英文的迷思,試著破解它們,希望可以幫助任何想自學英文的人。


迷思一:學習英文有速成法

老實說,我還真希望有,這樣所有當老師的大概也不用那麼辛苦,一天到晚叮嚀學生要持之以恆地複習。如果你的目標只是針對某個特定且單一功能的明確需求,那速成法或許可行,但重點還是要練習。好比英文面試、過海關、在餐廳點餐等⋯⋯,有特定且相對有限的句型、單字和文法,比較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授課」完畢,但那不代表「學習」完成,若是學生沒有花心力複習,等於是白學。就像日文的五十音,可以在一星期甚至一小時教完,但若是學生沒有熟記它們也是枉然。


從語言習得的角度來看,學習英文是一段過程,有它的階段性,需要時間的累積、大量的語言輸入和持續刻意的練習,才能從一個階段步入到下個階段。可是這中間也免不了有停滯期,尤其是中級程度要進入高級程度時,而且即便是進級了,還是有可能會發生退步和犯錯的情況,也就學習曲線並非是一路向上攀升的,它有高有低,也有平原期。一般而言,要精通一門外語需要410年的時間。


迷思二:只要把英文影集/podcast/ 廣播/電影/有聲書/當背景音樂播放,英文就會進步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我的韓文現在應該已經呱呱叫了,畢竟我可是花了不少時間在追韓劇啊😆,但我不只不會說,也完全聽不懂韓文。把目標語言當背景音樂來聽,或許能學到一、二個「一直不斷出現」的單字,但要能理解整個內容是不太可能的,畢竟我們的大腦不適合多工處理,在不同的任務間轉換不只會降低學習效率,成果亦不佳。在專心時,都不一定聽得懂,更何況是分心。


若真的想從這個方式獲益,至少要選擇符合自己英文程度的聽力資源。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著名的「i+1」理論指出,選擇稍微高出一點點目前學習者程度的內容會是比較合適的,既有挑戰又不會做不到,也不會讓人覺得太無聊,這樣可以使我們有足夠的動機學習。所以一個剛剛學完26個英文字母的學生,把CNN的新聞當背景音樂來聽,是無法讓聽力進步的,他能聽得懂那句「This is CNN」就很不錯了。


迷思三:用英文思考,不要在腦海中翻英

如果我們是ESL learner, 也就是在以英語為母語的環境學英文的話,由於可以在真實中的語境下學習,而非僅限於教室內的情境,有相對較多的輸入(input),或許要做到英文思考比較容易。ESL learner 比起像台灣學生(EFL learner)比較有可能像母語者「自然習得」英語,因為他們每天都要接觸到英文,也有機會學習到各種情境的英文用法和單字,大腦直接儲存「英文」,而非透過轉譯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直接把想法用英文表達出來。當然前提是學習者將自己完全沈浸(immerse)在英語環境中,積極地吸收和練習。


就像在學自己的母語時,我們不斷地聽到父母說「快點吃飯」、「快去寫功課」、「趕快起床」⋯⋯,配合當下的情境,我們就知道這些語句代表的意思,我們聽得懂,又聽得多,自然也能說,當然也不需要在腦中靠著另一種語來理解。


可想而知要做到用英文思考,必須要在腦海中儲存大量句子,而且最好不要抽離它的使用脈絡,也就是在有意義的情境下習得,再加上無數次的接觸和輸入,才可能做到。就像和人問好時,我們再也不需要在腦中翻譯「你好嗎?」,就能直接說出「How are you?」一樣。


迷思四:不用學文法或一定要先把文法學完美才能開口說英語

我任教的補習班採用的是「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大概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全英文」教學,也就是不說學習者的母語,不透過翻譯,在課堂中只使用目標語言。它是一種對傳統的文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的反抗,聽這個名字應該就知道它著重的教學重點為何,也就是七年級生以前在課堂上的學習法,背很多文法規則,然後一直不停做翻譯練習。


曾經有一位家長問我,我們是不是都不教學生文法?因為孩子要上國中了,學校要考文法,她很擔心孩子會跟不上。實際上我們教文法,只是用英文教,教法是歸納法(inductive approach) 也就是給學生很多例句,幫他們從中歸納出使用規則,相對於演繹法(deductive approach),先給規則,再做練習,前者看起來似乎沒在學習文法。


以全英文學習的學生,聽說能力會比寫文法選擇題來得強一點,他們可能會說出以下的話:「我就是知道要選這個答案,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所以迷思四就會出現,是不是開口講不要管文法了,或者都是因為文法沒學好,英文才會亂講一通?


在教學理論上,文法的功能是「監控」(monitor ),也就是不要讓你犯錯,在做書面輸出時,我們可以寫完後再用文法來檢查,然而在口說時,這種控管的努力,會降低說話的流暢度,尤其對初學者來說更是如此。所以一個初學者在腦海裡努力地回想文法規則,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能說出一句英文,這讓他們感到無比挫折。


對於那些害怕犯錯,不敢開口的初學者,尤其是成人,我都會鼓勵他們先把文法放在一旁,先訓練自己多說,養成開口說英語的習慣,我會依學生的要求和個性來適時糾正,並提供合乎文法規則的說法,幫助他們慢慢地說正確的句子。當然如果學生的程度已經很好,也很敢講了,那麼文法學習會讓他們突破瓶頸,渡過停滯期。所以文法當然要學,但學的時機和方法則依學生的狀況而有所不同。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