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寫作課-Lesson twelve


2013.08.25
今天是寫作課的最後一次上課,上課重點主要在談同學們的作業和寫作技巧。

1.在描述一個物體的時候,增加細節,發想的很遠,使它本來的輪廓消失,或者一開始要寫的和最後寫出來的看似沒有直接關聯,離題。
2.寫作者本身的資料、記憶、想像力的書寫如何達到稠密的程度,不致於被稀釋到最後消失。
3.走出去觀察,去看時代和社會的演變。
4.字詞需精準,讓想像力去發揮,提到的想法就要讓它開展,加深細節描述去描繪出和自己的目標概念的網絡。
5.寫作總跳不出自己的記憶和生命經驗。有時和世界連結需要一點刺激、線索去開啟不同的可能性,否則還是離不開自身封閉和限制的世界。
6.對於生活的事物認識的不深,只能用網路收集到的資訊、知識去寫作是很表面的,可否把自己當成一個對事物的專家,譬如說從一個木匠、一個調酒師、一個技師的視角去寫或者可以跳躍自身的回憶和想像,而真正的去探究事物的本質。
7.寫作有不同的發想方式,像記憶的跳躍、時空的跳躍(分成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跳躍或同一空間不同時間的跳躍)、由物體連結不同的世界(門、衣櫉)等。每個概念的聯結可以是不顯示出路徑文字說明的,例如,不用寫因為這樣使我想到⋯。
8.想像力是根據觀察去添加、去發展情節,在沒看到的部分可能是什麼?在不知道的部分可能是什麼?也可以是對可能性的探索。
9.用寫作去探討問題,去追求意念,去反省,有尋找核心價值,即便這過程不一定會引導你找到答案。
10.寫出事物的深度和厚度,它的變化,它和別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如果對於一個事物賦予自己的想像,這個事物就會變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事物,變成自己唯一的那朵玫瑰花。
11.作品在到達一定的長度之後,它會成為一個有機體,有自己的生命和思想,這時若想再回過頭去修改可能較不容易。應該在作品的篇幅還短的時候就要達到字詞的精確、節奏的流暢和細節的稠密。

此外也稍微講解了波赫士的兩篇作品<巴別塔圖書館>和<環形廢墟>。
<巴別塔圖書館>以一個像是圖書館館員的日誌結構來發想寫作。藝術有不同樣式和結構,寫作時可用不同種類的藝術來仿效,譬如音樂。

<環形廢墟>探討了幻象和真實之間的關聯,其中提及了誕生和火的概念。波赫士在這篇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循環不息的結構,即男人創造了一個幻象,而男人本身也是別人所創造的一個幻象,由上誕生由下誕生皆可不斷延伸下去。
...

寫作課-Lesson eleven


2013.08.18
今天課程進入最後一個準則-繁。我以為這個準則的重點應該是在書寫中建立起一個交織的網,並描繪網內種種可能的關係。一般在寫作時,對於角色的刻畫可能在於他的外表,他的行為,但他的思想模式,行為背後的動機卻是較少觸及的。即使寫到了,也只用單純線性的因果論寫法,而不去探究多種樣貌的可能性。書寫應該是立體的,呈現一個由中心點發散、發展出去的那個平面。從一個概念、影像、字詞,可否拉出更多的經緯?A到B之間不會只有一條路可走,它們可能存在著無限的網絡。當然,當眾多的因素和眾多的可能性糾結在作品內時,故事情節會較難推進,也不容易看到盡頭,而產生眩目的感覺。
如何寫宇宙,這個無窮無盡的主題?可以試著把歷程寫出來,去尋找點和點之間的可能性和路徑。

作業:借用生活中任一份產品說明書,從中找到一個詞,來做發想。


荳痘隱形貼
使用方法:
1.先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並待其風乾。
2.撕除背襯紙後,用鑷子取一個荳痘隱形貼,貼於痘痘上,再用手指輕壓荳痘隱形貼邊緣約五秒,加強固定效果。
3.請於荳痘隱形貼由透明完全變白後或使用12小時後,請即更換。
4.未用完的荳痘隱形貼,建議存放在陰涼處。
5.若需化妝,請於黏貼後再上妝。 

