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自信的躍進》(摘錄)-沙爾·貝班



引言

1.自信其實是對於他人、自己能力和生命的信心。p11


2.⋯⋯「自信」是保有孩童的初心,同時擁有成年人的理智。p12


第一章 培養強大的連結

1.幼童會出於種種原因逐漸發展出自信:包括與他人建立的關係、成為他人注意力的中心、得到慷慨的照顧及不求回報的愛。年幼的孩童能夠感知到這份愛的起因並不是自己的行為成功與否,他們只是單純以自己的樣貌被愛著,而這是自信最堅固的基石—— 在童年曾這樣受寵愛並獲得關注,能夠在人生中給予我們力量。p17


2.自信心與自尊心不同。自尊是對於自己存在價值的評斷,自信則是我們與自己行為之間的關係,使我們能夠撇開猶豫、說做就做的能力,也是我們能夠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承擔風險的能力。要找到這份向外探索的勇氣,我們必須先擁有內在安全感。p17


3.兩種培養自信的交互階段:首先,我們必須給予對方自信,然後對其展現信任;接著,讓對方有安全感後,再稍微抽掉一些安全感。我們需要讓這兩種狀態交互作用,才能培養出得以探索世界的膽量。p27-8


4.下列舉動可以幫助我們得到自信,同時學會相信他人:

踏出自己的舒適圈,與來自不同背景、能夠啟發我們的人建立關係:選擇能幫助我們成長、覺醒、反省的朋友與生命導師。我們該追尋對自己有益、能夠能讓我們建立安全感並感到自由的人際關係。p30


5.沒有人能在孤立的環境中得到信心,自信最初的來源正是愛與友誼。p31


第二章 自我訓練

1.藉由漸進式培養與內化自己的能力,最終我們會得到能夠自由表現的自信。自信並非天生而來,而是需要後天養成。p40


2.小威廉絲這麼多年來,每天花上數個小時用球拍擊球,訓練的可不只是網球技巧而已。她日復一日一再確認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渴望、自己承受的壓力與對抗阻礙的能力。如今,她能夠大膽站出來的這份自信,更是她多年經歷總結的成果。在培養自己發球、正反拍擊球能力的同時,她也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及想要活下去的渴望——無論是在球場上或其他地方。藉由網球,小威廉絲真實地面對自己,並找到內心深處蘊藏著豐富資源。


這邊的好消息是:我們在發展某項技巧的同時,能夠得到超乎此技巧之外的廣泛自信。我們的生命經驗無論好壞,都可以成為發展力量的支點。p42


3.⋯⋯要感受到對自己的信心,首先必須展現自己在某項具體行為上的信心。


我們需要透過具體的經驗,特定的能力與實際的成功來培養自信。因此即使面對微不足道的成功,我們也該慶祝,因為這些成功都是通往自信大道的墊腳石。p43


4.能力應該要推動我們前進,而非將我們限制其中。我們的能力與優勢固然可以使自己感到安心,但不要忘記,培養能力的最終目標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更有自信。能力並不等同於生命中的終極安心保證。若錯誤地抱持這種觀念,將永遠無法獲得自信。


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單純重複已經會做的事情,我們的能力應該要作為創造力的土壤,培養展現自我的機會。而要做到這點,必須經歷漫長的轉變。在熟悉某項技巧之後,我們會更能理解並接受這個觀點:生命中總有不能掌握之處,因此我們該學會放手。立基於我們曾經學習、實驗、整合的種種事物之上,我們將會有自信,能夠放任事情自然發展。p48


5.哲學家伊曼紐·德勒賽(Emmanuel Delessert) 在他的著作《勇於信任》中指出信心與能力的不同:「自信並非在已經成功一千次之後,終於認為自己做得到某事——這種定義多悲傷、多局限啊!相反的,自信心是能夠直面自己內在充滿不確定、未曾被發掘的部分,並願意喚醒它。」p52


6.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獲得能力的過程」,這才是真實經驗的累積,是我們的寶藏。我們會在其中發現自己如何面對逆境、成功、失敗;我們會認識到自己的天份、渴望、野心,並藉此認識自己。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走過這條路。


