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帶外婆公主去倫敦》-椹野道流


《帶著外婆公主去倫敦》是作者椹野道流,描寫她獨自一人帶著年過八十的外婆去倫敦旅遊的回憶。在這趟由全家族出資的七天五夜豪華之旅,作者化身為外婆的貼身秘書,學習著如何當個照顧者,滿足外婆有些「任性的要求」。作者將她們和飯店服務人員的互動寫的既有趣又溫馨,也將外婆那有點難相處,帶點威嚴莊重,但又有人生智慧的樣子刻劃的很好。《帶著外婆公主去倫敦》是本可以給人愉快心情的遊記。


行動不怎麼方便,又有點失智的外婆說出:「想要來一趟公主般的旅行」,曾經在英國留學的作者便被委任了這項重責。不僅可以舊地重遊以及和老朋友相聚,機票和住宿費都不用自己出,所以作者決定接受舅舅們的提議。然而還在日本機場時,就發現外婆是不可能照著她安排的一切行動的,外婆對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想法,想做的事也不容作者反對,對於行程的安排很挑剔。再加上外婆不耐走,體力也不夠,所以作者事先的規劃幾乎都作廢,更慘的是她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什麼個人時間。


好在她們入住的是倫敦五星級飯店,附有管家,提供了可謂是無微不至的服務和照顧,讓作者可以稍微喘口氣。管家提姆會隨時注意她們的狀況,在她們甚至尚未提出需求前,就完成任務。並且依她們的每日行程,幫她們預約和訂位,還會仔細觀察外婆的身體狀況,在必要時攙扶或提供輪椅。提姆給予作者支持和鼓勵,協助她滿足外婆的要求。不只是管家,整間飯店的員工都十分溫柔體貼,讓人覺得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客人,甚至是朋友。老實說,閱讀時,最讓我感動的不是作者和外婆的親情,而是這段在飯店的異國友誼,在作者要退房的那天,我比作者更捨不得離開這間美好的飯店。


一路上,作者也從許多服務人員身上學到了如何照顧年長者的技巧和心態,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到什麼事對方可以做到或不能做到,要在顧及自尊心下提供協助。像是提姆即使知道外婆聽不懂英文,也還是會對著她說話,而不會無視她直接和作者溝通。還有劇場的工作人員也為了腳不方便的外婆準備方便進出的位置。另外身為照護者,該請求支援時候,不要假裝自己可以,這時侯要適時依靠他人,並且給予協助者「燃料」(相信他們做得到),讓他們充滿完成任務的動力。設身處地為被照顧者著想,並且不要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弱勢者是照顧高齡人士的秘訣。


雖然外婆講話一點都不溫柔委婉,但她給的人生建議卻也是一針見血,是在徹底觀察作者並暸解她的個性而發表的評論。外婆激勵作者不要偷懶要努力,如果一開始就放棄,連零分都維持不久,就會變成負分,仍而做了一百次努力,至少會進步一分,哪怕只有一分也跟原來不一樣。還有謙虛和自卑不同,不要低估自己的價值,也不要因為缺乏自信,就批評自己,這是自卑。以為只要別人小看自己,降低對自己的期待值,就可以不用拿出全力,好好表現,這就是偷懶。作者常會想起外婆的建議,努力地活得像外婆一樣有自信不畏縮。


這次倫敦旅是作者和外婆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旅行,作者回想起這段很累很累的行程時,也有點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這寶貴的回憶。她在外婆晚年時和她變得疏遠,但卻又覺得或許這樣是好的,因為這樣在她的記憶中,外婆就永遠會是那個閃耀明亮的倫敦公主,而或許這也是驕傲又自信的外婆想要別人記住的樣子。


...

回想那些你感覺快死掉,卻活下來的時刻



最近在推自己走出舒適圈,挑戰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譬如辦講座或是開課之類的嘗試。可能是因為想在今年剩下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達成一些目標,然後可以在年底回顧一整年的時候,覺得自己今年也努力了。年紀愈大,對於時間的流逝愈發敏感。好像去年倒數還是不久前的事,一轉眼又將要迎來年末時節,內心有點惶恐,擔心自己浪費美好時光,所以總想要加緊腳步做些什麼,才不會留下遺憾。


然而想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簡單的。就拿自己想開英文課來說,光是找到一個合適,價格可負擔,又交通方便的地方就不容易,然後花了一堆時間製造宣傳單,開粉絲專頁,官方帳號,好幾天過去了,卻半個願意報名免費試聽課的人都沒有。雖然早就知道事情不可能那麼容易,可還是免不了心生挫折感。當然也知道要有行銷策略,要經營社群和建立個人品牌等等,但對於一個想盡可能遠離網路,甚至有點反對社群媒體的我,這樣似乎違反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更何況社群行銷是要長期耕耘的,即便投入大量時間和心力,還不一定會開花結果。老實說,一想到要做這些事,我就感到煩躁生氣。


煩躁自己反對消費主義中的一切,卻又必須參與不想加入的戰局,一方面也生氣自己沒有能力活出想要的樣子。明明羨慕,卻要假裝自己不在乎,以為只要主動退出比賽,就不會有輸贏的問題,但事實總是逼迫著自己看清限制和不足。有時候,就只想什麼都不做,和沙發合為一體,但心裡的聲音卻又不願放過我,每天就在那邊拉扯。


每一件事做起來都辛苦的只想讓人放棄,我請AI設計了一份增肌減脂的菜單和運動計劃,看到裡面的內容,我第一個反應是:「想把我餓死和累死嗎?」。難怪在科幻電影中,AI會對人類感到失望,甚至想把人類毀滅,因為它們給人類的建議,人類都不做,我們實在離它們演算法中的理型太遠了。好啦,只有我自己做不到和其他人類無關。


雖然應該用轉化想法和用正能量來鼓勵自己,但有時候就只想任由自己變得悲觀和負面。奇怪明明一開始,想寫的是,在遇到挑戰的時候,要想想自己過去曾經克服了許多困難,那些覺得過不了的難關,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撐過去了。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嘗試看看才知道,原來自己可以。那些覺得自己快累死,心裡難受的要死,卻活下來的時刻,要多去回想那些時候,心情就可以放鬆不少,大概又能夠生出力量繼續努力。大家還是記得正面的態度比較好,至於那些喪氣話,聽聽就算了。

...