荳痘隱形貼有不同的大小,0.8cm,1.2cm, 1.5cm的,還有專門貼額頭的,兩頰的。一般是圓形的若是覺得圓形太普通,也可選用星形的。雖然說是隱形貼,但它一點也不是隱形到肉眼看不到的程度,它是接近膚色透明的親水性敷料。皮膚長痘痘,有一些過程。首先可能是皮脂腺分泌過於旺盛、毛囊阻塞,之後長出粉剌。然後粉剌發炎就變成了痘痘。為了避免痘痘被感染或手不小心去碰到,這時就可以使用痘痘貼把它保護起來。不過說真的,我也只用過一次而已,因為總覺得把痘痘悶住好像也不太好。
早上,我都會花一些時間觀察鏡子中的臉,看看臉上是不是又長了一顆痘痘,多了一條皺紋,或黑斑又加深了一些。那些痘痘老愛長在丟臉的地方,譬如說鼻子。紅紅一顆在上面就像馴鹿魯道夫。或者一開始本來是一顆、二顆後來發炎變紅成一片像胎記一樣,總覺得走在路上所有的人都會一直看著我,讓我不想出門。奇怪,明明昨晩睡前就還好好的,為何今天就變成這個模樣?為何一覺醒來不是變美而是變醜呢?真擔心哪一天被蚊子咬了一口,臉會扭曲變形,我就再也沒辦法被人認出來了。如果我不是原來的我,我還存在著嗎?我是因為這個外表所以是我,還是因為這個內在所以是我?

為什麼不管再怎麼保養還是會有皺紋,再怎麼防曬還是會變黑,再怎麼少吃還是會胖?有時候會有一種無奈的心情,知道很多事即使做了也不會對現況有所改變,但就是想掙扎看看,嘗試看看,哪怕只能抓住一些什麼也想拚命的抓著。唉呀,人生到頭來不就是努力,懶散,放棄然後再努力,懶散,放棄不斷的循環而已。雖然如此,但如果不做些什麼,心裡會慌得難受啊!


...

寫作課-Lesson ten


2013.08.11
今天結束課本第四講-顯。此準則是在討論如何讓自己的想像可以透過文字讓它顯現出來,並將意念或故事導入於影象之中。當畫面在腦海中成型時,要讓它繼續發展成意象群,而非看過即忘。去思考這個畫面或影象的意義,把它個人化。譬如,夢境中的門,可能代表"選擇",可把它當成中心概念去延伸。視覺意象的氛圍、基調、節奏應和文字相等,假設,意象是柔美的文字的描述不該是殘忍、或剛強的。要讓意象群結晶是需垂煉的。

作品討論: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
注意此作品中視覺影像背後的意涵為何,還有敘述者的視角觀點如何影響說故事的方式。
在文章中有很多畫面的細節描寫,像是屏風上的畫,畫家良秀女兒被燒死的畫面等。敘述者採的是僕人的視角,此見解未必是真實客觀的,但隨著故事的推進,敘述者可能會成長而有所改變。故事中良秀和他的女兒可看做是善惡的對比,之所以讀者會對此文章產生憐憫的感覺是因為良秀的女兒,是故事中唯一的善,但卻被犧牲了。另外在這個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日本作家的那種強烈意志寫作和對於藝術和美的追求是超越肉體的態度。

作業:想像力的歷程、來源、刺激想像力的因素。

...

寫作課-Lesson nine


2013.08.04
吳爾芙<牆上的斑點>,以斑點為意識流動的觸點。斑點可能是釘孔、玫瑰葉子、小塚的投影、釘頭、木頭的裂縫、到最後原來是蝸牛。在這每一個節點上,都有她的精神感受和體悟。文章一開始,作者回想第一次看到斑點時的景況。那時是冬天正在抽煙,因煙霧而引發了幻想,這想象在看到斑點時被打斷。
吳爾芙一開始覺得,斑點是個釘孔,而想到畫和藝術,再來是生命的神秘。斑點也可能是一片斑瑰葉子,她想想的更深,所以抓住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找一條悅人的思路。之後想到自己的形象,對於影像的幻影和通論式的現實描述有一評論。認為標準化例子、規則、男性觀點並沒有什麼價值。或者,斑點是一個小塚的投影,那小塚可能是營地或墳墓。於是她又想到專事挖掘的考古學家和博物館。又或者,斑點是個釘頭,在這,她對知識做了思考。最後,斑點是木頭的裂縫,讓她思考起樹木來。
吳爾芙在文中,並非只思考人與人的關係,她也去思考物體去描寫非人類的世界。譬如,她寫樹木的那一段,身體靠近木頭的乾燥感、緩緩滲出的可口樹脂、樹木在冬夜中屹立曠野的情景,葉子全部捲起⋯對於細節準確描述,使讀者擁有畫面感。

卡爾維諾的<水族舅公>,以摘自科學語言的命題為故事的出發點,和想像力的起源。文章中以不少動作的細節描寫營造出影像感,如同動畫一般。像是:"他甚至向上一躥,跳出水面老高的,一身鱗片斑斑點點,張開他的扇形魚鰭,然後在空中轉了半圈,再垂直落入水中,扭動著新月形的尾巴迅速消失了。"因為如此細節的刻畫才讓想象力得以營造,而對於實際環境的觀察則必須細微且仔細,運用感官去體會。

...

