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一切都會好轉的:查理的百歲人生教會我的事》-大衛·馮·德雷爾



《一切都會好轉的:查理的百歲人生教會我的事》是作者大衛·馮·德雷爾,為了他的孩子們所寫下的一本書。世界變化快速,動盪不安,作者希望藉由查理的人生經歷來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中保有平靜與韌性,並且還能享受生命,找到活著的意義。接受現實和其中無法控制的面向,專注在能改變的地方,那包括心態、情緒和應對的方式。在困境中,保持狀態,堅持下去,繼續前進,做正確的事,一切都會好轉的。


作者的鄰居查理活到了一百零九歲,他的人生是一段美國發展史的故事,我們可以讀到在還沒有導航設備,甚至是柏油路,開車橫越美國會是怎樣的情況,電台節目如何成為風潮,以及在盤尼西林問世前的行醫景象等。為了生活和實現自己的目標,查理用的可能是現代人會覺得很沒有效率的方法,好比他為了自學薩克斯風,只能在每晚固定時間守在收音機前,一小節一小節模仿聽到的音樂,上醫學院時,單是一堂課的手抄筆記就多達四百頁,沒有地方落腳就住在荒野中,同時用勞力賺取旅費⋯⋯。在什麼都缺的年代,查理必須懂得運用手中僅有的資源,隨機應變,他不執著於完美的解決方案,而是隨著經歷的累積和不斷學習,然後一步步地改善。他懂得抓住機會,甚至勇敢爭取,遇到挫折時,他不讓自己消極癱軟,而是找到能施力之處,一點一滴扭轉情勢。


生命不乏憂傷和磨難,即使我們不去尋找悲傷,它也會來找我們,所以在那之前要好好的享受人生。縱使生活有時是充滿挑戰甚至是痛苦的,但它也有仁慈與美好的一面,我們不能掌控明天,但我們可以期待明天。為了在各種困境和變動中成長茁壯,必須有牢固的根基,我們能做的就是塑造強大的自我,那代表著做正確的事,承擔責任,培養處理問題的能力及信心,並且要懂得走出哀傷。作者說人生有兩個階段,一開始我們傾向把事情複雜化,覺得每一件事都沒那麼單純,但等到活得夠久,累積夠多的人生經驗和智慧之後,我們就會將事情簡單化。因為說到底,最重要的事我們早就都知道了,我們面對的事或許複雜,但能做的其實十分簡單——「做對的事」,我想那代表著不要欺騙自己的良心。查理最後留下的都是一些「簡單的」哲理:自由思考、培養耐心、去犯錯,並從中學習、散播歡樂,然後就是要抱持希望,相信一切都會好轉的。

...

紀念品



每次出國旅行時,都會想著要幫家人和同事買些紀念品。然而依自己的品味和喜好來挑選,要是對方不喜歡,好像也有種自我被否定的感覺,抱著這樣的心態來挑禮物,當然會有一些壓力產生,有時候甚至不免覺得這真是件麻煩的事。說實在的,國外的一些產品或伴手禮,只要花點心思可能都找得到,出國旅遊已經不像以前祖父輩那個年代少見,所以帶回來的紀念品很稀奇。活在物質過剩的現代,要送人家禮物,若是不合心意,還擔心佔據對方的家中空間,所以到最後,我都選些吃的東西,至少吃完就不佔位了。


根據以往經驗,紀念品都是看見中意的就趕快買起來,一來就不用一直想著到底要買什麼,二來也擔心錯過了就買不到。不過我發覺在日本完全不用怕「買不到」紀念品這件事,實際上,反而是選擇太多,讓人不知道如何挑選,變成了另一種極端的麻煩狀況。日本的商品設計都非常美麗,要找到沒有美感的產品,反倒比較難,和菓子美麗、美妝產品美麗、日用品也美麗,每件事物都能吸引目光。總覺得買了這樣,下一個路口就會遇見更好,cp值更高的選擇,老是猶豫不定,到最後什麼都買不了。後來我明白一件事,永遠都會有更漂亮或cp值更高的事物,每一個選擇都有它的機會成本,做了決定之後,就不要抱著比較的心態去瀏覽其它商品,因為這只會使自己手上的物品看起來沒那麼吸引人。