《 40歲起的人生課》-金美敬


韓國著名講師金美敬所寫的《40歲起的人生課》,強調即使在40歲時仍感到徬徨和不安也沒關係,因為在平均壽命延長的現代,40歲不過是第二人生的開始。未來還有304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可以繼續探索和學習成長,不需要現在就急著實現一切。要重視自己的成果,如今這樣就已經不錯了,不要輕易放下努力好久的一切,要放下的是焦慮和貪心。哪怕只能解決一些問題也行,還不遲,40歲還不到總結人生的時候。作者建議大家從現在起,釐清現況,瞭解自我,訂定「自己專屬的人生成長指南」,只要繼續培養自我價值、技能和人脈,維持身心健康,未來就還有無限的可能性。


許多人會覺得在40歲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有所成就,家庭和事業都上了軌道,過著安逸的生活,當現實並非如此時,我們會懷疑自己,甚至對自己感到失望。作者以自身經歷和他人的故事告訴讀者,除了極少數的人,在40歲時大家都是寒酸的。照顧父母和孩子都要花錢花心力,還有房貸、車貸的壓力,家庭和工作兩頭燒,日子過得很辛苦。但我們也累積了工作經歷和實力,此時要保有耐心,相信自己的潛能,對未來抱持著期待,並且認真渡過每一天。


40歲是第二人生的開始,若是對之前的人生感到不滿,就要改變努力的方向,投資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確保能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才有機會能成長。一天只有一小時也行,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即使現在什麼都不會,還是可以積極學習,充實自己。督促自己把所學所知的內容建立出系統,在持續學習成為專業人士的同時也要拓展人脈。


作者指出想要建立個人品牌,開展自身事業,不用急著辭職,因為被錢追著跑,會失去內心的從容,被壓力佔滿思緒,創意就無法產生。重點不在「挑戰精神」,而是「分散風險」。先把自己當成自由工作者,「租借」給其他可能需要你能力的人,找尋能和世界直接交易的方法,藉此小幅度進行測試,收集回饋,修正系統。在還沒離職時,就要培訓自己「企畫、開發、經營、行銷」這四種技能,等待時機成熟時,這些你所收藏的一顆顆珍珠,就會串連起來,閃閃發光。


在這段沉潛累積的過程,要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不要和別人比較,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低起伏,要有自己的準則和人生解析,才不會一味羨慕他人,或依別人的規定走。一小步一小步慢慢走,建立對自己有益的習慣和例行常規,保有自律,只要能遵守與自己的約定,就可以對自己產生信心與信任。不用急著證明自己或表現給他人看,要保持內心的平靜。為了要讓夢想成真,必須要培養「成長的肌肉」,而非每天只靠「生活的肌肉」應付日常和上班。要知道自己現在的辛苦和努力都是為了將來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作者說:「如果到了六十歲才發現,根本沒有『想作的事』,『令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可以賦予本身自尊與尊嚴,就必須每天替自己的寒酸找藉口」。


最後作者鼓勵大家說到,人生的課題本就沈重難解,給自己一些憐憫和時間,不要為難自己。慢慢來,雖然辛苦,但每一天都要把自己變得更好,小心那些扭曲的心態,而將人生推向不好的方向。要記住「你現在之所以這麼辛苦,是因為你正在做很了不起的事」。

...

生活的不同樣貌


三不五時喜歡讀讀一些極簡生活的書,書中記錄了如何用少少的錢和物質就可以獲得滿足的日子。我喜歡看見世上不只一種過日子的方式,生活並非總是一種樣貌。每個人都只能追求同一種目標,也不管那是否適合自己,或者活在其中是否感到快樂的狀況令人感到難過。


求學階段,要考到最好的學校,工作時期,要找到待遇最好的公司,賺大錢買車子和房子,一個星期上班五天,汲汲營營,週末就拚命消費慰勞自己。成功代表有財富、有權力,還有名聲。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成功的定義只剩下一種,於是每個人都只能努力地活出一種樣子,就好比整型也都照著同個模板,因為美的定義也只有一種。單一的標準,就表示有很多不符合規定的存在,然後此種存在被認定是瑕疵品,必須淘汰,這就是極權和專制。不合標準的人還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但三角形為什麼要因為自己不是圓形而感到抱歉?


這世界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才精彩有趣,就只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這樣過生活,不代表自己也得做同樣的事。想當個完美的圓,就讓那些覺得這樣做會快樂的人去做,三角形不需要勉強自己切掉那些有個性的角,只為了能塞進那不屬於自己的理型中。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哪怕那跟大家的不一樣。


參考別人的生活,才知道原來沒有非得要怎樣不可。原來有些人可以不用一星期工作40個小時,不用過著忙碌卻內心空虛的日子,原來有些人可以邊旅行邊工作,還有人不買房也不買車,甚至一年都不消費。生命是一連串的取捨,捨棄掉那些對自己不重要的,我們應該就能活得更自在舒心。畢竟如果不愛喝酒,就不需要忍受宿醉的辛苦。


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沒有必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自己不在乎的事情上,如果費盡千辛萬苦才走到的終點,卻不能為自己帶來滿足感和幸福,那或許一開始就錯了。花時間去瞭解自己,認識自己,才不至於活成了不想要的樣子。也許週遭的人都不會懂,也可能會聽到很多討厭的話,但有時,我們得拿出勇氣說出:「不要,我的人生要由我來決定」。關於人生的選擇,我覺得就算無法每次都選到最好的,至少也要選到遺憾最少的。


...