寫作課-Lesson eight


2013.07.28
1.卡夫卡的<日常的困惑>為何讓讀者感到不解?從時間的敘述來討論。
為了和B談生意,A必須趕到H城去。A第一天去花了十分鐘,第二天去儘管一切情況都一樣(至少A認為是這樣的),這次卻花了十個小時。在這,A所認為的一切都一樣,是不客觀的,中間所描述的事情全被省略。A在第二天的路上,可能發生了許多擔誤他前往H城的事,只是他不覺得這些事花了他很多時間。他的心理時間快於物理時間。
至於第二段說到A和B終於見了面,A卻和B說自己沒有時間,必須馬上就走。明明A趕時間的目的就是為了見到B,但A卻被追趕時間這個行為給困住,忘了他自已該做的事,在此充分的顯示出生活的荒謬,和行為的無意義。
2.E.Bishop 的<地圖>、<那條魚>和Francis Ponge的<雨>、<麵包>、<橙子>為細節描述提供了很好的範本。
<地圖>用了擬人化、動詞描述、顏色的運用,讓看似平面的地圖有了立體感。細節的描述讓讀者看到了畫面,使情感可以依附。Biship善於用平常的事物來做人文的批判,譬如,比歷史學家更細膩的是製輿者的設色。
<那條魚>講魚的膚鱗像張古老的壁紙,壁紙可以使讀者聯想自己的生活經驗因而做連結。作者透過另一個生命來回的檢視自己,有時那個生命像個人,有時又是魚。此外還運用透視法描寫魚骨和魚剌。

Ponge的詩似乎都可以從中看出寫作的藍圖,像<雨>從速度、流水的模式、到雨的聲音,在他的眼中大自然並非野蠻、不受拘束、毫無規則可言的,他把它描寫成一部機器,是有結構和秩序在其中運作的。
在<橙子>和<麵包>這兩首詩中,Ponge從事物出發,去描述它的細節,探究它的本質,並思索其本質對他產生了什麼作用。不僅僅像一般人一樣,只去描寫對物質投射的情感。這使我想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這句話,如何努力的去觀察細節,描寫本質,看到一個物體不像它本來的樣子。譬如Ponge說麵包的表面像安第斯山脈(看山不是山),到後面又說麵包原應置於口中(山又回到了山)。太多的時候,我連第一個階段的基本描述的做不到,因為不夠有耐性,觀察不夠仔細。卡爾維諾說Ponge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和語言搏鬥的最佳範例:說明如何迫使語言成為事物的語言,自事物出發,回返我們身上時有所改變,含帶著我們加諸在事物上的一切人性。

課本第三講-準,結束討論,重點如下。
1.浮現於腦海的意象需要有精準的描述,並尋找相對等的詞語結構。以感官出發而非理論。
2.對於無限的概念,和不確定感是會有恐懼的。所以必須去定義和框架事物。文類:宇宙起源論
3.從混亂中找出結構。
4.對於精準的兩個象徵,水晶和火焰,都是消耗周圍的事物來成就自己。
5.移動的快速,網絡的相連,使生命相似,消滅了異化感和陌生感。

作業:以細節客觀的描述二件物體,其中之一必須為有機物(即有生命歷程)

...

寫作課-Lesson seven


2013.07.21
今天討論的重點是同學們之前的作業包括:月亮和逃。先從自己的作業說起。
有關月亮,我寫的是-月亮是誰的?我想用小王子的故事來對比地球上大人們的貪婪。
老師認為若是以比較的方式來寫兩個對象、世界、模型等,必需平均的分配描述的篇幅。對於小王子的B-612星球描述太少,只有一個句子,又同時拿月球和地球,月球和B-612星球相比,要講的線、論述過多。以致於不易聚焦。若是要寫這麼多的主題,那麼篇幅應該要再拉長。或只寫小王子和地球、月球的直接關係是什麼。
再者若是想要以寓言式的方式來書寫(重要的是那些肉眼看不見的),那麼之前應該要有足夠的故事情節鋪陳,才有辦法令讀者瞭解,產生共嗚,並有所體悟。
最後,用小王子的故事來達到互文的效果,並不一定要直接引用內文,可以說:他的星球只有一朵玫瑰花,就知道是小王子的故事。另外若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文本,不妨多寫一些其中的故事內容,幫助讀者建立起背景知識。