物品在被購入的那一刻,我們對它們的慾望馬上就降低不少,慾望開始轉向那些尚未被擁有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句話叫「得不到的最好」。所以我學會買完東西之後,就要以欣賞藝術品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形形色色的產品,感受它們的美,而非抱著想要佔有的心情,讓自己被欲望變得焦慮不滿。在日本,光是去逛個文具用品區,修正帶的選擇就超過五十種,可是選擇太多,有時未必是件好事。心理學研究發現過多的選擇,反而會因決擇過程過於複雜困難,增加了大腦處理資訊的負荷量,導致決擇力停擺,而且好不容易做出決定,又往往會覺得其它選項更好,而感到後悔失望,因此降低了幸福感。


這讓我想起女詩人Sylvia Plath在其自傳中的一個段落:「我看見我的人生往外分出許多枝椏,就像綠色無花果樹。每根枝椏的頂端都有一顆肥碩的紫色果實跟我招手眨眼,那果實代表著璀璨未來。一顆是相夫教子美滿家庭,另一顆是揚名詩壇,還有一顆是傑出教授。名編輯愛葛是一顆,遊歷歐洲、非洲和南美又是一顆。⋯除了這些,還有很多我看不清楚的其他果實。我看見自己坐在無花果樹的枝枒叉點上,把自己餓得半死,只因我下不了決心,無法決定該摘哪一顆來吃。每顆我都想要,但選了一顆就代表要失去其他顆,所以我只能乾坐著,舉棋不定,眼睜睜看著果實開始萎縮,變黑,一個接一個,掉落在我腳邊。」


無怪乎,現在有許多人自願過著減法生活或甚至是極簡生活,每個人每天要做太多的決定,把每樣決定的選項控制在可以做研究和分析的範圍就好,否則會消耗太多的精力和時間。我想「三」是不錯的數量,一種太少,二種可能會有兩極對立傾向,三種的話,大腦還有能力做出仔細的比較,並依照目標和價值觀做出適合的判斷。當然並非每個決定的後果都像Sylvia Plath的未來選擇那麼重大,如果只是像我一樣要買個紀念品的話,其實真的不需要考慮太多,然後把自己累死。Jeff Bezos 曾提過決策分二種類型,結果可逆轉的,和不可逆轉的,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和心力花在後者。買了一件不合適的衣服,退貨就行了,沒必要花兩、三個小時的時間仔仔細細比較所有可能的選項,然而生兒育女,生下來了就是一輩子,可不能只靠一時衝動就決定了這種無法改變的事。


話說回來,關於紀念品這件事,我決定以後出國直接請家人告訴我,他們想要的東西是什麼,這樣買回來的手信會被珍惜,對方也會感到開心。不過有一次,我媽要我妹從日本扛回一台電子鍋和吹風機,也讓她很頭疼就是了,還好這次她只要我帶一罐乳霜回來,不然我那20吋的行李箱怎麼可能放的下><

...

《存在的藝術》-埃里希·佛洛姆




埃里希·佛洛姆所寫的《存在的藝術》,引導我們在「如何生活,如何獲得幸福」的問題上,找到自己的信念。依據理性和自我覺察擺脫貧婪、錯覺和憎恨,追求愛和慈悲,藉由創造性活動發揮潛能,達到成長及自我實現,在過程中要懂得克服諸如:大作偽、瑣碎閒聊、不勞可獲和反專制等障礙,學習如何志於一事、保持覺醒和覺察、專注及冥想。作者希望大家不要依自己所擁有的物品來做為身分認同,而是從重視自己的作為開始,到最後以自己的存在來定義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Part 1 生命的意義

為了學習存在的藝術,懂得如何生活,作者建議我們追隨人類導師及智者們所得出的生活規範。生命的意義不僅是滿足欲望,追求愉悅,而是依我們的生命處境做出最佳化的發展,幸福和快樂是取決於是否達到最大的自我完成,為了充分實現自我,要學會克服阻礙。


Part 2 待克服的障礙

一、大作偽(great sham)

社會上各種領域的虛假現象都是「大作偽」,之所以會有這種不真實的造假,都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非益處最大化。在以利潤為主導的商業社會裡,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資本看待,那些不能獲取利益的特質,好比勇敢、智慧或誠實就一點都不重要。社會上充斥著虛假,什麼都只看表象,不在乎深度,使我們辨別不出對存在及成長有害的事物。


二、瑣碎閒聊

瑣碎指的是膚淺、缺乏能力和道德素質,只看表面,而非本質,「瑣碎」缺乏生機,對充分實現自我不感興趣。每天都只想聊自己的事,自戀傾向。應投入在那些能為自己帶來活力,嶄新的勇氣和見解上的交流。有些人會仇視我們的自由和我們做自己的勇氣,遠離他們,我們不欠這些人一個解釋,「一個自由的人只欠自己——自己的理性和良知——一個解釋。」


