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位置 》-安妮·艾諾(202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位置》收錄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的兩部作品:《位置》和《一個女人》,分別紀錄她逝去的父親及母親。艾諾用平鋪直敘的手法,來敘述父母的生活點滴,同時也記載了那個時代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她以一種客觀,甚至是一個純粹觀察者的角度寫作,以便將父母真實的樣子描繪出來。


《位置》寫的是艾諾的父親,艾諾認為自己和父親之間存在著無法靠近的距離,那是一種語言隔閡,兩種階級之間的衝突。她的父母是工人階級,他們努力想擺脫窮困和匱乏,然而他們的生活老是充滿欣羨和嫉妒的感受。他們盡可能供養艾諾,讓她衣食無憂,除此之外沒辦法和艾諾有心靈或智識的交流,尤其是父親對艾諾所處的中產階級世界抱著一種自卑感,除了盡可能不讓自己出醜,還避而遠之。艾諾夾在兩個階級之間,她的心態是矛盾的,她一方面覺得低下階層的生活值得敬重,一方面又認為這樣不太體面,她感到幸福的同時又存在一種悖離感。她在作品一開始引用尚·惹內的句子說道:「我嘗試以這種方式來解釋:在我們違逆背叛之時,寫作是最後的依靠。」從這不難看出,她認為自己背叛了她出生的階級和家庭,而她和父親的隔隔不入或許更加深了這種感受,她極欲地想向上流動,當她成功時,卻又自嘲和內疚。雖然她的父親沒說出口,但他是以女兒為傲的,從他放在皮夾裡那張,艾諾考上女師的榜單就可看出。艾諾寫道:「說不定他最覺得驕傲的事,或者說他存在的正當性,是這個:我屬於鄙夷他的那個世界。」


《一個女人》講述艾諾的母親,她的個性和強韌在字句間迸發,比起和父親的關係,艾諾和母親算是比較親近的。她們會一起逛街、看展覽,母親想提升自己,所以會注意自己的用字遣詞,甚至會和艾諾學習,她要讓自己符合別人的正面評價:「是個女工,但很正經」。不過艾諾說母親的努力和實際成果之間依然存在著落差,她的母親不像其他同學的母親一樣,體態纖瘦、含蓄客氣。母親不再是艾諾仿效的典範,艾諾後來遠離了她,離家求學。父親過世後,母親搬去和艾諾住在一起,一開始母親無法適應城市的生活,不過之後也在照顧兩個孫子的日子中安定下來。母親後來得了阿茲海默症,從一個事事一手包辦的獨立女人,變成樣樣都得依靠別人,彷彿成了一個孩子,無法清楚表達想法,也無法照顧自己。艾諾她的母親走出了她出生的階級,成為歷史,因此成為了艾諾所屬的這個以文字和概念統治的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艾諾不會覺得孤單,然而母親的離世,也使艾諾失去了她所從出的世界最後的聯繫。


相關閱讀:《嫉妒所未知的空白》

...

《 嫉妒所未知的空白》-安妮·艾諾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的小說《嫉妒所未知的空白》描述一位女子主動和情人W分手,卻因為W和另一位女人同居而產生了強烈的嫉妒心。女子被嫉妒掠奪心靈,她瘋狂地想得知有關那個女人的一切,然而W僅僅透露些許資訊,因此留下了許多的未知空白,而這些空白占據了女子所有的思緒,是她的嫉妒無法填滿的空白。《嫉妒所未知的空白》以私小說和日記體的形式寫成,作者用直白且詳盡的手法,將一個妒火中燒的女人的心境徹底展現出來,讀者可以看見一個女人如何自溺於不可得的愛情和嫉妒之中,甚至在她成癮般地不可自拔裡看見自己的身影。安妮·艾諾,這位擅寫女性日常經驗的法國作家,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為「以勇氣和手術般的精準,從個人記憶挖掘根源、隔閡與集體壓抑」。


