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Rewire-神經可塑性》-妮可·維諾拉



妮可·維諾拉的著作《神經可塑性》,運用神經科學的研究,幫助我們改變有害的思想和行為,建立新的良好習慣。根據腦神經的可塑性特質,作者透過三階段:擺脫負面情緒、改變自我敘事和增強積極性,讓大家打破壞循環並創造持久的改變。


神經可塑性

大腦具有重組能力,可以創造新的突觸,形成新的連結,它會因應內部和外部因素而做出改變和適應。當訊息一再被重複,腦神經的傳達路徑不斷被強化,就會產生自動性。又因為大腦喜歡走捷徑和熟悉的路線,以減少腦力的消耗,所以當相同的刺激出現時,大腦會被制約而產生同樣的反應。

神經可塑性:重複+注意力+刻意=持久的改變


改變的三階段:要注意舊習慣和重複新習慣

階段一:擺脫負面情緒

慢性壓力和負面情緒會讓大腦進入「低電量模式」,持續生活在這種戰或逃的警覺狀態,很容易使大腦重啟舊習,因為它已經沒有多餘能量,應付維持基本運作以外的任務,好比建立新連結和改寫自我敘事。


辨識出會引發負面情緒迴路的提示,是打破循環的第一步,因為當我們看到或感覺到這些提示,它們就會觸發一個慣性行為,而此行為會因為得到獎勵而強化。


然而雖說大腦會被相同刺激觸發反應,但若是能拉長刺激和反應之間的時間,就可弱化連結,減少相互觸發的機率。以下是書中建議的打破迴路的方法:


*採用安德魯·胡伯曼博士建議的「生理性嘆息」,運用呼吸幫助大腦放鬆。

做法:短促地用鼻子吸氣兩次,閉氣一秒,再用嘴巴長而緩慢地吐氣。

*戰略性休息:帶著目的性休息,做真正能放鬆和恢復的活動。

*視覺化想像:大腦若不知如何反應,就會退回熟悉狀態。運用想預先演練良好的對應策略。

*重新架構想法:實踐感激的練習,促使大腦把較正面的觀點視為預設值。

*言語的力量:言語會塑造我們的思考,用積極正面的敘述方式來表達。自己說的話會成為自我實現預言。


階段二:改變你的敘事:重組潛意識

*放下手機:慎選進入大腦的訊息和刺激。

*心理訓練:預先在心理彩排,有益實際執行。

*重複的力量:每日提醒自己的意向和想達到的目標。

*暫停:在自動反應前,刻意停下,增加間隔時間。

*突破瓶頸:運用紀律。改變不是線性的,要有耐心,也不要過度苛責自己。

*主動制定策略為挫折做好準備,可以培養務實和解決問題的心態,而非被動地反芻負面想法和感受。

*跨越恐懼與征服自我破壞:對大腦而言一個已知的負面狀態,比未知事物的潛在危險要安全。藉由小改變來面對恐懼,積少成多累積成就,或是直接跳進深水區,迫使大腦快速學習。


階段三:增強積極性

*提升心靈韌性:在可掌控的情況下,刻意訓練自己承受壓力並恢復的能力,來增加韌性。

*培養成長心態:歡迎挑戰,從失敗中學習,不將身分認同與行為綁在一起。能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可透過努力改善。

*運動好處多:減輕憂鬱和焦慮,保護大腦,降低發炎。

*睡眠很重要:能幫助身體和大腦排毒,提升記憶力,改善警覺性、耐力,減少暴躁。

*避免過度追求多巴胺:太多的多巴胺會破壞大腦獎勵系統,降低我們付出努力的意願,導致我們渴望不健康的快速短期獎勵,而非選擇需要長期努力才能獲致的成果。

*建立自我信賴和信心:1.信守對自己的承諾2.設定切合實際的目標3.慶祝成就4.保有成長心態5.聆聽自己。

...