《巨人的筆記》-金翼漢


韓國紀錄學專家金翼漢所寫的《巨人的筆記》,鼓勵大家利用「記錄」的力量,突破瓶頸,有效成長,找到人生的意義。「侏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比巨人更遠」,作者認為累積起來的紀錄,會成為我們的墊腳石,使我們站到最高點,變成巨人。藉由記錄學習、對話、想法、日常、工作等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個領域,將散亂紛雜的資訊賦予秩序,建立系統,就能從中獲得知識與智慧,它們會成為行動的方向,引導我們做出改變。此書分為三大主題:第一部分強調紀錄的重要性與價值,第二部分說明如何做摘要和分類,最後一部分則介紹了五種記錄法。


第一部分紀錄的重要性與價值

日常生活中接受到的許多資訊,若是沒有將它們整理記錄,就無法有效利用,它們只會輕易流失。在記錄的過程中,可以認識自己,有助於提升思考力,理解脈絡,還能觀察到平常忽略的地方,打造出適合的成長機制。同時記錄外來的資訊和從內在而生的想法,就能獲得進步,反覆閱讀寫下的紀錄,將那些外來的知識或意見,內化成自己的思想,累積愈多,「質量轉化」愈可能產生。紀錄的功能就是能有效內化原本不屬於自己的事物,將那些片面零碎的內容系統化和排序之後,可以多次活用。為了運用紀錄的力量,必須一再重讀,持續做記錄,模模糊糊的一切都會變得清晰明確。


第二部分摘要和分類

不需要寫太多,紀錄是「評價及選擇」,只留下對自己有意義和重要的內容,而非一字不漏地寫下發生的事情,或學習到的內容。寫下關鍵字,做出摘要,所謂的摘要是要「壓縮記憶、重新創造」。好好消化得到的資訊,將一個個關鍵字運用邏輯做連結,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洞察,用自己理解的文字寫出摘用。


若是資訊太多,就試著先做分類,「分類整理是從雜亂無章的潛力中,選出特定的部分運用在生活中」。可能的分類項目包括:分類自己對主題的想法,好比經濟、社會、或政治。分類煩惱,好比煩惱發生的背景、造成的原因,以及該從何解決。


第三部分五種記錄法

將這五個領域的重點記錄下來:學習、對話、思考(想法)、日常和工作。前三種是廣義的知識紀錄,後兩種則是有關經驗的紀錄。

1.學習:讓世上的知識都成為自己的

閱讀或上課時要寫筆記,運用「瞬間思考」的技巧,每到一個段落就立刻回想重點,記下關鍵字,之後再將它們整合。

2.對話:在互動下創造新事物

記錄和他人的對話,可以從中獲得靈感與洞見,好的對話能幫我們把想法推向不同或更高的層次。記錄以關鍵字為主的對話脈絡。

3.思考:整理腦海中的思緒,讓點子迸出來吧!

記下「目前情況」、「我的情感」及「過去經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潛意識。

4.日常: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並非只有大事件和特別的日子才值得記錄,留心日常小事,能讓人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找到潛在可能的機會。

「想像插曲」:記下簡單的事實,再寫出相關聯想

「記錄情感」:檢視當下感受

5.工作:務必要當個成功的人

記錄重點在「怎樣才能做好這件事」,「應該交出怎樣的成果」








...

好好充電




結束暑假班,就像了完成一個專案,整個人突然像洩了氣,什麼都不太想做,明明有很多擱置的任務等著,卻只想拖延,或許之前我是想用「太忙沒時間」當藉口,來逃避從事那些看似不緊急,但對我而言卻是更重要的事。


不過一個專案的結束,也會帶來某種失重感,畢竟前一陣子生活都還圍繞著它轉,如今多出了空閒時間,心也是會有點慌,擔心下一個工作機會遲遲不出現,煩惱自己成了一個無用的人。好啦,我承認自己的想法總是變來變去,上星期還在期待平靜和悠閒的生活步調,現下卻又因為停下來,而對未來感到不安,有時候,真的是很愛沒事找事煩。


為什麼不能享受這難得的悠閒時光,又或者好好慶祝一下剛完成的任務,嘉許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是要馬不停蹄地投入下一個目標?雖說有目標能為生活帶來方向,完成目標也會帶來成就感,但追求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也代表著一種不滿足,彷彿更好的生活永遠在前方,而非當下此時此刻。只在意結果,也容易忽略過程的點滴,那些同樣值得被記憶的時光。


我告戒自己一定要珍惜生命中的平淡日子,因為那代表無災無難,無病無痛,平淡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根據以往經驗,這種日子,在我內心感到不滿時,它就會從我那不懂得感恩的心態中溜走。就好像父母聽到小孩在抱怨無聊時,就會讓他們做很多家事或寫很多張學習單一樣,日子就會給我新的考驗,生活又會變得忙碌,充滿壓力,所以絕對不能抱怨,要心存感激。


我老是認為現在的小孩無法忍受無聊和緩慢的節奏,無時無刻都要過著充滿剌激的生活,看來我也好不到哪去。以為每天都要有什麼大突破和進展,人生才精彩,然而所謂的大突破和進展,沒有經過長期安靜地工作和累積,是不會出現的。若是手頭上永遠有忙不完的任務,怎麼會有時間沈澱下來,思考那些重要的事,完成那些被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夢想。


好好充電,好好休息,為因為忙碌而被掏空的腦袋和心靈,灌注新的活水。讓自己再次充滿創意和有趣的想法,重拾那些因為沒時間而放棄的愛好,修補因為壓力過大而疲累的身體,然後在下次上場前,耐心等待。

...