敘述者「我」因為想要自由,而和交往了六年的W分手,然而就在得知W有了新歡後,感到嫉妒,「我」仍舊和W有連絡,「我」會從和W的對話中尋找蛛絲馬跡,以便拚湊另一個女人的樣子,想像她的外表,她的穿著打扮,她的言行舉止,「另一個女人的存在侵占了我的存在」。「我」無時無刻都在想著那個女人,其它的事情再也引發不了「我」的注意力,「我」只想沈浸在痛苦和嫉妒之中,明明曉得就算知道那個女人是誰,對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但「我」就是停止不了這強迫性的自虐行為。


「我」因分手而痛苦,她形容自己的感覺和情緒不受意識支配,它們擁有絕對的自主權,曾經和W去過的地方,看過的展覽,那些熱戀時的情景不斷地湧現,一首歌,一部電影,都會讓她變得難過沮喪。W不願意透露新歡的姓名,而這個未知的名字成了一個空白,「我」著魔般地想填滿這個空白,她會在網路上不停搜索關於那個女人的一切,她甚至給每一個可能是她的女人打電話,「知道她的名字,是失卻自我存在感的我,從她那兒攫取的一點東西。」


「我」書寫著自己因嫉妒而生的偏執狂亂,她用文字將極其私密且個人的內在情緒,轉變成具體可見的事物。最後「我」給W寫了一封分手信,終於結束了這段關係,也結束了對另一個女人的瘋狂執著,當初的嫉妒和不理性全都透過書寫記錄下來,而成為《嫉妒所未知的空白》這本書。


相關閱讀:《位置》

...

血清素-米榭·韋勒貝克

 


無法享受生活,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只能靠抗憂鬱藥物分泌血清素支撐著活下去。生命荒涼蒼白,人頹廢地活著,無愛的性激不起一點生氣,最後只剩吃這件事可做,哀傷至死。米榭·韋勒貝克的小說《血清素》寫一個中年男子,每況愈下地活著,他回憶自己四十六年的人生,事業無成,因為出軌使他失去得到幸福的機會,在他眼前只剩孤獨和憂鬱,以及逝去的愛的回憶對他的折磨。


吃藥所產生的血清素沒有辦法治癒憂鬱症,不能帶來快樂,不能改變現狀,那顆白色的藥丸只能淡化,讓生命能夠自欺欺人,在一段時間內可以活下去,但死亡還是會來,生命依舊會被瓦解。這就是這本小說的調性,一切只有更糟更加的頹廢,而你對於這個必將走向死亡的進程只能感到無能為力,束手就擒。這種無力感體現在主角弗洛朗和他的朋友埃米瑞克身上,以及法國的農業上。


面對生命的困境和沈重,消極無為或積極抵抗一樣導向死亡,弗洛朗選擇「自發性的失蹤」抹滅自己的社會足跡,埃米瑞克發動抗爭甚至犧牲生命,只為奪得世人對衰退的法國農業一點點關注,但在面對全球化競爭和歐盟的經濟䇿略,此舉依舊惘然。


在閱讀過程中,我訝異的發現一個這樣政治不正確的白人男子,依舊懷有他詩意的浪漫,渴望相愛所帶來的救贖,沒錯,作者可以用驚世駭俗的性情節來嚇讀者,但我看到的是主角的自省,他的勉懷,他對愛的渴望,他甚至相信神對人的關照,只是人類太過愚蠢,看不見出現在生命中的跡象,然後沈淪在自己創造的地獄之中,必須為自己所犯的錯不斷地贖罪。


小說內容摘要


1.⋯⋯行政手續的目的就是把你生命的可能性減到最低,或是乾脆把這些可能性都消除。p12


2.重新整頓生活需要很長、非常長的時間,而且多數時候我根本做不到。p22


3.一個人類可以依自己的方便建造出地獄。p40


4.⋯⋯一切都在一個薄薄鋁合金平行六面體的MacBook air 裡,我的過往重量只有一千一百公克。p67


5.⋯⋯事實上我希望不要再有身體,想到有個身體必須要去注意去照顧,對我來說愈來愈難以忍受⋯⋯p78


6.西方社會中沒有人會感到幸福,再也沒有,我們必須把幸福視為一個古老的夢想,在現代歷史的條件下,沒有人能夠感受幸福。p86


7.⋯⋯是的,我有一個理想,但我正在背叛它。p92


8.⋯⋯就算在今日,承認自己全然孤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128


9.上帝是個蹩腳的編劇,這是我近五十年生命得到信念。p150


10.我們可以在絕望狀態中存活,甚至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活的,當然偶爾也盤算是否能放縱自己、奢望一點希望的氣息,但立刻就給自己否定的答案。就算如此,他們還是堅持存活下去,這景象令人動容。p194