我的作業-逃或不逃,則完全沒達到"快"這個準則。時間和節奏的快慢並沒有在我的作品中發揮作用。其實我大概也知道這個問題,我太執著於"逃"這個題目本身所給予我的掙扎,所以我論述逃,但我並沒呈現出規定的寫作技巧。在文章裡我談逃,我談時間所造成無可頓逃的困境,這都是在說這些字詞對我的意義,我的解讀。
老師說,若要講快,根本腦海中不會出現逃或不逃的想法,它應該是動作的表現。沒錯,我的確一直在思考。時間的營造,不宜用論說文來呈現。可以加入簡短的故事情節,場景,時間才能在上面發揮作用。在寫逃,這個題目時,也不用一定要在內文提到逃這個字,可直接描述想逃的具體原因,例如:是想結束痛苦、或是壓力太大想離開等。也不用寫"我逃跑"可以說迴避、走開。還有,如果想逃的理由,和快樂解放的情緖是均等的,那麼逃的感覺節奏就會被沖淡。

其他同學的作業,討論結果列點如下,
輕和重
1.用字詞和結構的輕和重來描述會比用情節創作輕和重來的客觀,因為後者會因讀者的感受而有不同。
2.輕、重的描述可以用細節來增加它們的影像感,不斷的推疊,使輕、重的感覺放到最大,不要在這中間插入其它描述會切割了累積出的效果。

快和慢
1.口述文學,刪除不必要的細節,重複,和平均每一個情節的描寫。
2.許多的事件發生在有限的篇幅中,用均速描述一件一件的事情,不著墨於心情描述,可以產生快速的效果。另外慢的描寫可以讓快的部分感覺更快。有時,多增加一個逗點的使用就可以有慢的效果。
3.在描寫特定一段時間的時候,若是可以具體寫出做些什麼事,列點式的書寫也可以產生快速感,例如:早上做什麼、中午做什麼、下午做什麼等。
4."逃"必需要給壓力。

作業:生活中三個物體的細節描述。

...

寫作課-Lesson six


2013.07.14
第二講:快
今天討論的作品分別是羅智成的敘事長詩<說書人柳敬亭>和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
<說書人>中有三種不同的敘述時間交錯:詩中時間背景約為康熙元年,柳敬亭倒敘自己身世的時間(從明朝天啟元年說起),和說高漸離刺秦王的故事時間。
羅在詩中運用壓力的累積和沈澱製造出時間靜止的感覺,而壓力的䆁放可以是緩緩泄出的或是瞬間爆發的。

以下就一些詩中的例子來看時間的快慢:
1.沙在酷日下靜止 塵在兵鐵上積聚 青石路上強嚥下征服者的腳步 不敢吐聲⋯。空氣監視一切⋯壓制了動亂與例行的呻吟⋯,在此沒動靜是因為征服者給予的壓力。
2.對坐的兩人思索著棋 蒼蠅在桌底飛,動靜對比
3.老陷溺於記憶的沼地(心理時間的停滯)⋯那些鬚眉、漢仗、巿井、勇將(短暫的落點),此句因說書人腦海裡有很多故事情節在流轉,造成快的感覺。
4.我含著一口要嘆的氣 他們統統感到無法呼吸⋯一口氣終於嘆出 他們順斜坡下滑⋯溶解了座椅 溶解了緊繃的形體⋯憋的一口氣嘆出爆發,壓力溶解了。
5.四月揚州淪陷屠城十日 七月清兵破嘉定,列點式的描述時間,歷史事件快速帶過。
從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沈重(重量)可以造成動作上和心理上感覺的緩慢;反之輕盈和動作的連續則可產生快速感。
另外詩中拿柳敬亭和高漸離作為對比。兩人都擁有高超的藝術技巧,一個說書,一個彈琴。但兩人的價值觀,和利用藝術所服務的目的性是不同的。柳敬亭心繫的是那些聽他說書的無名百姓,並非他故事中的英雄。朝代的更替興亡,苦的都是百姓。百姓們只想好好的過著日子,想著的並非是反清復明的大業。而高漸離卻因為復仇的意志而變成了武器和工具,而他的琴反而有了氣息變成了高漸離。他把藝術成為了政治的手段,和柳敬亭的理念是不同的。