因此盡你所能地發展自己的能力,但是不要給自己壓力,記得時時確認這項能力可以讓你更接近自己,並且注意不要被自己的能力所限制。如此一來,自信會在人能的基礎上,像恩典、獎賞、驚喜一般,自然而然地浮現。p52-3


第三章 自我傾聽 相信自己的直覺

1.⋯⋯若一個人常常以「我們一直以來都這麼做」來回絕討論,就等於放棄了自我傾聽的機會。這樣的人順服於傳統與宗教,盲目崇拜過去,因此無法得到真正的自信,他無法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正是對權威的服從。p61


2. ⋯⋯我們可以忙碌,但並不會被種種緊急狀況牽著鼻子走。在心中隨時記著「緊急」與「重要」的不同,便能維持傾聽自己的能力。p62


3.讓我們學習如何聽見自己心中的響動、學會不被周圍的噪音所干擾、學會無視那些成天高喊「這件事非常緊急」「這件事沒有商量空間」「這件事一直都是這麼做」的人。這些人永遠不會閉嘴,而自信地讓我們有力量轉過身去,找到自己的聲音。p70


第四章 學會讚嘆美 美能夠給予我們自信

1.在美這件事上頭,我們對自己的判斷充滿自信與自由,甚至不覺得應該要提出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論點,或者列出可供討論的準則。「好美」這句話已包含一切,並不需要理由,因為沒有理由。平日的自我懷疑此時都煙消雲散,對美的欣賞讓我們能夠自我傾聽。p72


2.能夠不設限地去判斷什麼東西「好美」,就是對自信心的累積,而美還能帶給我們更多:它使我們充滿生命力,幫助我們找到勇氣。p78


3.但事情不只如此,這份美感中尚有一種超越自身存在的力量,而我們正是對這種力量有信心。我們不是欣賞外界的美,而是感覺到自己被一種既屬於我們、又超越我們的力量所滲透。p79


第五章 決斷 困惑中的自信


1.「決斷」意味著在竭盡所能以邏輯分析之後,事情仍帶有不確定性,我們無法保證自己的選擇是最合適的,因此會需要「決斷」。在拉丁文中,「決斷」(decidere)一詞的本意是「切斷」—— 這可比選擇要困難得多。我們常因此受苦,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必須「決斷」,我們滿心只想要「選擇」,生命卻迫使我們「決斷」p89-90


2.接受不確定性,是內心蛻變、智慧增長的第一步。它將進而轉變成一種與自己的共識,讓我們體驗到特殊的喜悅;它甚至能讓我們喜歡上「自己做出的決定不見得是對的」這件事,因為這表示我們有足夠的膽識承擔風險,況且生命從不像科學那般精確。我們越是可以接受錯誤,就越能夠自由地探索自己下決定的能力。相信自己等同於享受自由,而能行使自由將帶給我們無上的喜悅。p92


3.「決斷」是在不確定性中展現自己的存在,甚至可以說,是在生命中展現自己的存在。每一次的決斷,都能讓我們學會更相信自己。


因此,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大小事件,都可以視為一種對自信心的訓練,就像慢跑熱身一樣,能為日後重大的決斷做準備。p94


4.試想,若是連小事都無法決斷,遇到大事時該怎麼辦呢?「決斷——信心——決斷」是個正向循環:好的決斷能力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而越是相信自己,就越能做出好的決定。相反地,我們越是猶豫,就越難在決策的過程中得到力量,導致終有一天讓外在環境代替自己決斷。p94


5.「決斷」讓我們走出舒適圈—— 在我們的生活、工作、日常行為、人際關係中,大部分事情不需要「決斷」,我們通常都有足夠的理由、也夠熟練,可以依靠習慣、知識等做出「選擇」。但我們要注意,熟悉的事物不該妨礙我們決斷的能力,它們反而應該回過頭來變成決斷的基礎,鼓勵我們大膽地跳出慣性。p97