11.⋯⋯身處我們自己的悲劇裡,知道還有其他我們躲掉的悲劇,真令人寬心。p230


12.她怎麼會把自己活成這樣?我們怎麼會把自己活成,我們兩個?p242


13.有時候在全盤皆輸、最後一張牌都已亮出之後,有些人——不是所有的人——心中還會希冀天上某個力量會介入、會專橫地重新洗牌、重新擲骰,儘管他們一輩子從沒有一時一刻感受任何神明的介入、顯靈,儘管他們並不覺得自己特別值得神明垂憐相助,儘管他們審視了一生累積的錯誤與過失之後,覺得自己比任何人多不值得神明眷顧。p249


14.⋯⋯您每天幾乎什麼事都不幹,把您歸類為緊張焦慮族群很奇怪⋯⋯您焦慮緊張,焦慮到恐怖的程度,有點像您一動也不動地過勞而死,好像您內在已經虛耗殆盡。p260


15.可以如此簡述我的生命:為自己引起的麻煩道歉。p265


16.現在我回頭一望,發現生命已經結束,生命沒給我們什麼訊號就從身邊溜走,悄悄地、優雅地、輕柔地收回我們手上的牌,它純粹只是不理睬我們了,真的,仔細想想,我們的生命真的不長。p274


17.這是一顆橢圓形、可對半剖開的白色小藥丸。 

它不會創造,也不會轉變什麼,它的作用只是詮釋。它會把已成定論的變成過渡,把已經是無法阻止的將之淡化。它對生命提供一種新的詮釋,沒那麼豐富、比較表面、帶著某種程度的僵化。它不會帶來任何快樂,甚至不會真正舒緩,它的作用是另一個層面,把生命變成一連串的流程,它能讓人自欺欺人。因而,它幫助人在一段時間之內能活下去,或至少不死掉。


然而,死亡還是會來,分子的盔甲會裂開,會開始瓦解而且對那些從沒屬於過這個世界,從沒試著去活、去愛、去被愛,從來都都知道生命不是可以希冀的人來說,這個程序會更快。那些人為數不少,而且如人所說,他們沒有任何留戀。我的情況和他們不一樣。


我本來可以令一個女人幸福,嗯,兩個,我已說過是哪兩個了。一切都那麼清楚,從一開始就一清二楚,但我們都沒意識到,因為我們被個人自由、開放的生命、無限可能性的幻象蒙蔽了嗎?或許吧,那個時代大家追求的就是這些,我們自己也迷迷糊糊,其實我們根本沒有要追求這些,只是隨波逐流、放任那些想法毀掉我們,然後長久地受苦。


其實上帝是照看著我們的,時時刻刻想著我們,有時還會清楚指引我們方向。那些滿溢在胸口、簡直讓我們喘不過氣的愛,那些領悟,那些狂喜,那些以我們只是簡單的靈長目生物本質來看無法解釋的東西,其實就是再淸楚不過的跡象。


今日我明白了耶穌的看法,以及他一次次面對人類鐵石心腸所興起的憤慨:他們對於擁有的所有跡象竟然都不去在意,我難道還需要為這些廢物付出生命嗎?真的有必要明示到這個程度嗎?


似乎是這樣。p280-282

...