七等生在<我愛黑眼珠>中,用洪水創造出空間的相隔和斷裂。洪水的一邊是原先故事推演的時序和空間,代表著女主角晴子所在的世界。而另一邊是男主角李龍第變成亞茲別後所處的時間和空間。在洪水未消退之前,兩個世界是無法連接和越界的。因為時空改變了造成男主角社會角色和責任的改變,他不再是晴子的丈夫,他救了別的女人。
再來,故事中男主角的意識流,他內心的獨白使得流轉的時間造成了停頓,使讀者感受到的時間變慢了,例如,當李龍第在想著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時,水流已經升到他的腰部以上,這個物理的時間設定才把讀者從思考的無限中拉了回來。故事中的節奏有快有慢,以短句,一連串的動作表達了快,而以停留、思考來放慢速度。

七等生善於透過對外部世界的描寫來思考內心、內部的景況。用小說來質問人生,對存在的議題發出了思考。對於角色的塑造也不是單純的好或壞的二分法,而是衝突的、複雜的。
今天稍微提了一下,下一個準則-準,並規定了相關的作業。

作業:精準的描述一幅圖所召喚的意象和營造的感覺。



一個小女孩的照片
照片中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孩,背對著鏡頭。在一條沒有人,沒有車的公路上,正打算往前走。因為看不見她的表情,不知道她是在哭還是在笑?是生氣還是開心?
那是一條寬廣的柏油路,筆直的在前方不斷地延伸下去。路旁二排的街燈,微亮,因為夜晚尚未來臨。照片的盡頭看得見許多房子的聚集,但也只看到了模糊的輪廓,它們是背景不是主角。
小女孩有一頭像小男孩一樣的短髮,卷卷的,像剛曬過太陽的棉被一樣膨鬆。她留的不是像童話故事中,那種公主的飄逸長髮。她的頭髮被風微微的吹向了左邊。
她穿著一件白色的短T恤搭配著一件白格藍底的背心裙。她的兩隻小手,左手握拳,右手牽著一隻棕色的玩具熊。熊熊不大,拿起來不費力氣。
我無法猜測她在想什麼,但她已經邁開她小小的步伐往前走。她只有五歲,只有一個玩具熊是她的朋友。她沒有背著背包裝滿食物,帶著水壺裝滿水。她沒有牽著她父母的手。
或許她的父母不準她吃她最愛的零食,她生氣,所以離家出走。
或許她的父母規定她整理她的玩具,她叛逆,所以離家出走。
又或許,她像小紅帽一樣,要去探望她生病的奶奶。那她一定是忘記帶慰問的水果,她還太小,想不了那麼多。
一個小女孩走著她自己的路,開啟了屬於她的旅程。我羨慕她的勇敢,心疼她的倔強;而我只能看著她的背影。...

寫作課-Lesson five


2013.07.07
第二講:快
今天繼續講到如何在寫作中操作時間。物理速度是固定的但心理速度卻可因為感受而不同。短篇小說因載體較小,若採單線論述可快速抵達結局;反之長篇小說採多重論述,雖更有力但節奏會較慢。所以短篇小說較不宜使用多重論述,因為會不夠篇幅詳述每個論點而導致空洞乏味。
另外在長篇幅的作品裡要保有密度較難,若小篇幅作品有高密度則使讀者較難推近。如何用簡㓗的方式寫出豐富或密度高的作品,互文是一個可使用的技巧。例如:「他醒來時,恐龍仍在那裡。」,句中的他可以是英雄,可以是騎士,恐龍代表的也可以是個障礙,一個追尋的歷程。所以試著找出和讀者文化的互文傳統,可有效縮短作品長度。

寫作的任務為建立各事物之間的關係,收集字詞為寫作的藍本。把現實中的痛苦轉變成正面積極的素材,藉由時間的流逝讓感覺和思想穩定下來,變得成熟。

在作品討論的部分講到了唐納•巴徹美的「Will You Tell Me?」,和辛波斯卡的<恐怖份子,他在注視>。巴徹美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的代表人物,在這篇作品中,敘述方式呈現斷裂,人物並沒有太多的背景介紹就突然出現,故事的連貫性也不完整。另外觀點的一致性也被拋棄,通常若是要表達觀點的不一致應該要在不同的角色出現。