三、不勞可獲

人們鄙視努力,相信所有事情,都應該無需付出努力,或極少的努力就能得到。什麼都要追求「簡易、輕鬆、快速」,過分依賴科技和技術,而吝惜付出一丁點勞力,千方百計「避免痛苦」,卻忽略了許多有價值的事物,有時必須承受痛苦才能獲得。


四、反專制

反對任何「強加」於個人和要求紀律的事物,對所有被視為「專制」的事物感到恐懼,追求「隨興」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也就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種隨興是一種非意志展現的自由,它被動地因內在欲望驅使,它和整體人格及人生目標沒有結構性關聯,只想被立即滿足。用「反專制」為藉口,自我縱容,沈迷在不受控的快感生活中。


Part 3 重要的學習步驟

一、志於一事(to will one thing)

立定志向,投身追求「一個」目標,不要分散自己的能量,要全心全意投入在自己選定的目標。太多的目標會彼此衝突,甚至分裂我們的內心。


二、保持覺醒

活得清醒,看得真確,不要受到常識干擾和錯覺入侵,看穿表層,看到根源。


三、保持覺察

專心、正念,「開始醒悟到什麼」,發現一些不太明顯甚至是意料外的事。覺察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知曉或意識,它可以揭示內心衝突,及社會生活中被意識形態遮蔽的衝突。覺察可以給我們帶來自由,因為它提高認識現實的準確度。


四、專注

無法專注的理由

*人的意志未指向單一事物,沒有熱烈追求的目標,所以沒有事情值得集中注意力去努力完成。

*害怕因專注而失去自我 

*專注要求內在活動,忙碌的生活很難做到 

*專注太過費力

學習靜坐,拋開雜念,專注是一個需要耐心和時間培養的技能


五、冥想

兩種類型的冥想

*自我暗示,自我誘發的輕微恍惚出神狀態,使精神和身體放鬆

*為實現無執、無貪和無妄的更高存在水準的冥想

修習正念,專注在當下,注意呼吸,藉由規律的練習將呼吸平靜與深化


Part 4 自我分析

一般人也可以運用自我分析來認識自己,它可增強自我覺察,帶來內在解放,由此獲得幸福、獨立、愛的能力和批判性,不抱幻想的思維,重視「存在」而非「擁有」。精神分析的本質是:發現內在的衝突、意識到「阻抗」的存在會阻止我們去察覺那些衝突,我們用「合理化」的手段來粉飾太平,發覺衝突會帶來解放性效果,衝突的存在是致病的原因。


自我分析的五種方法

*靜坐時,摸索各種感覺和反應背後的原因,意識化它們

*自由聯想,放開對頭腦的控制,任思緒進入,然後加以審視,發現其中的關係

*自傳式方法,對自己的一生做出沉思,從兒時記憶開始,到預測自己未來的發展

*揭示我們自覺的人生目標,與尚未意識到卻可決定我們人生的目標間的落差

*讓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以一個生活目標為中心,以達到獨立性,獲得批判性思維、給予和去愛的能力


Part 5 論「擁有」

作者從文化、馬克思哲學和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層面來討論人類重擁有的傾向,從文化角度來看,現代人擁有很多事物,使用很多東西,卻因為過分依賴物質,而使自己變得軟弱無力,依擁有物來定義自我,只在乎擁有什麼,而非創造了什麼或有什麼施為及經驗,在沒有頭銜和各種外來物時,就迷失自己。


對於財產的哲學思考,應該是要強調功能性擁有的主動使用,它是種生產性使用,在過程中勞動沒被異化,而非被動性,沒有產出的佔用,後者累積的是「死」財產,對社會和個人發展無益,反而助長自私、貪婪和痲痹一個人的活動,減低他的活躍性,強化懶惰。


佛洛伊德認為只在乎「擁有和占有」的人,是心理有病,他們只透過「擁有」來體驗自己,以及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強調擁有會削弱努力,也會削弱從事創造性活動的能力。


Part 6 結論

不是只在乎所擁有的物品,重視擁有的傾向把一切都物化,包括自己,在追求擁有和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社會裡,人也成了工具。要獲得幸福我們要從「我就是我所擁有的」突破,變成「我就是我之所行」,到「我就是我之所是」。為了達成目標,我們要破除自戀和生命的財產結構。不要把所有的興趣和熱情都指向自己,克服自私,走出自己,轉向他人及世界。學習覺察、意志、實踐、容忍恐懼和新的經驗。並且學會放棄一些東西包括財物、不好的習慣、想法,以及那些刻意在他人面前營造出的形象。


*相關閱讀

愛的藝術


聆聽的藝術



...