《 愈跑,心愈強大》-喬治·席翰


被稱為「跑步教父」的喬治·席翰醫生,在四十五歲左右開始跑步,至此他開始寫專欄也發表關於跑步如何影響身心健康的想法。這本《愈跑,心愈強大》記錄他身為一名跑者的人生哲學和經驗。即使是對跑步不感興趣的讀者,讀了之後,也會想讓身體動起來,經由訓練和努力的過程,成為最好的自己。


*英雄只是一位單純以努力要變成他想成為的人

作者中年時,質疑起以往的目標,對自己有所不滿,為了重新發覺真實的自我,他決定將人生改道。跑步是他重生和蛻變的方法,藉著鍛練身體,他也拓展自己的心智與靈魂。他認為每個人都渴望成為英雄,而跑步所需的紀律、專注和耐力,讓身體所承受的壓力和考驗,以及那如苦行般的生活,使得跑步成為一項英雄式的計劃,讓我們可以成就自己。


跑到倒下來的那一刻為止

跑步成了作者的日常,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將跑步視為遊戲,投入其中,忘卻自我。作者利用平日練習,週末就去參加各式各樣的比賽。他第一參加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時,選手還只有兩百二十五人,他在六十一歲時還能以三小時0一分十秒跑完馬拉松。即使在六十七歲時被診斷罹患攝護線癌,他仍舊沒有放棄跑步,他不因癌症就過著全然放縱的日子。他強調「有一種健康的生病方式」,而那絕對不是任由身體腐敗衰退。


*我們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無法被複製的個體

跑步讓作者認識自己,傾聽身體及心靈的聲音,他得以分辨什麼是最重要的事。他認為生命是件藝術品,我們必須用一輩子的時間不斷地打磨並完善它,捨棄掉那些無益/無意義的事物。不盲目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找到那個專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那個唯一的我們一生下來就該過的人生。


作者的跑步人生讓我理解,訓練自己的身體,也能同時訓練自己的心智。我們不一定要當個跑者,但都必須磨練身體和意志,找出那些能讓我們做自己的活動,在其中感受到活力和熱情。我們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遊戲,並且專心一致,沈浸在高峰體驗中,為我們渴望的進步付出應付的努力。而在這個遊戲中,我們的對手只有自己,只有心中那要我們放棄的微弱聲音。


相關閱讀:《愈跑,心愈強大》(書摘)

...

《愈跑,心愈強大》(書摘)-喬治·席翰


第一章蛻變

*四十五歲才開始的重生

然而總有一天,我們會開始質疑那些安排好的旅程、設定好的目標,還有死亡的時間表;總有一天,自我形象會變得一文不值,曾被視為「自己」的那個人,似乎並不完滿,有所不足;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發現,自己的感覺很重要,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有感也很重要。


西班牙作家奧特嘉曾這樣寫道:「從未真正覺察到自己迷失的人,已迷失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他無法找到自己,更無法遇見真實的自我。」


發現自我的真,需要計劃和努力。重生絕非易事,這需要技巧、訓練,還要下很多苦工。而且,我們將發現,這是一件永遠也不會完成的工作,每天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多數專家建議我們從選擇一個新的職業、新的興趣,從頭開始。我認為,就從根本開始吧!身體,就是根本。身體是靈魂和心智的鏡子,而且比這兩者更容易讓人理解。習慣於傾聽自己的身體,你將會聽見全部的自己—— 一個複雜、獨特的你。


就在那一小時的身體鍛鍊中,我開始發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跑步這項創意十足的活動,就能使我相信本我的重要性,確信我的人生有重要意義。


⋯⋯重生將是一項漫長而艱難的任務。它是從讓身體積極動起來開始,過程中,我們必定會發現,原來,痛苦與疲累這兩者,竟和歡樂及滿足是如此地接近。唯有完完全全地拓展心智與靈魂,重生一事才會停止。


*少即是好

身為一名跑者,在經歷疼痛、疲憊與痛苦的過程,在壓力上加諸壓力,以及在除去生活必需之外的所有東西以外,他正在實現自己,成為自己。在如此蛻變的過程中,我已拋棄了許多東西,但沒有一件是所謂的犧牲。當某樣東西顯然已變成非必需品時,捨棄它便不成問題。而當某樣東西顯然是必要的,接受它及其伴隨而來的一切,自然也無所掛。


人生,是一件窮盡畢生完成的作品。當中的斷、捨、離是一個顛簸曲折的過程。你應該放棄那些不再吸引你的事物,或者是更吸引你、但卻會干擾你的東西⋯⋯


生命——這件人生的藝術品,是簡樸的,他的需求與需要不多,一點撫慰就能心滿意足,只要有位知心朋友、幾件衣物蔽體、幾餐飯菜餬口,以及口袋裡有幾枚錢幣就已足夠;至於他所享受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和天性。


我成功地讓自己遠離瑣事與人群,遠離世俗的野心與慾望,卻被他人認為是冷漠、孤僻、毫無貢獻的。就讓它這樣吧!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觀,應該包括這類人存在的可能性。


*離開牧群

通常我們身體力有餘,但是心的意志薄弱。身體有能力做出驚人的壯舉,但我們意志卻通常只停留在電視上、廣播裡,以車庫的汽車中。


身體不僅願意動,他還渴望行動。身體裡充滿了意志所欠缺的東西,包括力氣與能量、耐力與毅力。


我們所缺乏的,是稱為「熱忱」的精神能量。由於缺乏熱忱,導致精神無力,整天疲累不堪。當我們充滿熱忱,便可油然生出一種與肌耐力相當的決心,與勇氣相稱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與身體動物本能相互應的熱情.