而辛波斯卡的這首詩裡面的故事時間和閱讀時間幾乎一致,即爆炸時間四分鐘,讀這首詩的時間也差不多。詩一開始就以物理時間(酒吧裡的炸彈將在十三點二十分爆炸),這個確定的爆炸時間,為故事的終點,製造了心理上的緊張和迫切感。並藉由一直重覆提醒時間的流逝,來延持加強這份緊張感。繼續描述的人物有些人是幸運的,有些則不然,讓我們看見了命運的分叉點。其中一段,有一個女孩公車擋在她面前,女孩不見了不知道她是進入酒吧還是上了公車?這個事件若去掉本首詩的張力也會不見。下一段,一個肥胖禿頭這打算離開。且慢、他似乎正在翻尋口袋(既離開又停留的動作使時間加速),十三點十九分十秒 他又走去尋找他那一文不值的手套。(在這我們會因為嘆息而忘了數時間)。最後,十三點二十分整。這樣的等待永遠動人。隨時都可能。不、還不是時候。這段將到而未到的時間為上帝的時間。此外這首詩是第三人稱的敘述者,而非恐怖份子,若是則太過殘酷。

作業:以散文的方式描述自己性格中的快和慢如何影響閱讀習慣。

...

寫作課-Lesson four


2013.06.31
第二講:快
作業:比較查理曼大帝故事,各版本之間的不同之處
1.茱利•巴比•兜赫威利(Jules Barbey d'Aurevilley)
故事:一老年人對一少女的痴戀,死後不肯將她下葬(戀屍狂),主教發現魔戒,愛上主教(同性戀),最後魔戒被丟入康士坦斯湖,國王欣喜若狂地凝視著湖面,一切都消退,化成憂鬱的冥思。
特點:愛情或熱戀這兩個文詞將這一系列事件銜接起來建立起了連續性。魔戒使得敍述具有連貫性並搭建起合乎邏輯的因果關係。重點在於精簡和連續不斷的動感。平均分配每一個段落的比重,每一次都是一個重複的類似橋段。

2.斯巴士天亞羅•愛利蘇(Sebastiano Erizzo)
故事:與屍體共枕時,吐露出一段長達好幾頁篇幅的哀嘆,未提及對主教的愛戀。

3.佩脫拉克
故事:主教遵從來自上天的聲音,用手指在舌頭底下搜尋。省略康士坦斯湖,地點在艾司•拉•莎貝爾,交代建立皇宮和教堂緣起。
傳說:怡然使用著那泥水,嗅聞著其泥臭味道,彷彿那是香水。溫泉起源。細節強調死亡氣息。
特點:濃厚道德意味,豐富的情緒和細節描寫。欠缺速度(speed)

4.卡士頓•巴利斯(Gaston Paris):中古日耳曼傳說
故事:女子為妻子以魔戒確保國王的忠貞;她是仙女因為戒指被取走而死;生命旺盛的女人因戒指被取走而成為一具死屍。
特點:缺少事件連鎖關係。

結論:作者比較喜歡扼要的平鋪方式,一切都交給想像,事件接二連三發生的速度,傳達了一種無可逃遁之感。
在如何同時達到快,並且又擁有敘述的張力,一直困擾著我。口述文學因為考慮到聽者的集中力,必需以簡短,只說主要情節為訴求。而快在這裡指的應該是故事時間和敘述時間之間所造成的心理上感受到的差異。例如說:故事時間(睡美人中的一百年)長於敘述時間(敘述篇幅三百字),那麼讀者所感受到的心理時間是短的。反之故事時間(水滴下的一秒)短於敘述時間(敘述篇幅一千字)讀者所感受到的心理時間很長(水滴到底要不要落下)。這讓我想到相對論。對於一個主題要用多少的篇幅來描述影響了作品的速度感。

快-這個準則就是《小說的五十堂課》中所談到的時間的長度(duration),測量的方式是把故事事件發生在現實裡所需的時間,與我們閱讀該篇故事的時間,拿來作比較。這項要素會影響小說節奏,決定我們對小說進行速度是快是慢的感覺。
1.小說內的時間接近生活本身的律動,角色們說話與互動方式與真實時間裡可能會發生的一樣。
2.意識流小說在分秒間徘徊,不管那幾分幾秒多麼平淡都一樣。
3.快速掠過情感,關係、細節,不以鑽研的方式來處理。

如何利用心理速度和物理速度的反差製造急迫感、節奏感亦或利用離題(digression)、重複來延緩時間的流程是這章重點。
1.離題:岔離主題,從一個話題跳到另一個話題,失去主軸後再重回。對於情節的推進並無幫助。例如,描寫鐵達尼號沈入海裡之前,畫面跳開描述每個乘客的一生、他們的感情。或倒敘或插敘為的是拖延結結局,繁衍作品中的時間用以迴避死亡。
2.重複:相同的阻力、相同的關卡,包括情境、用詞、公式。一連串的事件相互呼應,如同韻腳一般。例如查里曼的故事。