原來現在很舒適

 


這一陣子老是在想著要突破現況,包括對身材的管理,提升專業能力以及增加收入來源,就之前說到的,總之就是想做些什麼。我在思考自己還可以用什麼方式努力,然後回想過往那些曾經迎來重大改變的時刻,才發覺原來自己現在過得很舒適,當然這沒有什麼不好的,反而要對現在的生活抱持著感恩的心情。


想要跨出舒適圈就代表過的很舒適吧,代表著日子有餘裕,這真是件好事。我記得在以前求學時期,為了考上想讀的學校,每天拚了命讀書,一天睡不到四小時,除了唸書,沒有任何社交活動。以及剛出社會,還是個新手老師的時候,為了多累積經驗多賺點錢,一天工作十小時,累到進急診。這些時期的我,從沒想過什麼跨出舒適圈,那時想的只是如何結束當下辛苦的生活,畢竟日子充滿壓力,整個人就像繃緊的弦,一點都不舒適。


每天都倒數著何時才能解脫,當時那麼辛苦,的確也是突破現況了,考上想讀的學校,也累積了教學經驗。而現在,我再也沒有像年輕時有那種努力到想趕快解脫的感覺,辛苦到每天早上起床都想哭。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期待每天的來臨,心裡想著今天會發生什麼有趣好玩的事。因為我終於可以好好照顧自己身心的健康,可以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跟年輕時比起來,現在自由多了。我記得村上春樹好像說過類似這樣的話,「青春雖然美好,但要我再來一次,卻也很令人頭大。」


實在不想再那麼辛苦了,也不想再過那種連吃飯都覺得是浪費時間的日子。不過大概也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和堅持才能得到想要的。現在的付出僅僅只是讓自己可以維持原狀而已,若是要更上一層樓,就得花二倍甚至三倍的努力,才能有所成長。初學者進步的最快,而有一定程度之後,成長的速度和幅度都會變得緩慢,然而若是什麼都不做,又會退步,的確是很讓人沮喪。


不過我倒是也從這樣的狀況中找到了一絲希望,那就是原來現在未能突破現狀,純粹就是努力不足的關係,無關乎天份。等到付出99%的努力之後,再來思考什麼天份不天份的問題吧。沮喪到想放棄一切時,就先問問自己,是否已經把能做的都做過一遍了,如果盡了全力,其碼不會留下遺憾。重要的是對得起自己,抱著這樣的想法來鼓勵自己,或許就還能再試試。

...

《領帶大叔》-米蓮娜·美智子·弗拉夏


米蓮娜·美智子·弗拉夏的小說《領帶大叔》,敘述一位繭居族在足不出戶兩年後,來到一座公園,遇見了一名中年失業男子,這兩個跟社會隔隔不入的人,因孤獨而產生的連結,救贖了彼此。小說的主題著重在成長的痛苦和社會化的沈重壓力,作者用充滿情感的文字,將書中人物的掙扎和失落表現的十分有力且令人感同身受。


小說敘述者田口弘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和所有人隔絕,在關上門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再也受不了了」。他不想和任何人有所牽連,或和人相遇,他排斥那條會將他和別人連結在一起的隱形絲線,拒絕被編入人際關係的網。因為他連自己的生存重量都扛不住,更扛不住別人的痛苦和對他的期待。


初戀對象雪子的死亡和同學熊本的車禍讓田口感到痛苦,他認為是自己的䄂手旁觀和毫無作為,間接導致悲劇發生。田口和他們一樣都是「異類」,但田口為了不讓別人看見自己的不同,他帶上了面具,隱藏自己。他和熊本都害怕長大,長大意味著失去,失去那個曾經對世界保有好奇的小孩,孩子只活在當下,過去和未來都不會成為束縛。田口被過去自己的無作為束縛,也被未來的必需要有所作為束縛,這雙重束縛將他困在當下動彈不得。他形容自己像個囚犯「視線裡有鐵柵,走到哪裡都帶著他的牢房,清楚地知道自己並不自由。」


