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佛洛姆所寫的《存在的藝術》,引導我們在「如何生活,如何獲得幸福」的問題上,找到自己的信念。依據理性和自我覺察擺脫貧婪、錯覺和憎恨,追求愛和慈悲,藉由創造性活動發揮潛能,達到成長及自我實現,在過程中要懂得克服諸如:大作偽、瑣碎閒聊、不勞可獲和反專制等障礙,學習如何志於一事、保持覺醒和覺察、專注及冥想。作者希望大家不要依自己所擁有的物品來做為身分認同,而是從重視自己的作為開始,到最後以自己的存在來定義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Part 1 生命的意義
為了學習存在的藝術,懂得如何生活,作者建議我們追隨人類導師及智者們所得出的生活規範。生命的意義不僅是滿足欲望,追求愉悅,而是依我們的生命處境做出最佳化的發展,幸福和快樂是取決於是否達到最大的自我完成,為了充分實現自我,要學會克服阻礙。
Part 2 待克服的障礙
一、大作偽(great sham)
社會上各種領域的虛假現象都是「大作偽」,之所以會有這種不真實的造假,都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非益處最大化。在以利潤為主導的商業社會裡,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資本看待,那些不能獲取利益的特質,好比勇敢、智慧或誠實就一點都不重要。社會上充斥著虛假,什麼都只看表象,不在乎深度,使我們辨別不出對存在及成長有害的事物。
二、瑣碎閒聊
瑣碎指的是膚淺、缺乏能力和道德素質,只看表面,而非本質,「瑣碎」缺乏生機,對充分實現自我不感興趣。每天都只想聊自己的事,自戀傾向。應投入在那些能為自己帶來活力,嶄新的勇氣和見解上的交流。有些人會仇視我們的自由和我們做自己的勇氣,遠離他們,我們不欠這些人一個解釋,「一個自由的人只欠自己——自己的理性和良知——一個解釋。」
三、不勞可獲
人們鄙視努力,相信所有事情,都應該無需付出努力,或極少的努力就能得到。什麼都要追求「簡易、輕鬆、快速」,過分依賴科技和技術,而吝惜付出一丁點勞力,千方百計「避免痛苦」,卻忽略了許多有價值的事物,有時必須承受痛苦才能獲得。
四、反專制
反對任何「強加」於個人和要求紀律的事物,對所有被視為「專制」的事物感到恐懼,追求「隨興」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也就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種隨興是一種非意志展現的自由,它被動地因內在欲望驅使,它和整體人格及人生目標沒有結構性關聯,只想被立即滿足。用「反專制」為藉口,自我縱容,沈迷在不受控的快感生活中。
Part 3 重要的學習步驟
一、志於一事(to will one thing)
立定志向,投身追求「一個」目標,不要分散自己的能量,要全心全意投入在自己選定的目標。太多的目標會彼此衝突,甚至分裂我們的內心。
二、保持覺醒
活得清醒,看得真確,不要受到常識干擾和錯覺入侵,看穿表層,看到根源。
三、保持覺察
專心、正念,「開始醒悟到什麼」,發現一些不太明顯甚至是意料外的事。覺察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知曉或意識,它可以揭示內心衝突,及社會生活中被意識形態遮蔽的衝突。覺察可以給我們帶來自由,因為它提高認識現實的準確度。
四、專注
無法專注的理由
*人的意志未指向單一事物,沒有熱烈追求的目標,所以沒有事情值得集中注意力去努力完成。
*害怕因專注而失去自我
*專注要求內在活動,忙碌的生活很難做到
*專注太過費力
學習靜坐,拋開雜念,專注是一個需要耐心和時間培養的技能
五、冥想
兩種類型的冥想
*自我暗示,自我誘發的輕微恍惚出神狀態,使精神和身體放鬆
*為實現無執、無貪和無妄的更高存在水準的冥想
修習正念,專注在當下,注意呼吸,藉由規律的練習將呼吸平靜與深化
Part 4 自我分析
一般人也可以運用自我分析來認識自己,它可增強自我覺察,帶來內在解放,由此獲得幸福、獨立、愛的能力和批判性,不抱幻想的思維,重視「存在」而非「擁有」。精神分析的本質是:發現內在的衝突、意識到「阻抗」的存在會阻止我們去察覺那些衝突,我們用「合理化」的手段來粉飾太平,發覺衝突會帶來解放性效果,衝突的存在是致病的原因。
自我分析的五種方法
*靜坐時,摸索各種感覺和反應背後的原因,意識化它們
*自由聯想,放開對頭腦的控制,任思緒進入,然後加以審視,發現其中的關係
*自傳式方法,對自己的一生做出沉思,從兒時記憶開始,到預測自己未來的發展
*揭示我們自覺的人生目標,與尚未意識到卻可決定我們人生的目標間的落差
*讓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以一個生活目標為中心,以達到獨立性,獲得批判性思維、給予和去愛的能力
Part 5 論「擁有」
作者從文化、馬克思哲學和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層面來討論人類重擁有的傾向,從文化角度來看,現代人擁有很多事物,使用很多東西,卻因為過分依賴物質,而使自己變得軟弱無力,依擁有物來定義自我,只在乎擁有什麼,而非創造了什麼或有什麼施為及經驗,在沒有頭銜和各種外來物時,就迷失自己。
對於財產的哲學思考,應該是要強調功能性擁有的主動使用,它是種生產性使用,在過程中勞動沒被異化,而非被動性,沒有產出的佔用,後者累積的是「死」財產,對社會和個人發展無益,反而助長自私、貪婪和痲痹一個人的活動,減低他的活躍性,強化懶惰。
佛洛伊德認為只在乎「擁有和占有」的人,是心理有病,他們只透過「擁有」來體驗自己,以及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強調擁有會削弱努力,也會削弱從事創造性活動的能力。
Part 6 結論
不是只在乎所擁有的物品,重視擁有的傾向把一切都物化,包括自己,在追求擁有和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社會裡,人也成了工具。要獲得幸福我們要從「我就是我所擁有的」突破,變成「我就是我之所行」,到「我就是我之所是」。為了達成目標,我們要破除自戀和生命的財產結構。不要把所有的興趣和熱情都指向自己,克服自私,走出自己,轉向他人及世界。學習覺察、意志、實踐、容忍恐懼和新的經驗。並且學會放棄一些東西包括財物、不好的習慣、想法,以及那些刻意在他人面前營造出的形象。
*相關閱讀
《愛的藝術》
《聆聽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