第六章 別怕弄髒手 實做培養自信

1.自信由樂趣而生,樂趣則是在我們成功做好某件事時所得到的。如果我們不再「做」任何有形的事情、如果我們的職業不再是具體的「職業」,無法讓我們發展出專業技能,我們將喪失「實做」所帶來的樂趣,最終發現自己既感到疏離又沒有自信。p106


2.藉由我們的工作而改變改變型態的物質,則能夠證明我們活著。如果改變成功,就可以證明自己擁有才能。更進一步來說,如果能夠透過工作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就能更接受「死亡」這個概念——我們的肉身可以死亡,但價值將長存。若做的事情沒有意義、無法透過工作得到直接的認同,我們就難以避免困囿在死亡的焦慮中。p108


3.我們天生就是要構築、操控、製作、體驗,以不同面向與世界接觸,並藉由改變物質的型態來改變自己。憑藉與物質的關係,我們的精神才得以顯露本質。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動手時,會覺得迷惘、覺得不了解自己。p109


4.用你的雙手、你的聰明才智及你的心來做事情—— 保證能讓你找回自信,p110


第七章 起而行 行動讓你獲得自信

1.⋯⋯自信是行動之後才能得到的,而非行動之前。p112


2.透過行動,我們可以探索真實世界中的機會、發現意想不到的資源、認識不同的人,並從他們身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也可能發現事情比最初想像的簡單許多,甚至發現自己運氣不錯。因此,自信並不只是單純地相信自己,同時也是信賴相遇的他人、接觸到的這個世界——此兩者唯有透過行動方能達成。p113


3.藉由嘗試,他們發現自己可以產生新的想法、得到預期之外的靈感,不需要真的解決問題,就可以得到滿足感與成就感。相反地,一直拒絕嘗試的人不可能得到自信,他們拒絕接觸真實世界,因此不可能有機會找到新的出路,只能在惡性循環中反覆拒絕行動、錯失找到自由的機會,讓自己被焦慮淹沒。p118


4.「行動」可以喚醒我們身上的原始戰鬥力。p119


5.我們並不「存在」(being),因為事實上,我們處於不斷改變(becoming)的過程中。對自己沒有信心?沒關係對未來的自己有信心就夠了。p120


6.生命之所以動人,並不是因為它讓我們一層層剝開天生存在於自己身上的能力,而是因為它提供了機會,讓我們不斷自我創造,從低谷中彈起、在不如意時轉向,發現自己的新潛力。這是件好事,因為這麼做的同時,我們可以獲得自由。p120-121


7.⋯⋯要對行動創造出的世界接點、對自己能掌控和不能掌控的種種事情、對「行動」正在改變的真實世界、對「行動」可以創造出的機會有信心。p122


第八章 仰慕 自信與模範

1.⋯⋯在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她心中都有仰慕著特別的人物,也就是那些能夠率性活出自己的人們。這些具有啟發性的模範使她找到肯定自己的力量,因為肯定他人才能,可以讓她進一步肯定自己的才能。p128


2.「仰慕」與「崇拜」不同,仰慕不會使我們沉浸在他人的光環中卻迷失了自己。仰慕是一個自我豐富的過程,因為這些模範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了解別人如何摘到星星,可以讓我們知道如何摘取自己的星星。p130


3.所以,我們若突然失去信心,甚至懷疑自己能否成為想要的模樣,這都是正常的反應。當這樣的疑惑淹沒我們時,就需要找到證據——不是藉由理性分析,而是看到真實典範——進而確定人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p131


4.「仰慕」與「尊重」不同,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但仰慕的對象則是那些能夠活出自我、發揮己身獨特性的人。既然我們仰慕的是他人的獨特性,就不會荒謬的想要依樣畫葫蘆——獨特意味著無法被複製,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夠啟發我們。p132