田口轉大人,轉的很痛苦,他的成長痛在遇到了那個他稱為「領帶」的大叔後,逐漸減輕。領帶大叔,年紀大了,長年累月的疲憊,使他在工作時不斷出錯,後來公司就將他開除。然而他答應過妻子要維持日常生活的穩定,為了遵守承諾,他決定說謊。他每天還是帶著妻子做的便當出門,在公園待到下班時間才回家。


社會不需要沒辦法為它效力,特立獨行的怪人,想融入社會就必須正常運作,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否則就會被拋棄。領帶大叔和田口都是不被社會需要的人,這兩個孤獨的人互相吸引,對彼此講述自己的故事。大叔沒有對妻子說實話,田口沒有對朋友伸出援手,他們的故事是關於「沒有去做,因此也就無法挽回的事。」


領帶大叔認為,每個決定都有帶有影響力,所以每做一個決定就變得愈不自由。他說謊的決定讓他只能活在自己創造出的空間𥚃,就像牢房,隔開了他和其他人。所以大叔就是田口,田口就是大叔,他們都被困在自己的牢房中。這兩人把自己最沒辦法說出口的秘密和痛苦向對方坦述,藉此卸下內心的重擔,他們之間真誠的互動和交流,幫助彼此從牢房中走了出來。他們打算重新面對生活,大叔要告訴妻子真相,田口要剪掉他的頭髮。


田口最後和熊本的對話,終於幫他完成了破殼成長的最後一步。熊本說,心裡會生病是因為緊抓著一個幻覺不放,讓自己離現實愈來愈遠。領帶大叔也教導田口,不需要因為自己有感情而羞愧,要深刻的去感受。小說結尾,田口決定帶著好奇心,重新開始,並且期待接下來會發生的事,他不再逃避和他人產生連結,因為他從熊本和大叔身上學到:「要向別人伸出雙手,別人才會接住你的手。」





...

清新感



小寶寶會散發出一種清新無瑕的感覺,這種天然純真是什麼時候開始才漸漸消失了呢?是在進入小學之後?還是更早之前?彷彿一滴黑墨在乾淨透明的水中暈開,漸漸地整池水全都變成了黑色。看見孩子們一點點失去清新感,慢慢成了渾濁,我就在想到底是因為環境,還是因為人類本身無法保有純真,而這是否才是真正地被逐出伊甸園的證明?


在還在教小朋友的時候,我最討厭處理的就是孩子的品性問題,說謊、偷東西、作弊、打人,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問題很棘手,更是因為我實在不願意看到小孩子做這些事,心情往往會變得非常沈重。我有時會覺得還好我沒有小孩,看見自己的孩子一步步失去純真實在難受。光只是看著小朋友盯著螢幕中的短影片,那整個失魂的樣子,無視旁人的存在,連叫他們都聽不到,我就覺得害怕。看到路上大約兩、三歲的兒童還會被路旁的野花吸引,那畫面美好的不真實。


一開始什麼都覺得新奇有趣,現在動不動就嚷囔著無聊,曾經一件新玩具怎麼玩都不膩,現在再多的玩具也只是兩、三分鐘的熱情,臉上那充滿情感的表情,如今替換上了一張不耐煩且呆滯的面孔。孩子啊,是我們把你們汙染了嗎?否則你們怎麼會用那雙暗淡的雙眼望著我們,怎麼會用那雙唇說出傷害的話語?


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的?純真清新早就離大人的世界太遠,這些感嘆或許也是在緬懷過去,感傷自己所失去的。清新的相反詞可能是世俗、世故、虛偽、作做,清新和清潔感也有關,但變髒的或許不是外表而是心。

...