2月20日的秘密會議-艾希克•維亞


<<2月20日的秘密會議>>獲得2017年的龔固爾文學獎,作者艾希克•維雅從一場工商鉅子們的閉門會議,揭開二戰歷史的帷幕。德國企業家的政治獻金壯大希特勒的勢力,他一步一步地採取侵略的行動,書中主要描述「德奧合併」的經過。艾希克•維亞那有感染力的文字,使人回到歷史的當下,彷彿目睹了納粹的邪惡、政客的無能和懦弱,以及一般人從眾無知的心態。

在書中可以看出希特勒的掘起歸咎於兩大方面,國內工商巨賈的政治獻金,以及在國際上,英、法、美等大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作者一開頭就提到的「2月20日的秘密會議」,側寫了德國的二十四個大企業家因自身利益的考量,捐獻現金讓希特勒站在集權的中心,作者形容這些人「彷彿二十四部計算機擺在地獄的大門」。而這些企業都是我們熟悉的企業,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在你我之間。在國際上,大國們或許是出自於他們的傲慢和盲目,對德國的侵略不加抵抗,採放任的態度,退讓和屈服的政策,犧牲了其它的國家。書介說的好:「希特勒只有一位,背後的惡魔卻有許多個」。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充滿了反感、驚訝和恐懼,我反感政商的勾結、英法兩國對希特勒野心的視而不見。我驚訝,因為奧地利的總理背著所有國民簽署顯然是違憲的合約,出賣人民。我恐懼,因為奧地利和波蘭這些小國竟然那麼容易就可以被犧牲掉。其實希特勒根本想用武力直接併呑奧地利,但為了不引起國際間反彈,先簽合約,併了奧地利後再舉辦公投,他宣稱占領奧地利是為了愛。然後奧地利人還狂歡地迎接希特勒,欣然擁抱德意志血統。其實之後掀起的腥風血雨不是沒有前兆,達豪集中營的啟用,德意志尊榮與血統的保護法與種族性格調查,但許多人卻無視納粹的計謀和他們粗暴的意圖。

「歷史上的大災難往往𦘦因於一些日常小事。」對他們的同胞、對他們的未來感到絕望的人自殺了,作者說這些人不是自殺,他們的死亡是另一個人的罪行。

讀著讀著,不知道為什麼我有一種既視感,尤其在我更瞭解德奧之間的淵源之後,我想到了中國、台灣和香港。國安法實在令我感到不安,香港人怎麼就這樣失去了他們的自治權,而美英兩國除了譴責和採取一些經濟制裁之外,實際上好像也無法再有什麼作為。那我們台灣呢?是否像那些奧地利人一樣想要和德國合併?因為血統、經濟還是因為恐懼。我們知道等待在我們前方的命運為何嗎?野心是否已經揭露,預言早已寫在牆上?如果歷史真的會重複,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教訓?
...

屈服-韋勒貝克



韋勒貝克的小說<<屈服>>描述法國在大選之後,徹底的「伊斯蘭化」,新總統意圖建立一個納入地中海延岸國家的歐洲共同體,一個如同羅馬帝國般的存在,他要展現伊斯蘭教是可以統整各方的一種新人文主義。在伊斯蘭教裡「屈服」代表對「唯一真神的臣服」,無條件接受世界原有的樣子,遵從祂的律法。

主角弗朗索是一位大學教授,專門研究小說家於斯曼。他在想著該不該自殺⋯⋯。他孤獨,對人類感到噁心,四十四歲身體已充滿病痛,生活是一連串煩人的瑣事,他的現在彷彿像背負著腫瘤一般痛苦。他思索著如何顯現自己的存在,他傑出的博士論文使他覺得自己的生存被證實,但在那之後,他不知道該如何好好活著。他試圖從於斯曼身上找到答案,於斯曼在四十四歲時找到宗教依歸。弗朗索效法於斯曼,想在修道院裡找到平靜,只不過在那待了三天就因為無法忍受寒冷和想抽煙的慾望而放棄。「神性已完全遠颺,回復到殘敗的、注定死去的肉體之身⋯⋯」。