今天還花了一些時間把有關輕和重的講義討論完。
1.《輕盈的城市之五》這作品的輕建立在一種危險的平衡上,所有的東西都很重但卻懸掛於半空中。在這的居民很安定,因為他們知道生命有限,但卻接受而且理解。

2.《死亡賦格》賦格是一種音樂的形式,把死亡之重,譜成了音樂之輕。他們在裡面奏樂跳舞,類似慶典,但卻是在描寫集中營的死亡。

3.《特技家族》這裡的輕和重是並存的,拿掉輕,重就不見了。輕盈是拿重量來交換的,例如,有一點重量因為有一點重量所以他們飛翔,這邊的飛翔是用心窩的痛交換而來。再來,這是一首循環的詩句,一直在內部描寫沒有出口。像是這句:再推開門眺望門外到達不了的地域 推開門 再推開門。這首詩充分顯示出生命中的矛盾、荒謬和無奈。

4.《受戒》汪曾祺屬於減重派作家,在這的敘述方式都以很輕、很平淡的方式來呈現。即使是像生活的勞苦、命運的決定、死亡這種題材也沒有在文中顯示出它的重量。作者在很多地方都做詳細的描寫,為的是讓讀者可以進入現場、讓情感可以依附。受戒代表的是一種規範、一種非俗世的生活,在這裡女主角是無法進入的。而男主角也無法決定未來的事,所以文後最出現: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或許可以猜出故事最後不圓滿的結局。

作業:逃-屬於快、急迫和節奏感的練習。試著不以線性式的方式來描寫時間。我想題目可以決定準則的使用,譬如用快來寫逃應該會事半功倍,若寫了很多的細節則會延遲了速度感。

...

寫作課-Lesson three


2013.06.23
今天是輕與重寫作準則,最後一次的討論,重點放在同學們的作品。老師不討論作品中想表達的情感或意象,只先著重最基本的結構、節奏、故事情節是否流暢和敘述人稱的使用。由講評的內容歸納出以下一些重點。
1.在輕重結構的安排上,若是把描述輕的文字分散放置於描述重的段落中,輕的感覺會被沖淡。

2.節奏:文章中的節奏需保持順暢,如同路徑一般。輕重之間的轉換不該是瞬間的切分或突然嘎然而止,譬如,擁擠吵鬧的車站,我回到了溫暖的家;車站和家的中間該有個轉折和連接使重到輕不那麼突兀。又譬如,這是個美麗的城市,但往下走到排水管匯集之處,你可以看見,到處藏污納垢。

3.對話在短篇和散文中較難伸展。有時情節和對話同時進行會打斷了讀者的閲讀並妨礙理解;不知道該看情節還是對話。再者,在自然的對話中有很多是會省略上下文的,要如何還可以進入情節則考驗著筆者的技巧。可試著從外部描寫兩人的關係,從"聽來的"對話猜想、描述、側寫,而不直接進入扮演"他"或"她"。

4.注意敘事觀點的混亂,人稱的使用若不一致可能會使故事不清楚。視角觀點的統一,第一人稱和第三稱全知的角色可能會有沖突。不要同時有兩個全知的人,全知的人稱給的訊息內容不可質疑或前後矛盾,例如:他說他的牛奶沒了⋯牛奶還有。另外用集合名詞像"他們"代表的是共同的處境。

5.試著訓練自己描寫同一事物的輕和重,使文章有層次的不同;並非只有重壓迫著讀者或只有輕使讀者飄渺無邊的追尋。

老師對我"城市景觀輕與重"這項作業的評論是,結構還算完整。使用長句的方式在描寫重的段落會有加重的效果。但用同方法來寫輕則較不合適,為了減輕長句帶來的重量,字彙的選擇必需更花費心思。另外可試著把人稱"我"拿掉看看。

在第二項作業中(月亮的輕與重),大部分的人在描寫月光,他們把月亮變成是故事中的背景並非主題。這樣的寫法讓我想到了不直觀本體,而是看鏡面反射出來的影;屬於寫輕的技巧。不知道當我們在使用這項技巧時,該如何使內容緊貼題目而不使讀者誤解我們的主題?

作業:改寫睡美人故事

...