《 帶外婆公主去倫敦》-椹野道流


《帶著外婆公主去倫敦》是作者椹野道流,描寫她獨自一人帶著年過八十的外婆去倫敦旅遊的回憶。在這趟由全家族出資的七天五夜豪華之旅,作者化身為外婆的貼身秘書,學習著如何當個照顧者,滿足外婆有些「任性的要求」。作者將她們和飯店服務人員的互動寫的既有趣又溫馨,也將外婆那有點難相處,帶點威嚴莊重,但又有人生智慧的樣子刻劃的很好。《帶著外婆公主去倫敦》是本可以給人愉快心情的遊記。


行動不怎麼方便,又有點失智的外婆說出:「想要來一趟公主般的旅行」,曾經在英國留學的作者便被委任了這項重責。不僅可以舊地重遊以及和老朋友相聚,機票和住宿費都不用自己出,所以作者決定接受舅舅們的提議。然而還在日本機場時,就發現外婆是不可能照著她安排的一切行動的,外婆對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想法,想做的事也不容作者反對,對於行程的安排很挑剔。再加上外婆不耐走,體力也不夠,所以作者事先的規劃幾乎都作廢,更慘的是她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什麼個人時間。


好在她們入住的是倫敦五星級飯店,附有管家,提供了可謂是無微不至的服務和照顧,讓作者可以稍微喘口氣。管家提姆會隨時注意她們的狀況,在她們甚至尚未提出需求前,就完成任務。並且依她們的每日行程,幫她們預約和訂位,還會仔細觀察外婆的身體狀況,在必要時攙扶或提供輪椅。提姆給予作者支持和鼓勵,協助她滿足外婆的要求。不只是管家,整間飯店的員工都十分溫柔體貼,讓人覺得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客人,甚至是朋友。老實說,閱讀時,最讓我感動的不是作者和外婆的親情,而是這段在飯店的異國友誼,在作者要退房的那天,我比作者更捨不得離開這間美好的飯店。


一路上,作者也從許多服務人員身上學到了如何照顧年長者的技巧和心態,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到什麼事對方可以做到或不能做到,要在顧及自尊心下提供協助。像是提姆即使知道外婆聽不懂英文,也還是會對著她說話,而不會無視她直接和作者溝通。還有劇場的工作人員也為了腳不方便的外婆準備方便進出的位置。另外身為照護者,該請求支援時候,不要假裝自己可以,這時侯要適時依靠他人,並且給予協助者「燃料」(相信他們做得到),讓他們充滿完成任務的動力。設身處地為被照顧者著想,並且不要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弱勢者是照顧高齡人士的秘訣。


雖然外婆講話一點都不溫柔委婉,但她給的人生建議卻也是一針見血,是在徹底觀察作者並暸解她的個性而發表的評論。外婆激勵作者不要偷懶要努力,如果一開始就放棄,連零分都維持不久,就會變成負分,仍而做了一百次努力,至少會進步一分,哪怕只有一分也跟原來不一樣。還有謙虛和自卑不同,不要低估自己的價值,也不要因為缺乏自信,就批評自己,這是自卑。以為只要別人小看自己,降低對自己的期待值,就可以不用拿出全力,好好表現,這就是偷懶。作者常會想起外婆的建議,努力地活得像外婆一樣有自信不畏縮。


這次倫敦旅是作者和外婆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旅行,作者回想起這段很累很累的行程時,也有點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這寶貴的回憶。她在外婆晚年時和她變得疏遠,但卻又覺得或許這樣是好的,因為這樣在她的記憶中,外婆就永遠會是那個閃耀明亮的倫敦公主,而或許這也是驕傲又自信的外婆想要別人記住的樣子。


...