那後來弗朗索是怎麼皈依伊斯蘭教,屈服唯一的真神呢?因為他最後領悟到於斯曼真正想追求,卻不可得的幸福,是一種中產階級的家居生活,家庭料理、穩定的伴侶,和能一起喝酒聊天的朋友。如果他信伊斯蘭教,當權人士向他保證以他的學術地位,他至少可以娶三個妻子,分別滿足他不同的需求,一個處理瑣碎的家務事,一個會料理,一個負責他的性渴望,因為伊斯蘭教注重「家庭團結的溫暖」,而弗朗索也不否認自己是個父權主義者,女人們不會再因為遇到某個人而離開他,回教女人從小就被教養要犧牲奉獻又順從。他也會領到高薪,因為阿拉伯國家的資金源源不斷地資助大學。書的結尾,弗朗索說:「我將心無所悔」。

「我將心無所悔」或許對弗朗索說是如此,因為他不是人道主義者,對人類的自由並沒有什麼想法,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他願意皈依伊斯蘭教,因為他願意繳交自己身為人類的自由,也就是為了自己的存在做選擇的自由,他把選擇權交給他人,讓他人幫他指婚,安排他的生涯發展,他對所有一切欣然接受,因為「存在」對他而言是個沈重的負擔,是個腫瘤。他心無所悔,因為屈服一個比自己更大的存在,使他得到了利益和依歸,哪怕這樣的屈服代表著其他人也必須一起屈服,一起放棄選擇權。弗朗索是大學教授,而伊斯蘭教的當權者之所以會花那麼多錢拉攏他,是因為怕這些知識份子的反抗和輿論,尤其他們大筆資助的索邦大學曾經是學運的重鎮,而這些人的無知覺和無作為,在小說也有描寫:「對他們來說,好像什麼事也沒有,完全事不關己⋯⋯」,這種事不關己導致了法國產生了巨大的改變:社會福利和教育預算被大幅刪減,女性被剝奪受教權和工作權。當弗朗索說出:「我將心無所悔」時,我懷疑他是否考量過屈服所付出的代價?


...

溫柔之歌-蕾拉•司利馬尼


蕾拉•司利馬尼的<<溫柔之歌>>取材社會真實案件,內容從一位保母殺害小孩後,自殺昏迷為開場。小說榮獲2016年法國龔固爾文學獎,作者細膩地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將保母和雇主以及保母和小孩間的關係,塑造成一種彷彿走在鋼索上搖搖欲墜的恐怖平衡氛圍,書中充滿了張力和壓抑。

米麗安和保羅生了兩個小孩,一開始米麗安全職照顧孩子,但她懷念起自由以及她當律師的抱負,於是雇用保母成了一個不得不的選擇。他們找到了路易絲,所有的辛苦、煩惱和混亂全都解決了,一個人人的稱羨的幫手、天使,小孩子們把路易絲當成母親,路易絲變成不可缺少的存在,她待在家中的時間越來越久,她還一起和他們去希臘渡假。但,有一天,事情產生了變化⋯⋯

作者蕾拉•司利馬尼沒有運用血腥殘忍的手法來描繪這個駭人的故事,她甚至也沒有吐露出痛下殺手的「真實」動機,畢竟兇手陷入昏迷,孩子已死,沒有人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作者以第三人稱敘述的方式,一步步帶領讀者觀看,幫助我們拼湊出答案來。

...

誰殺了韋勒貝克-米榭•韋納貝克


韋勒貝克的小說<<誰殺了韋勒貝克>>是獲得2010年法國龔固爾大獎的作品。故事在講一個藝術家傑德,如何用他的作品來呈現這個世界,或是說呈現真實。傑德的藝術生涯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開始他用相機翻拍米其林的地圖,再來他捨棄攝影改用繪畫來創作,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則是用錄影的方式隨機紀錄。傑德的生命中出現過一些人,他的父母,一兩個情人,藝廊經紀和作家韋勒貝克,傑德或許可能和這些人發展出更深刻的關係,但最終傑德只有他自己,他可能是選擇不去愛,也可能是無法去愛。

