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的遊記《查理與我》,紀錄他開著一輛特製卡車,和他的法國鬈毛狗查理出發橫越美國。他決心要好好認識自己的國家,並非只靠著記憶和書報來理解,而是親自去感覺,傾聽和觀察,到各地和人交談,發掘不同觀點。書裡有作者對美國的看法和評論,以及旅程中有趣的體驗,在愉快閱讀的同時也能引發思考。
作者內心有股想要去其它地方的衝動,很多人也都有類似的渴望,想離開自己所處之處,去哪都行。作者五十八歲了,他提到自己不想退化成一個老孩子,置身心於半病態的生活中,所以即便這會是趟辛苦的旅程,他還是決定開車上路。他以唐吉訶德座騎的名字「南西羅帖」為自己的卡車命名,似乎想說自己是個英雄即將踏上試煉的旅程,他懷抱著遠大目標想理解美國,然而他或許也自嘲自己像老唐吉訶德一樣傻,所有的試圖理解的努力可能都是徒勞。
在旅途中,他觀察到自己的同胞們不再對政治發表什麼想法,大家腦子裡好像什麼都不想,每個地方似乎也變得愈來愈相似,人民失去了他們獨特的口音和自己的根。消費主義製造了整批及大眾化的事物,連人們的心靈也變得毫無區別,到處都看得見浪費,有慾望,沒有需求,更沒有滿足感。許多地方都在進行開發,到處都有新東西,大自然被破壞,作者形容那是一種「像癌症般的成長」,他不懂進步為什麼看起來那麼像毀滅。
他在美國南部目睹了種族衝突,1960年代的美國正試圖從固有階級和種族藩籬的束縛中爭脫,發生許多公民平等運動。他看到一群白人母親,在學校外頭對著一個黑人小孩咆嘯,她們不要黑人和她們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有許多種族歧視者抱著仇恨的想法,發表否定黑人人權的言論。史坦貝克不懷疑美國總有一天會在這件事上獲得進步,他擔心的是為了達到這個結果所使用的手段,那令人有種不確定的恐怖感。我想他害怕的是為了種族和諧這個目標,整個國家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在這個面臨改變的時刻,他不確定未來是否會變得更好。
在旅程結束時,史坦貝克感到疲憊不堪,也覺得自己的任務沒成功,對於美國他有的只是一些不完整的看法。像唐吉訶德一樣有著崇高的使命,最後卻發現自己只有失望和厭倦。不過看過世界的旅人,返家之後就不是原本的自己了,即便沒有完成原先設定的目標,必然也帶回許多故事,而這都是能充實人生敘述的經歷。能獨立完成這趟旅程,作者也證明了自己不是個「老嬰兒」隨時需要人家照顧。比起許多心中充滿了渴望,卻離不開的人,至少作者藉著行動平息了他想要去其它地方的衝動,我想這才是他和唐吉軻德最相似之處:為了自己相信的事物去追尋,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付出行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