寫作課-Lesson two


2013.06.16
今天的課程繼續討論輕與重,討論的重點分別是黃國峻的<一隻貓頭鷹與他>和艾蜜莉•狄更生的<一隻鳥走在小境上>,前者敘述一個人變成一隻貓頭鷹的故事後者講透過我觀察人和鳥的互動。首先我們必需找出兩篇作品中的輕和重,因為第一篇作品中充滿了重的基調所以找到輕的元素、字眼較為困難至於第二篇作品的情況則剛好相反。

我在尋找輕重詞語的時候發生了困難,譬如說我覺得在<貓頭鷹>中"在那人的外表下,裡頭有著鳥的靈魂。牠正在替他承受肉體上持續的病痛。的這一句"是輕,但其實文字本身並不輕盈而是我加入我的認知和感覺使它變輕,換句話說它是主觀的並非客觀的,每個人對這行的解讀就不一定相同;而這句"痠麻一點一點地輕輕消散,好像潮濕變得乾燥,知覺逐一從末稍處恢復過來,吃下去的藥由苦轉為甘香。"中的輕輕消散、乾燥則是客觀的輕。另外這行描述也帶出了另一個重點那就是說故事時不要只提供結果、"知道性的文字"像是"不痛了,完全不痛了。"而是描述過程如何由痛轉不痛使讀者去體會去想像去感受,例如形容一個女生很美,這句"那是一種看見的人心中最溫柔的部分都會被穿透的那種美。"是不是更能激發想像力?

再來,一篇以重為基調加入了輕的元素是為了顯示出其它段落中的重,否則一篇從頭重到尾的文章讀起來不僅沒有層次,也會令人感到麻痺;我想輕盈的文章加入重的元素也是同樣的道理,從頭輕到尾的文章只會令人感到輕浮沒有重點,輕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非隨便。

藉由<貓頭鷹>這篇還學到一個技巧:人物角色的比重,出現的角色應該有助推動故事情節或幫助你暸解故事給讀者更多的線索,若不是如此,會被刪減的篇幅何必要寫?另外形容詞過多的堆砌會造成筆者和讀者間的距離。還有如果你對一篇作品的某種詮釋方式會使得文中某些段落變得多餘,你就必需思考你的詮釋是否有所不足,一個好的詮釋方式應該可以貫通全文才是。

至於<一隻鳥>中提到的寫作技巧則是人稱的運用,使用"我"和和讀者距離拉近,但"我"的感知是有侷限的不如第三者的"他"可以帶來訊息是全知的角色,至於運用"你"則是一種情書似的書寫方式。艾蜜莉在詩中以"我"的這個觀看視角看鳥和我,而她的詩也幫助了我們看見了他人無法看見的微觀世界,使我們心中產生嚮往。

今天的作業是寫月亮的輕與重,這個作業和上次描述城市的輕與重最大的不同,對我而言,應該是觀察視角不同,城市我住在裡頭我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到、鼻子聞得到,用身體去感受著,生活在其中;但月亮則不同,想必得用不同的方式,手法去接近她了;而心裡目前所想得到的內容我想和大家也沒什麼不同,畢竟生活經驗有相似的地方,我如何跳出思考的框框呢?


...

寫作課-Lesson one


2013.06.09
第一講:輕
這個世界是沈重的,如何把重變成輕不如把重變成重來的簡單。
寫由重變輕有一些方法:
1.不直觀你所要描寫的事物
2.把一切原子化、成分化描述,例如不寫樹,寫樹葉、樹枝
3.透過變形,消滅、重組、轉換
4.內心抽象思考描述
P.S第3、4的運用可輕可重、過程是輕,結果可能是重,例如石化、或描述悲傷;所以還是必需選擇較輕的字詞。

語彙的本身可能是中性的是經過比較才顯出輕或重,譬如說蝸牛雖輕但和螞蟻比是重。

無法表達可能是寫作者本身語彙量的缺乏或是所使用的語言原本就不包含描述某種經驗的字詞,前者可透過閱讀來自我提昇;語彙的本質經過不斷的思索和尋找可能就此接近也或許遺失不可得。

詞語的瞭解會因為使用者、閲讀者生命的經驗而有所不同;像是沒有住在地震帶的人或許可以想像,地震時所帶來的巨大搖晃,但無法體會和感受到它所帶來的恐懼,可以想像卻沒有恐懼;或許你從媒體可以知道這是屬於六級的地震有一人死亡兩百人受傷四十間房子倒塌,但這不安這死亡全都化成數據、化成一則則的新聞最後終究被遺忘。

練習:選出代表輕或重的名詞各一,試著把輕變重,把重變輕。
輕-重:水~洪水淹沒了世界(水因為沒有一定的樣貌,視覺意象不明朗、形態較多,流動狀態所以較容易轉變)
重-輕:壓力~壓力得到了舒解

作業:城市景觀的輕與重,500字;輕、重可分開或合在一起描述。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