京都大阪賞櫻趣


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和另一半去日本賞櫻,還把這個心願畫了一張圖,放在書櫃上。十幾年過去了,今年終於如願在京都和大阪看見了滿滿的櫻花。或許只要持續想著一件事,有一天它就會成真,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每件事都是這樣,但可以確定的是,把什麼念頭放進腦袋裡真的很重要。


整體而言是趟愉快的旅程,畢竟出去玩,當然開心,又看到了心心念念的櫻花,沒什麼好抱怨的。若是說有什麼可以讓這次經驗加分的地方,大概就是旅客可以少一點,嵐山小火車坐不到,等待往清水寺和金閣寺公車的排隊人潮長長一條,更不用提心齋橋,看到前方擠的水洩不通的人群,我和老公是直接掉頭離去,預期梅田也會很多人,所以也避開了。然而最後還是在飛回台灣時,被等待登機手續的人嚇到,雖然已經提早將近三個小時,但最後真正入關只剩下不到半小時,不要說逛免稅店,連上個廁所都覺得很趕。我一直在想排在後面的那些人該怎麼辦,飛機是否人要延後起飛,奇妙的是大家竟然都趕上了,櫃檯人員、安檢人員到底是如何辦到的?我們之後少說也有一百多人吧,況且還有別家航空公司的人潮,難不成機場裡有什麼秘密通道?


記得今年預計的開花期是三月底到四月初,其實我們已經算是避開櫻花盛開的季節,想不到人還是這麼多,看來以後想賞櫻,還是不要選這兩個城市了。話說回來,我從沒看過這麼多的櫻花,深粉、淺粉、白色的花瓣在風中飛舞,也為河川帶來一抹色彩。櫻花樹就那麼一排又一排隨意交雜在住宅間,還有學校操場上和鐡道旁的櫻花,馬上讓我回想起那些年看過的日劇、動畫和漫畫場景。那夠離櫻花那麼近,實在是太犯規,這也太適合談戀愛了,耳朵這時彷佛響起某段配樂。想起之前特地前去淡水賞櫻,結果稀稀落落,要開不開,讓人失望,但這次真是眼睛盡享櫻花之美,大滿足。櫻花既美麗又優雅,還帶了點脆弱易碎感,讓人想好好疼惜,心中不免感嘆風一來,花就散了。


除了被人潮嚇到之外,京都和大阪真是個好地方,櫻花當然是主角,不過寺廟、城堡和神舍也都非常的壯觀,不管是人工美還是自然美都難以取捨。我和老公在「Harukas 300」的頂樓待了將近二個小時,就坐在觀景窗前從夕陽逐漸下降,到月亮升起,每棟建築物像接力賽一樣,一盞一盞燈到處地明亮起來,然後整片景色轉變成淺黑金光,手機根本無法補捉我眼睛中的美,也展現不出心中的感動和驚奇。在英文中有個說法叫awe-inspiring 或是in awe of (敬畏、嘆為觀止),非常能形容我當時的感受,一種神聖到令人想落淚的感覺,我很高興這是我們旅程中的最後一站。



...

《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史蒂芬·柯維



被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史蒂芬·柯維和女兒辛希雅完成的遺作《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描述「向上心態」的重要性。作者強調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都要抱持著學習、進步及成長的態度,積極的思考和行動,尋找自己的使命做出貢獻。不管是面對中年掙扎,處於成功的顛峰,遇到挫折,或邁入人生下半場,積極樂觀的向上心態,都能幫助我們做好準備,適應良好。


無論幾歲,處在生命的何種過程及景況,作者說我們都能追求漸強向上的心態,不要因為步入中年,就停止學習和成長,也無需認為顛峰已過,難再突破,又或者年紀大了就無法有所貢獻,「你最重要的工作總是在等著你」,只要願意,我們就能服務他人,發揮影響力,找到貢獻己力的方式,為生活賦予意義。


中年掙扎

度過中年危機的方法: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喜悅與滿足,以及保有服務心態,這樣能維持自尊和自信,也會因為感恩而變得積極正向。重新找回自己的使命,誠實面對自己。你的使命不一定是一般人所定義的成功,那應該是能展現自我特質並且和自己價值一致的目標。