任何事情要成功,必須擁有熱情,你必須有些狂熱。如果你想鼓勵任何人動起來,就必須先讓自己動起來。愛默生說過:「要鼓動別人,必得先感動自己。」


—— 就跟你一樣—— 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無法被複製的個體。因此,我擁有—— 就像你一樣—— 在世間上是獨一無二、無法被複製的角色。


童年時期的生活是屬於我自己的,充滿了遊戲與創作、能量與強度、幽默與才智,這些事物會讓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天生就會跑

那是我第一次領悟到,即使是生理上的懦夫也能忍住疼痛,只要那痛是自己造成的。只要那敵人是自己,我們就能受苦忍耐。


胡登說:「身體,能最快速、最正確無誤地引導我們接近心靈和人格。身體的構造為探索人格提供了最安全、最可行的開端。」


身體會告訴你,你是誰?你是怎麼樣的人?如果你聽得夠清楚明白,你可能就會是個成功的人,也許還會是個英雄,即使其他人未曾注意到這事。


*認識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才能過一個專屬的獨特人生,一個唯一你生來就該過的人生。認識你自己,才能強健完美你的體魄,找到屬於你的遊戲。認識你自己,知道你不只是位病人,同時也可以是位治療者。認識你自己,才能接受這些道理。


對希臘人而言,發現與認識自己的那段時間,就是種休閒,包括從事如健康、自我表達、人格形成、個性與自我調適等的活動;當然,也包括了遊戲和體格的信念。


第二章 遊戲

*變回小孩

很明顯地,這就是畢卡索所謂的「得花很長的時間才能變年輕」。年紀大的好處是,你能有機會再當個小孩,而且是更好的小孩。因為,現在的你是個擁有力量的小孩、是個重返家園的小孩,已見識過人間疾苦。但你也像馬諦斯一樣,是個能超越真實世界的小孩。


*痛苦與歡愉的混合

在遊戲中,你能立刻瞭解你正在做的事情究竟是很重要,還是根本不重要。你能坦然接受自己追尋兼具重要與不重要特性事物的那種弔詭。在遊戲中,你能完全投入一個在下一分鐘便被徹底遺忘的目標。


即使對自由人而言,生命依然是危險而艱難的遊戲。人類這種運動員,在他以專家具有的簡單、篤實、輕盈的優雅姿態度過此生之前,必須先經過長期且艱辛的訓練。而且,這就是個人間遊戲。


*不只是健身

如奧特嘉所說:「我們應該知道,生命需要兩種努力,一種來自於純粹的快樂、原始、創意、活力和即興,另一種則來自於被迫、責任和功利。前者是運動,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或者則是工作或勞動,重要性次之。對此,奧特嘉結論到:「人生⋯⋯只屬於第一種;其餘是相對的機械性與功能性。」


*我遊戲,故我在

遊戲的好處包括獲得健美的體格、心理的平靜和身心靈的完整。而最棒的是高峰經驗,也就是當你感覺到自己與自然合而為一的時刻,這些是真正的平和時刻,是這個世界無法給予的。也許,在你的來世會不斷擁有這樣的經驗,我希望如此。但當我活在當下,遊戲,就成了尋找這些經驗的地方—— 一個我們一直存在,而且能成為自己的地方。


*創意無所不在

五歲時,我有一種直覺和本能的信念,深信我的宇宙、我的家人和整個世界都充滿真、善、美。


當我們以旁觀代替實作時,便失去了這些天賦。當我們將不完美當成不參與的藉口,當我們變成專家,學會忽視別人擅長的領域時,便失去了他們。


創造力是一種不同的觀物方式和不同的觀我方式。當我們有創造力、當我們遊戲,或當我們真正相信自己的時候,我們會將通體完全打開,接受各種經驗。我們會摒棄成見,充分開啟感官,於是,我們開始活著。


因此,創造力是在平凡中發現不尋常,在不起眼處發現驚奇,在瞬間發現永恆。它是在舊事物上有新發現,看待每件事物都彷彿是初相見。


第三章 找回你的日子,你的人生

*成為你該成為的那個人

我的經驗告訴我,你必須先尋找自己是誰,而且這件事致死方休。這個過程會透過你運用身體的強度,透過你在遊戲中的投入程度,以及透過你在成為選手時所需的訓練而逐漸明朗。


*沒有明天

專家們都同意,如果比賽能照著自己的節奏進行,那你就贏定了;反之,你就輸了。每個籃球迷都知道這一點。一位教練曾經這麼告訴我:「我們發動緊迫盯人,不盡然是為了逆轉勝,而是想擾亂對手的陣腳,讓他們開始躁動,忘記思考。」


但有多少人知道,相同的事情每天在生活中不斷上演?有多少人看得出來,我們總是讓別人插手干擾我們生活的節奏;或者在每天早晨一起床,就得面對類似波士頓塞爾提克隊在打球時一樣的全場緊迫盯人?