回想那些你感覺快死掉,卻活下來的時刻



最近在推自己走出舒適圈,挑戰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譬如辦講座或是開課之類的嘗試。可能是因為想在今年剩下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達成一些目標,然後可以在年底回顧一整年的時候,覺得自己今年也努力了。年紀愈大,對於時間的流逝愈發敏感。好像去年倒數還是不久前的事,一轉眼又將要迎來年末時節,內心有點惶恐,擔心自己浪費美好時光,所以總想要加緊腳步做些什麼,才不會留下遺憾。


然而想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簡單的。就拿自己想開英文課來說,光是找到一個合適,價格可負擔,又交通方便的地方就不容易,然後花了一堆時間製造宣傳單,開粉絲專頁,官方帳號,好幾天過去了,卻半個願意報名免費試聽課的人都沒有。雖然早就知道事情不可能那麼容易,可還是免不了心生挫折感。當然也知道要有行銷策略,要經營社群和建立個人品牌等等,但對於一個想盡可能遠離網路,甚至有點反對社群媒體的我,這樣似乎違反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更何況社群行銷是要長期耕耘的,即便投入大量時間和心力,還不一定會開花結果。老實說,一想到要做這些事,我就感到煩躁生氣。


煩躁自己反對消費主義中的一切,卻又必須參與不想加入的戰局,一方面也生氣自己沒有能力活出想要的樣子。明明羨慕,卻要假裝自己不在乎,以為只要主動退出比賽,就不會有輸贏的問題,但事實總是逼迫著自己看清限制和不足。有時候,就只想什麼都不做,和沙發合為一體,但心裡的聲音卻又不願放過我,每天就在那邊拉扯。


每一件事做起來都辛苦的只想讓人放棄,我請AI設計了一份增肌減脂的菜單和運動計劃,看到裡面的內容,我第一個反應是:「想把我餓死和累死嗎?」。難怪在科幻電影中,AI會對人類感到失望,甚至想把人類毀滅,因為它們給人類的建議,人類都不做,我們實在離它們演算法中的理型太遠了。好啦,只有我自己做不到和其他人類無關。


雖然應該用轉化想法和用正能量來鼓勵自己,但有時候就只想任由自己變得悲觀和負面。奇怪明明一開始,想寫的是,在遇到挑戰的時候,要想想自己過去曾經克服了許多困難,那些覺得過不了的難關,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撐過去了。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嘗試看看才知道,原來自己可以。那些覺得自己快累死,心裡難受的要死,卻活下來的時刻,要多去回想那些時候,心情就可以放鬆不少,大概又能夠生出力量繼續努力。大家還是記得正面的態度比較好,至於那些喪氣話,聽聽就算了。

...

《 40歲起的人生課》-金美敬


韓國著名講師金美敬所寫的《40歲起的人生課》,強調即使在40歲時仍感到徬徨和不安也沒關係,因為在平均壽命延長的現代,40歲不過是第二人生的開始。未來還有304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可以繼續探索和學習成長,不需要現在就急著實現一切。要重視自己的成果,如今這樣就已經不錯了,不要輕易放下努力好久的一切,要放下的是焦慮和貪心。哪怕只能解決一些問題也行,還不遲,40歲還不到總結人生的時候。作者建議大家從現在起,釐清現況,瞭解自我,訂定「自己專屬的人生成長指南」,只要繼續培養自我價值、技能和人脈,維持身心健康,未來就還有無限的可能性。


許多人會覺得在40歲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有所成就,家庭和事業都上了軌道,過著安逸的生活,當現實並非如此時,我們會懷疑自己,甚至對自己感到失望。作者以自身經歷和他人的故事告訴讀者,除了極少數的人,在40歲時大家都是寒酸的。照顧父母和孩子都要花錢花心力,還有房貸、車貸的壓力,家庭和工作兩頭燒,日子過得很辛苦。但我們也累積了工作經歷和實力,此時要保有耐心,相信自己的潛能,對未來抱持著期待,並且認真渡過每一天。


40歲是第二人生的開始,若是對之前的人生感到不滿,就要改變努力的方向,投資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確保能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才有機會能成長。一天只有一小時也行,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即使現在什麼都不會,還是可以積極學習,充實自己。督促自己把所學所知的內容建立出系統,在持續學習成為專業人士的同時也要拓展人脈。