成功的顛峰

不要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就和最佳的表現已完成,剩餘的只有下坡,而是要想著自己還能貢獻的更多,服務更多的人。只要抱著向上心態,就能保有熱情和幹勁。記住自己專有的能力與特點,發揮創意,仔細觀察周遭的需求,想想看可以怎麼回應。不要專注在過去的榮耀,而是要專注於未來還能成就什麼,你會現自己還有許多可能性。


克服逆境

雖然無法控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面對它們,以及如何反應。為了克服逆境,我們需要:

*找到可滿足個人的新目標:找到能讓我們忍受考驗的理由

*設法改善他人的人生:做促成好事的觸媒(這讓人將注意力從自身的傷痛轉移)

*為適合本身能力與品格的機會做好準備


人生下半場

可以從正職工作退休,但不要從做有意義的貢獻中退休。持續的付出,會使人覺得自己的存在有價值,這不僅能延緩老化的速度,讓人維持建康,甚至給了人繼續活下去的動力。此階段的我們已經擁有足夠的智慧與經驗,可以是很有幫助的人生導師,從小事著手,找出能服務的機會,小事累積起來也能帶來顯著的改變。


向上心態的練習原則

*人生是使命,不是事業

*熱愛服務

*人比事重要

*領導是溝通價值與潛力

*努力擴大影響圈

*選擇漸強而非漸弱的人生

*從工作轉型到貢獻

*創造有意義的回憶

*發掘你的人生目的


P.S. 各位電子報訂閱者,下星三、六停更一週,休假去。有閱讀需求者,可至我的部落格「文學女孩的開卷日常」逛逛。祝大家健康平安😊

...

專注



最近發現自己的專注力不足,心思很容易從手上正在做的事情,飄移到它處,腦神經的觸角隨意發散,隨時都可以被開啟不同的連結。身為老師的我,最常和同事聊到的話題就是「現在的小孩專注力怎麼這麼低,而且還一屆比一屆低」,然而觀察自身的狀況,發覺好像也沒什麼資格說小孩了。思緒四處逃竄,不肯安份地待在一個地方,思緒不是單數,一直都是紛雜的複數。


為什麼會這樣呢?手上的活動不夠有趣吸引人?不夠有挑戰性所以覺得無聊?永遠都是別的什麼比較好,當下的這個不夠好,或許這也是一種貪心的表現。也或者是種貪多的習慣,習慣一次同時做許多事情,把感官刺激調到最大,只有一種感官體驗不夠,至少要二種甚至更多,不然總覺得沒有充分享受。所以現在孩子很常抱怨無聊,我那國小的姨甥女在三、四歲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無聊」這個詞,現在更是成天把無聊掛在嘴上。


因為無法忍受無聊,所以總是要一直做些事情,任何空檔都要填滿,任何等待都變得焦躁不耐,是說現在人還有「等待時間」嗎?連這段時間也被手機佔領,過馬路顯然也是件無聊的事,所以還低著頭看手機,和朋友吃飯也不怎麼有趣,所以眼睛總離不開手機。如果腦袋習慣一直持續被餵食各種訊息和刺激,習慣多工處理,在不同任務間切換,要它專注在一件事上,或許是強腦所難。


不能專心使我困擾,因為所完成的工作沒有品質,所吸收的內容變得零碎,學習效果差,最討厭的還是那股內心的浮躁感,讓我無法全心投入在當下。就像我老是在學生耳朵旁嘮叨的「既然你人都在這了,不如學點東西回去,這樣才不會浪費了這段時間」。都已經選擇(或者被迫選擇)手上正在進行的活動,就好好待在這吧,包含我們的人及我們的心,全身心投入,或許會發現一個新的境界。


有時並非手上的任務多有趣多好玩,而是我們投入的時間和專注,使它們變得有趣好玩,使它們對我們產生了意義。專注會使我們研究的更深,發現的更多,真正理解一樣事物就能帶來樂趣。有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一樣事情無聊,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專注於上頭,沒有用心去找出它們吸引人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理解手上這件事物,所以不懂得它們的美妙之處。就像我的學生有時會說英文很無聊,其實他們想表達的是英文很難,超過了他們能理解的程度,因為看不懂,所以無聊。弄清楚分心的理由,才能針對問題找出答案。


在無數次分心的時刻,也要無數次的把心思抓回來,不斷提醒自己,當下此刻是最好的所在,這就是現在我們唯一該做的事,這就是我們能成就的最好的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