傾聽身體想要告訴我們的,了解我們自己,獲得足夠的訊息,成為藝術家。若非如此,別人便會控制我們的節奏、比賽和分數。


*破斧沉舟

我規劃24小時的原則很簡單,就是不吃午餐、不看小說、少看電視。極少看電影、少翻雜誌、快速瀏覽報紙。就這樣,我縮短了當消費者或旁觀者的時數,增加了過自己人生的時間。


第四章 現代醫學的誤導

*久病成良醫

人類的弱點其實是來自人類本身,細菌和微生物都不是問題。這些病痛,不是病毒造成的。我要處理的,是身體失去完整性、平衡感,以及與環境保持平衡的能力,還有身體面對問題的能力。


*跑步的黃金定律

要訓練,不要操練。


施加壓力的時候,器官會啟動反應,身體需要一段時間重新建立平衡;接著再施加一次壓力,我們每個人能忍受不同的壓力,也需要不同的時間重新適應,你就是實驗品。建立自己的時間表,不需跟著別人起舞.傾聽你的身體。


*關於健康,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善用優勢,否則就會失去優勢。還有另一條警語:正確使用這些優勢。


第五章 訓練

*意志的力量

我發現,而且你也應該知道,進步的曲線不是直線,而是週期循環的。我也發現,訓練不像金錢,你不能把它存在銀行裡;你必須不斷地出門,一次一次的為期待的進步付出努力。


*距離從來就不是跑步的重點

⋯⋯成功健身的方程式是關乎頻率、時間和強度。


*舒服的速度

我的步調不是用來測量能跑多遠,或者是能跑多快.我與身體商量出一個強度,而不是與碼錶或里程標示牌商量。我將身體調整到跑起來覺得舒適的步調,既不考慮、也不在乎每哩實際的速度。


*當自己的教練

擔任自己的教練時,很難了解跑步是一輩子的活動,一時的順服其實微不足道.


當教練放犯下的錯誤,並不少於在生活中犯的錯誤。那些錯誤包括了不合理的目標、錯誤努力的方向、目光短淺、放錯重點等。


*禦寒衣著

關於跑步,如同日常生活一樣,若能遵循幾項簡單的法則,就贏了一半。


*全新的自己

威廉·詹姆斯:「我經常想,要了解自身個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去尋找一種在心靈或精神的態度,當他身處其中時會感覺到最深刻、最強烈的活躍與生命。在這個時刻,他內心將會發出一個聲音,說著:「這就是真實的我」。


第六章 比賽

*臨終前的訪談

「我學到成為一名跑者的真正意義。也就是,在比賽中只有一個人,而那個人就是你。」


第七章 馬拉松

*最後六哩路的門檻

詹姆斯:「越高貴的事蹟,品嚐起來越香甜。我們追尋的,是奮鬥的人生。」


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我們願意付出多少努力?他也說到,我們能付出的努力,永遠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多更多。


*英雄齊聚

奧特嘉:「英雄,是一個不斷與現況爭鬥的人。」


*苦行僧

詹姆斯:「人必須被鍛鍊,如果不是以這種方式,那就是用其他方式。」


*永不屈服

絕不屈服說明了一切,堅忍與求勝不會因年紀而停止。我們甚至會因年歲增長而變得更技巧成熟,所以我們不欽羨年輕人,我們不苛求活得久一點,我們不接受恩惠,我們是追隨美德與知識的人。「雖然許多已被剝奪,」丁尼生寫道:「但許多仍存在。」我們仍然活著,而且繼續撐下去。我們比其他人更知道:「暫停下來,就此結束,黯淡無光而鏽蝕,磨刀而不用,會是多麼的的慘澹。」我不打算暫停、休息,或鏽蝕。


*第三次青春期

我感覺像是回到了20歲,又或者是45歲的時候,明明能做更多事,卻害怕嘗試;明明能做更多事,卻對必須付出的辛苦與訓練退縮。


*只是想要跑

跑步的時候,我變成一頭夠格的動物。


第八章 挑戰與追求卓越

*成為自己的英雄

⋯⋯我們得以視英雄只是一位單純以努力要變成他想成為的人。

我們知道,人生的主要戰場是在看不見、以及不被注意到的地方角力。人類確實會夢想著不可能的幻夢、打不能贏的仗、承擔無法負荷的憂傷。我們總是處在追尋之中,不論多麼希望渺茫,不論多麼遙不可及,因為我們知道,只有不斷地追尋,最後才能心滿意足地安息。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英雄,當我們在行動時皆以自己為根據地,而且是唯一的根據地,以便更接近英雄。奧特嘉寫道:「英雄,就是『做自己』的堅決意志。」英雄的意志不屬於家庭、世俗或社會,而是屬於自己。他的人生是抵抗習俗與慣常,抵抗例行公事。英雄會及時把握自己和自己的位置,創造屬於自己的劇碼。


*麥田捕手

我的目標不是簡單的小確信。我的需求、驅力與渴望,是為了達成圓滿完成的自我,若完成了我的任務,若成就了我被命定的人生,幸福便會不請自來。動機的問題不在於完成願望需要多少投入、努力與犧牲,而在於知道我們能做什麼,而且也必須想從那裡開始。


*關於「努力」這件事,人人生而平等

詹姆斯:「努力是度量一個人的標準。」


*無法延期的奧林匹克運動

若想要掌握情況,我們必須先掌握自己。能夠自我控制對運動員來說是很自然的事。訓練,或者希臘人所稱的askesis, 會帶來嚴謹與中庸的美德。運動員的生活習性與身體的律則要一致,「打破訓練習慣」會讓人在生理上受罪。


第九章 心靈

*酒癮V.S 跑步癮

負面的禁令是無法奏效的,生活之所以改變靠的是做了什麼,而不是不做什麼。


*最高級的放鬆技巧

一位籃球教練曾告訴我關於球賽中的暫停。他說:「你能做的其實不多,只能提醒他們最擅長的部分。」


第十一章 癌症

*癌症是種幸福

我承認,全然的放縱是有些吸引力的。但真正的放縱是相反的。運動員的人生是一種美好的人生,要成為最好的你,讓你感覺到最好的你。而且,從重生的身體,會導引出重生的態度,能滿足心裡最熱切的支持者。