在米其林地圖階段,傑德用翻拍的相片開了一個展叫「地圖比領土有趣」,他刻意選擇地理環境最多樣的省區地圖,突顯不同景緻的對比。傑德的這些照片引領了「地方」的熱潮,使大家又崇尚鄉野的魅力。後來傑德放棄了用照片做為媒材,而開始做畫,對他而言,這樣的轉變是突如其來,甚至可用粗暴來形容,迫使藝術家屈服於近乎神秘的直覺,在尚未知道該如何行動時,就被推往一個未知全新的方向。

傑德畫了大約六十五幅圖,來呈現他那個時代的社會生產樣貌,包含「市井小民群像系列」和「企業組織系列」,此舉與法國作家如巴爾扎特和左拉用小說描繪巴黎社會種種的作法相似,傑德試著用畫建構出一個空間,在這個象徵性的空間裡,呈現出屬於一群特定人的有意義情境。傑德先是關注產品的本質(他在學生時代曾拍攝了一系列工業產品),後來在繪畫時期則把注意力轉至生產產品的人,最後傑德的拍的錄影帶則是以植物的視野來呈現世界,這些作品都沒有先經過構思,只是跟隨著當下的衝動來拍攝。

...

種樹的男人-讓•紀沃諾


如果你做的事情不會被人知道,成果不會歸功於你,那麼你是否仍願意默默地付出,持之以恆?讓•紀沃諾寫的<<種樹的男人>>就是在講一位老人毫不間斷地種樹,在沒有任何協助的情況下,僅靠著毅力和辛勤,使一片荒野又恢復了生機。大家都以為森林是自然生成的,老人的努力不為人知,不過老人並不在意,他堅持著自己的行動,不計利益。

老人五十五歲,在妻子和兒子過世之後,獨居在一個荒涼之地。在敘述者遇見他之前,老人已經花了三年的時間,種了十萬顆橡實,之後他還會持續種山毛欅、樺樹,他還養蜂,即便這期間發生了二次世界大戰,他一樣不曾停下手上的工作,沒有退卻或懷疑。創造會引發一連串的效應,風將種子四處散播,樹木再度茂盛,乾涸的小溪開始流動,生命又回到了這個荒廢的村莊。敘述者把老人比喻為上帝的運動選手,靠著單純的體力和精神力,把荒漠變成流著牛奶與蜜的迦南地,於是人們又開始聚集,小村落又一點一點的重建起來,老人為他們帶來了新的生活和希望。

老人的故事,實在是十分的勵志和療癒。我最喜歡的就是那一連串的正面效應了,一顆小小的種子竟然可以帶來這麼大的改變,一個人的良善會產生好的結果,善意也會帶來更多的善意,如果我們都能像老人這樣,不懷著個人私利來做事,或者每個人都能做一件小小的善行,在連鎖反應作用之下,這個社會應該就比較能往好的方向前進吧,那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就都可以變成上帝應許的迦南之地。

...

婦女樂園-左拉


出版社:野人作者: 埃米爾‧左拉,譯者:李雪玲,出版日期:2013/11/06

P.S本文經 Readmoo 編輯( Wolf ) 修改潤飾之後,刊登於Readmoo 平台
網址:http://news.readmoo.com/2016/01/21/160121-miffy-zola/
左拉的<<婦女樂園>>是<<盧貢-馬卡爾家族>>系列小說中的第十一部,此系列是描繪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社會景況的百科全書。左拉作為自然主義的代表人物,試圖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遺傳和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和塑造角色的性格。<<婦女樂園>>主要在描寫十九世紀中期巴黎的消費文化,以一間寛敞華麗的百貨公司-「婦女樂園」來對比街上老舊窄小的店舖,帶出在新型態的消費之下,社會所經歷的改變。

...

小氣財奴葛蘭岱-巴爾扎克


出版社:高寶,作者:巴爾札克,譯者:林舒瑩,出版日期:2006/11/29


<<小氣財奴葛蘭岱>>是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系列中的一個作品。巴爾扎克將葛蘭岱的吝嗇和他如何積攢財富的手段,描繪的十分精彩,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典型的人物。小說原名<<Eugenie Grandet>>,Eugenie(歐琴妮)是葛蘭岱的女兒,所以其實這本小說還想表達,在一個對金錢盲目崇拜的社會中,身為一個女人,除了已有的父權禁錮,還必須獻身成為金錢的祭品。看完小說,我忍不住覺得,如果歐琴妮是高老頭的女兒而不是葛蘭岱的女兒,那她和高老頭就都能獲得幸福了吧!