第九章 誠實面對自己的渴望 自信危機的解藥

1.有沒有比較像自己想成為的模樣?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問題。p141


2.發展自我所帶來的快樂可以驅趕所有想要與他人比較的衝動。p142


3.知道自己是誰、在哪裡、心之所嚮是什麼,我們就不會與其他擁有不同目標的人相互比較,也不會誤認為自己身處於他人的競爭中——他們與我們起點不同,終點也不一樣。


然而,如果並不了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渴望什麼,就有可能將他人的願望全部變成自己的願望。p142-3


第十章 相信奧祕 對生命的信心

1.對生命的信心,是相信在所有生命中都一定會有好事發生、人間處處有溫情;是在艱困的環境中依然熱愛生命;是知道生命即使不完美也值得體驗——簡單地說,就是覺得活著是件好事。即使偶有醜惡浮現,我們依然相信在世界某處存在著美好溫暖的亮光,只要輕輕一瞥便難以忘懷。我們不需要知道這道光芒來自何方—— 對生命的信心不必有憑藉,我們就是簡單純粹地相信生命而已。p148


2.相信生命,就是相信自己身上創造的力量,而阻礙不過是證明力量的前提。p153


3.——信心是「無論如何」都願意相信。p162


4.⋯⋯她願意接受無法理解的事情。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她不要求自己必須理解一切,進而讓自己接受了生命中有大善亦有大惡的事實,所以依然能夠保有信心。p166





...

《愈跑,心愈強大》(書摘)-喬治·席翰


第一章蛻變

*四十五歲才開始的重生

然而總有一天,我們會開始質疑那些安排好的旅程、設定好的目標,還有死亡的時間表;總有一天,自我形象會變得一文不值,曾被視為「自己」的那個人,似乎並不完滿,有所不足;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發現,自己的感覺很重要,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有感也很重要。


西班牙作家奧特嘉曾這樣寫道:「從未真正覺察到自己迷失的人,已迷失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他無法找到自己,更無法遇見真實的自我。」


發現自我的真,需要計劃和努力。重生絕非易事,這需要技巧、訓練,還要下很多苦工。而且,我們將發現,這是一件永遠也不會完成的工作,每天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多數專家建議我們從選擇一個新的職業、新的興趣,從頭開始。我認為,就從根本開始吧!身體,就是根本。身體是靈魂和心智的鏡子,而且比這兩者更容易讓人理解。習慣於傾聽自己的身體,你將會聽見全部的自己—— 一個複雜、獨特的你。


就在那一小時的身體鍛鍊中,我開始發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跑步這項創意十足的活動,就能使我相信本我的重要性,確信我的人生有重要意義。


⋯⋯重生將是一項漫長而艱難的任務。它是從讓身體積極動起來開始,過程中,我們必定會發現,原來,痛苦與疲累這兩者,竟和歡樂及滿足是如此地接近。唯有完完全全地拓展心智與靈魂,重生一事才會停止。


*少即是好

身為一名跑者,在經歷疼痛、疲憊與痛苦的過程,在壓力上加諸壓力,以及在除去生活必需之外的所有東西以外,他正在實現自己,成為自己。在如此蛻變的過程中,我已拋棄了許多東西,但沒有一件是所謂的犧牲。當某樣東西顯然已變成非必需品時,捨棄它便不成問題。而當某樣東西顯然是必要的,接受它及其伴隨而來的一切,自然也無所掛。


人生,是一件窮盡畢生完成的作品。當中的斷、捨、離是一個顛簸曲折的過程。你應該放棄那些不再吸引你的事物,或者是更吸引你、但卻會干擾你的東西⋯⋯


生命——這件人生的藝術品,是簡樸的,他的需求與需要不多,一點撫慰就能心滿意足,只要有位知心朋友、幾件衣物蔽體、幾餐飯菜餬口,以及口袋裡有幾枚錢幣就已足夠;至於他所享受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和天性。


我成功地讓自己遠離瑣事與人群,遠離世俗的野心與慾望,卻被他人認為是冷漠、孤僻、毫無貢獻的。就讓它這樣吧!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觀,應該包括這類人存在的可能性。


*離開牧群

通常我們身體力有餘,但是心的意志薄弱。身體有能力做出驚人的壯舉,但我們意志卻通常只停留在電視上、廣播裡,以車庫的汽車中。


身體不僅願意動,他還渴望行動。身體裡充滿了意志所欠缺的東西,包括力氣與能量、耐力與毅力。


我們所缺乏的,是稱為「熱忱」的精神能量。由於缺乏熱忱,導致精神無力,整天疲累不堪。當我們充滿熱忱,便可油然生出一種與肌耐力相當的決心,與勇氣相稱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與身體動物本能相互應的熱情.