我們必須無限延伸、而不是縮減生命。

一旦我們拒絕了任何事或任何人,我們便停止成長。


*活得有格調,走時也優雅

 「你只會活一次,」幽默家福瑞得·阿倫說:「但如果你做得對,活一次就夠了。」


人生是一段漫長、艱苦的掙扎。但它也是一個正合遊戲,人人都可以贏。其他人的人生,包括親戚、朋友、公眾人物等,都可以是我們的靈感或警示,但並不會加強或減損我們的表現。


做對的事情,意味做對自己好的事情。


桑頓·懐爾德:「我試著在日常生活最細瑣的事件中,尋找超越價格的價值。」


第十二章 最後的領悟

*生來的絕對命定

奧特嘉說,人生是一場義無反顧的奮鬥,為的是成為你被創造設計的樣子。明白你的設計是最難掌握的部分。這些掙扎與奮鬥,不論多麼地負隅頑抗,當你確認目標時,一切就變得容易。


*老年遊戲

我接受這場遊戲和人格形成期發展出的目標。我很滿足於現在的自己,不再期待變成我不是的那種人。


*長了智慧的小孩

明明可以獨處,發現偉大的想法,為什麼有人花1小時打趣聊天,不務正事呢?





...

暑假尾聲


結束了六個星期的暑假成人英文密集班,終於可以和早起還有不停備課的日子說再見了。為了想要獲得不同的教學經驗,即便知道會很累,但還是想嘗試看看,所以很久不上暑假班的我,今年決定破例。的確在課堂上採用了一些新的活動,每天都在想著怎樣才能讓學生多開口講英文,而費盡心思,雖然很有挑戰性,但也給了我成就感。另外在同一間公司那麼久,總算和同事們一起吃了好幾次的午餐,增加了點情誼,也算是意外的收穫。


「這不是壓力,而是成長的助力」,這幾個禮拜,當備課備得頭昏腦脹,行程滿滿不能休息時,我都會在心中默唸這句話,唸著唸著,心中那股沉甸甸的感受便會減少很多。換個角度想,是幫助我渡過這段時間的良方,「心臟蹦蹦跳,是因為興奮,而非緊張」,「早上很早就醒,是因為期待,而非焦慮」,用鼓勵取代苛責,放下完美主義,對自己要有憐憫心。


因為工作時間的增加,平常的行程也要跟著改變,於是乎有些事情必須先擱著,文章寫得比較少了,閱讀時間也縮短,學習英文的時間也受到影響。一開始,什麼都不想放棄,但試了一個星期就發現身體會吃不消,所以只好接受現實,將各任務排出優先順序,並且減少投入時間。精力和時間就這麼多,加入了新任務,卻不肯放手其它的,這或許也是種貪心。其實這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在總額無法增加的情況下,哪項多了,另一項就只能少,複雜的從來都只是自己的想法和心態。


剛開始我會覺得,不能兼顧的自己很弱,只要拚一點應該就可以面面俱到,不想放棄任何一樣想做的事,彷彿只要做不到,就是認輸。大家都是這樣在過日子的吧,好像有三頭六臂,好像一天有48小時一樣,如果別人可以,我也要做到才行。但事實上,我很累,很辛苦,後來我體會到承認自己很累很辛苦也沒關係,接受自己有做不到的事也沒關係,有時候我們都需要聽到自己說的這一句「沒關係」,不需要和誰比較,也不需要勉強做一堆事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所以我放下了,決定了最重要的事之後,其它的就先放下,這段期間,最重要的就是完成暑假班的課程,為了有精力上課和備課,要運動、要好好吃飯、晚上也要早點休息,剩下的可以先等等,不急。雖然時間的規劃老是跟不上變化,有時也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過人不是機器,生產力本來就會有高有低,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一邊過日子,一邊摸索著。所以沒關係的,已經很累了,不要再讓自責和罪惡感把自己的狀態變得更差,再來過就行,會傷害自己的那些思緒,就讓它們隨著呼吸一同過去吧。


現在暑假班終於結束了,日子又可以恢復本來的步調,我好想念平靜悠閒的生活,也好期待空氣裡那一絲沁涼的感受,夏天對我來說總是過於漫長,我已經等不及跟它說再見了。

...

《留住一切親愛的》-約翰·伯格


約翰·伯格所寫的《留住一切親愛的》收錄了十七篇文章,評論巴勒斯坦人的絕境、伊拉克戰爭、極權主義、全球資本主義等議題。他在這些文章中強調正義、希望和道德的重要性,反對簡化、貼標籤、為求利益而發動的戰爭,更反對憑恃著強權和先進武器來欺壓弱勢的控制和侵略。


*文章摘錄

1.今日的關鍵問題之一是:什麼力量造就了世界恐怖分子,或說得更極端點,什麼力量造就了自殺烈士?是什麼原因,讓恐怖份子的首要定義變成了一種絕望的形式?或者,說得更準確點,讓恐怖分子變成了一種超越的方式,藉由獻出他們的生命,讓絕望的形式變得有意義。


正因如此,「自殺」一詞顯得不那麼恰當,因為這樣的超越,給了烈士們一種勝利的感覺。戰勝他理當憎恨的那些人?我想不是。烈士們戰勝的是,從深沈的的絕望裡散發出來的那種順從、痛苦和荒謬之感。


生活在第一世界的人,很難想像這種絕望。並不是因為他們比較富有,而是因為不斷有事情讓他們分心,所以他們的注意力是散射的,而我說的那種絕望,只停駐在那些由於環境的逼迫而不得不專心致志的人身上。例如,數十年來一直生活在難民營裡的人。