...

蝴蝶春夢-符傲思


出版社:皇冠,作者:符傲思/著,譯者:林靜華,出版日期:2004/06/15

P.S 本文經 Readmoo 編輯( Wolf ) 修改潤飾之後,刊登於Readmoo 平台
網址:http://news.readmoo.com/2015/07/07/miffy-john-fowles-the-collector/

符傲思的<<蝴蝶春夢>>講的是一個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只可惜野獸最後並沒有變成王子,她和他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美女米蘭達和野獸卡力班代表著社會不同的階級,他們的教育知識和文化背景大相徑庭,這之間充滿了隔閡和衝突。米蘭達鄙夷卡力班的粗俗不文,卡力班妒忌米蘭達的教養和身份,他們彼此無法溝通,不能理解,既無法相處更不可能相愛,最後只能以悲劇收場。

...

高老頭-巴爾扎克


出版社:高寶,作者:巴爾札克,譯者:林舒瑩,出版日期:2006/07/05

P.S 本文經 Readmoo 編輯( Wolf ) 修改潤飾之後,刊登於Readmoo 平台

看完<<高老頭>>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難道巴黎真的是一朵豔麗的罌粟花,明知它腐蝕人心,卻抵抗不了誘惑,離不開它?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是他的<<人間喜劇>>系列中的作品,他擅長人物角色的刻畫和描寫,包含小說中展現出殉教式父愛的高老頭,年輕有野心的男子,美麗虛榮的社交花,如梅菲斯特般的匪徒,最後就是那一群對於人間的苦難和悲慘都無動於衷的平民老百姓。這本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批判的絕不止是法國巴黎當時的社會狀況,它更超越時空,批判了所有因金錢權力和物質慾望而墮落的浮世眾生。<<高老頭>>忠實紀錄了巴黎的生活面貌,而事實的真相可怕的就像是一本恐怖小說!!

...

追憶逝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




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 馬塞爾.普魯斯特,譯者:周克希,出版日期:2004/02/21

嗯,該怎麼說<<追憶逝水年華>>這套小說呢?首先,我還沒唸完它,我只讀完了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總共兩本約五百頁左右。我手上這個版本由時報出版的,但也只出了兩卷,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一樣分成兩本;剩下的五卷<<蓋爾芒特家那邊>>、<<所多瑪與蛾摩拉>>、<<女囚>>、<<失蹤的阿爾貝蒂娜>>和<<尋回時光>>都尚未出版。

一直就想讀<<追憶逝水年華>>很久了,但它實在很令人望而卻步,後來看<<在路上>>(浪蕩世代)這部電影,裡面狄恩給了薩爾一本書就是<<去斯萬家那邊>>,引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在網路上找了找,發現這一卷已經絕版,正想放棄,想不到在逛台中的二手書店看到,當下就把它們買下扛回台北。果然,我跟<<追憶逝水年華>>還是有緣分的。

...

黑暗托馬-莫里思•布朗修

出版社:行人,作者:莫里思‧布朗修/著,譯者:林長杰/譯,出版日期:2005/01/01

終於把<<黑暗托馬>>看完了,數度想放棄,但還是撐下去了。這讓我想起唸古英文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ury Tales)辛苦的經驗,雖然<<黑暗托馬>>是中文版,我還是讀不懂。從頭到尾,我努力的思索文中的意義,不過布朗修好像根本沒有打算讓我找到的意思。我迷失在托馬和安娜所構建出的超現實的經驗中,尋找出口不能,尋找故事情節也不能。說真的,就算我跳頁漏看或錯看,我也查覺不出來。一切只能靠臆測,我想<<黑暗托馬>>應該講到了夢、孤獨、存在、死亡、愛、空無、變形和文字表達等⋯許許多多的主題吧。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