作者指出想要建立個人品牌,開展自身事業,不用急著辭職,因為被錢追著跑,會失去內心的從容,被壓力佔滿思緒,創意就無法產生。重點不在「挑戰精神」,而是「分散風險」。先把自己當成自由工作者,「租借」給其他可能需要你能力的人,找尋能和世界直接交易的方法,藉此小幅度進行測試,收集回饋,修正系統。在還沒離職時,就要培訓自己「企畫、開發、經營、行銷」這四種技能,等待時機成熟時,這些你所收藏的一顆顆珍珠,就會串連起來,閃閃發光。


在這段沉潛累積的過程,要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不要和別人比較,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低起伏,要有自己的準則和人生解析,才不會一味羨慕他人,或依別人的規定走。一小步一小步慢慢走,建立對自己有益的習慣和例行常規,保有自律,只要能遵守與自己的約定,就可以對自己產生信心與信任。不用急著證明自己或表現給他人看,要保持內心的平靜。為了要讓夢想成真,必須要培養「成長的肌肉」,而非每天只靠「生活的肌肉」應付日常和上班。要知道自己現在的辛苦和努力都是為了將來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作者說:「如果到了六十歲才發現,根本沒有『想作的事』,『令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可以賦予本身自尊與尊嚴,就必須每天替自己的寒酸找藉口」。


最後作者鼓勵大家說到,人生的課題本就沈重難解,給自己一些憐憫和時間,不要為難自己。慢慢來,雖然辛苦,但每一天都要把自己變得更好,小心那些扭曲的心態,而將人生推向不好的方向。要記住「你現在之所以這麼辛苦,是因為你正在做很了不起的事」。

...

生活的不同樣貌


三不五時喜歡讀讀一些極簡生活的書,書中記錄了如何用少少的錢和物質就可以獲得滿足的日子。我喜歡看見世上不只一種過日子的方式,生活並非總是一種樣貌。每個人都只能追求同一種目標,也不管那是否適合自己,或者活在其中是否感到快樂的狀況令人感到難過。


求學階段,要考到最好的學校,工作時期,要找到待遇最好的公司,賺大錢買車子和房子,一個星期上班五天,汲汲營營,週末就拚命消費慰勞自己。成功代表有財富、有權力,還有名聲。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成功的定義只剩下一種,於是每個人都只能努力地活出一種樣子,就好比整型也都照著同個模板,因為美的定義也只有一種。單一的標準,就表示有很多不符合規定的存在,然後此種存在被認定是瑕疵品,必須淘汰,這就是極權和專制。不合標準的人還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但三角形為什麼要因為自己不是圓形而感到抱歉?


這世界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才精彩有趣,就只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這樣過生活,不代表自己也得做同樣的事。想當個完美的圓,就讓那些覺得這樣做會快樂的人去做,三角形不需要勉強自己切掉那些有個性的角,只為了能塞進那不屬於自己的理型中。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哪怕那跟大家的不一樣。


參考別人的生活,才知道原來沒有非得要怎樣不可。原來有些人可以不用一星期工作40個小時,不用過著忙碌卻內心空虛的日子,原來有些人可以邊旅行邊工作,還有人不買房也不買車,甚至一年都不消費。生命是一連串的取捨,捨棄掉那些對自己不重要的,我們應該就能活得更自在舒心。畢竟如果不愛喝酒,就不需要忍受宿醉的辛苦。


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沒有必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自己不在乎的事情上,如果費盡千辛萬苦才走到的終點,卻不能為自己帶來滿足感和幸福,那或許一開始就錯了。花時間去瞭解自己,認識自己,才不至於活成了不想要的樣子。也許週遭的人都不會懂,也可能會聽到很多討厭的話,但有時,我們得拿出勇氣說出:「不要,我的人生要由我來決定」。關於人生的選擇,我覺得就算無法每次都選到最好的,至少也要選到遺憾最少的。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