這種絕望的構成要素?那是一種感覺,感覺你的生命以及你親近之人的生命,全都一文不值。而且,這種感覺是一重又一重的,在各個不同的層次都能感受得到,於是,它就成了全部。也就是說,套用極權主義的用語,它是無可上訴的。⋯⋯


這就是絕望的七重層次,一週七天,重重疊加。這七重絕望,給了某些勇敢之人一種啟示,啟示他們獻出生命,投入對抗,對抗那些把世界推弄到這般田地的強權,這是唯一的方法,可喚醒一種全體之感,比那絕望更大的群體。


凡是無法想像這類絕望的政治領袖,他們所制定的任何策略都將失敗,而且,他們將面臨源源不絕的敵人前仆後繼而來。p24-27


2.消費主義已成了這個星球最強大也最具侵略性的意識形態,它開始想說服我們,痛苦是一種意外,我們可以為它買保險。這就是它冷酷無情的邏輯基礎。

當然,每個人都知道痛苦是人生無法根除的痼疾,每個人也都想忘了這點,或讓它看起來沒那麼絕對。各種「失樂園」(從不知痛苦的世界墜落)神話,都是企圖把世間的痛苦相對化。發明「地獄」(一個痛與罰的毗鄰國度)亦然。類似的努力還包括「犧牲」。以及很久很久之後的「寬恕」。我們甚至可以說,「人生為何是痛苦的」這一疑問,正是哲學的起源。-p70


3.當人們的日常所需超越了金錢,痛苦便成了每日的必需品。-p78


4.「恐怖主義是窮人的戰爭,戰爭是富人的恐怖主義。」——尤斯汀諾夫(Peter Ustinov)-p88


5.以色列政府宣稱,它們必須採取這類措施以對抗恐怖主義。那只是虛假的藉口。他們真正的目的,是要摧毁當地居民的時間連續感和空間連續感,好讓他們既離不開這裡,也無法變成契約雇工。然而,就是在這一點上,死者幫助生者進行反抗。就是因為這樣,這裡的男男女女決定讓自己成為烈士。正是這樣的壓制,激起了志在戰鬥的恐怖主義。-p102-103


6.(帕索里尼)剝除掉所有的偽善、半真半假,以及貪婪權勢的假面,因為它們只會滋養無知,而無知是一種無視於現實的盲目形式。也因為它們鄙視記憶,包括語言本身的記憶,而記憶卻是我們的最大遺產。p122


7.(《憤怒》)這部片子只有一小時,四十年前創作、規畫、剪接出來的一小時。它和今日我們看到的新聞評論以及餵養給我們的新聞資訊截然不同,在那一小時結束之後,你告訴自己,今日飽受摧殘或已經絕種的,不只是動物和植物,還包括對人類而言最重要的一套又一套價值體系。有系統噴灑在後者之上的,不是殺蟲劑,而是道德撲殺劑(ethicides)— 用來殺消除道德以及所有歷史與正義觀念的藥劑。


這款藥劑的撲殺對象,是我們最重要的一些東西,是從人類渴求分享、遺贈、撫慰、悲悼和希望衍生而來的一些需求。如今,這款道德撲殺劑正由大眾新聞媒體日夜不停的噴灑。


這款藥劑或許不如控制者所預期的那般有效,那般快速,但它已成功覆蓋掉公共論壇所代表和所需要的想像空間。-p126-127


8.這世界不總是冷酷無情的嗎?但今日的冷酷或許是最頑強、最瀰漫、也最持續。它既不赦免這個星球,也不放過居住在其上的所有生命。它很精粹,因為它完全提煉自追求利潤的單一邏輯(如冷凍庫一般冰寒),它威脅要淘汰其他所有信仰,以及懷抱尊嚴和一絲希望來面對殘酷人生的傳統。-p132


9.此刻這個歷史時期,是「圍」的時代。當柏林圍牆倒下之際,也正是準備在世界各地興建圍牆正式展開之時。水泥之牆、官僚之牆、監視之牆、安全之牆、種族之牆。世界各地的圍牆,將鋌而走險的窮人與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想維繫財富的人隔離開來。圍牆貫穿了各個領域,從穀物耕作到醫療保健。圍牆也矗立於世界最富裕的大都會中。「圍牆」是很久以前人們稱之為「階級戰爭」的前線。


牆的一邊:應有盡有的軍備,沒有人員傷亡的戰爭美夢、媒體、富足、衛生、琳瑯滿目的魅力通關密語。牆的另一邊:石頭、物資短缺、世仇、武力報復、疾病叢生,以及視死如歸和多活一天是一天(或多活一週是一週)的心態同時並存。


對今日這個世界而言,抉擇的意義就在這裡,在牆的兩邊。我們每個人心中也有一道牆。無論我們身處何方,我們都能在內心裡抉擇要和牆的哪一邊同調。那不是一道善惡之牆。兩邊皆有善有惡。那是自我尊重和自我渾沌的抉擇。-p133-134


10.「真正重要的只有一點點⋯⋯無關緊要的倒是一堆。」-p140


11.⋯⋯任何一種瘋狂都意味著與現實之間的嚴重脫節,或說得更準確一點,與存在之間的嚴重脫節。-p160


12.⋯⋯我們必須仔細檢視專為擅權者之利益服務的每一次簡化,每一只標籤;權力越大,對簡化的需要就越高。反之,不論當下此刻或長久未來,唯有承認並接受人們的多樣、差異和複雜,才能確保承受這類盲目權力之人的利益,或與這類盲目權力對抗之人的利益。p194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