任何事情要成功,必須擁有熱情,你必須有些狂熱。如果你想鼓勵任何人動起來,就必須先讓自己動起來。愛默生說過:「要鼓動別人,必得先感動自己。」


—— 就跟你一樣—— 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無法被複製的個體。因此,我擁有—— 就像你一樣—— 在世間上是獨一無二、無法被複製的角色。


童年時期的生活是屬於我自己的,充滿了遊戲與創作、能量與強度、幽默與才智,這些事物會讓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天生就會跑

那是我第一次領悟到,即使是生理上的懦夫也能忍住疼痛,只要那痛是自己造成的。只要那敵人是自己,我們就能受苦忍耐。


胡登說:「身體,能最快速、最正確無誤地引導我們接近心靈和人格。身體的構造為探索人格提供了最安全、最可行的開端。」


身體會告訴你,你是誰?你是怎麼樣的人?如果你聽得夠清楚明白,你可能就會是個成功的人,也許還會是個英雄,即使其他人未曾注意到這事。


*認識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才能過一個專屬的獨特人生,一個唯一你生來就該過的人生。認識你自己,才能強健完美你的體魄,找到屬於你的遊戲。認識你自己,知道你不只是位病人,同時也可以是位治療者。認識你自己,才能接受這些道理。


對希臘人而言,發現與認識自己的那段時間,就是種休閒,包括從事如健康、自我表達、人格形成、個性與自我調適等的活動;當然,也包括了遊戲和體格的信念。


第二章 遊戲

*變回小孩

很明顯地,這就是畢卡索所謂的「得花很長的時間才能變年輕」。年紀大的好處是,你能有機會再當個小孩,而且是更好的小孩。因為,現在的你是個擁有力量的小孩、是個重返家園的小孩,已見識過人間疾苦。但你也像馬諦斯一樣,是個能超越真實世界的小孩。


*痛苦與歡愉的混合

在遊戲中,你能立刻瞭解你正在做的事情究竟是很重要,還是根本不重要。你能坦然接受自己追尋兼具重要與不重要特性事物的那種弔詭。在遊戲中,你能完全投入一個在下一分鐘便被徹底遺忘的目標。


即使對自由人而言,生命依然是危險而艱難的遊戲。人類這種運動員,在他以專家具有的簡單、篤實、輕盈的優雅姿態度過此生之前,必須先經過長期且艱辛的訓練。而且,這就是個人間遊戲。


*不只是健身

如奧特嘉所說:「我們應該知道,生命需要兩種努力,一種來自於純粹的快樂、原始、創意、活力和即興,另一種則來自於被迫、責任和功利。前者是運動,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或者則是工作或勞動,重要性次之。對此,奧特嘉結論到:「人生⋯⋯只屬於第一種;其餘是相對的機械性與功能性。」


*我遊戲,故我在

遊戲的好處包括獲得健美的體格、心理的平靜和身心靈的完整。而最棒的是高峰經驗,也就是當你感覺到自己與自然合而為一的時刻,這些是真正的平和時刻,是這個世界無法給予的。也許,在你的來世會不斷擁有這樣的經驗,我希望如此。但當我活在當下,遊戲,就成了尋找這些經驗的地方—— 一個我們一直存在,而且能成為自己的地方。


*創意無所不在

五歲時,我有一種直覺和本能的信念,深信我的宇宙、我的家人和整個世界都充滿真、善、美。


當我們以旁觀代替實作時,便失去了這些天賦。當我們將不完美當成不參與的藉口,當我們變成專家,學會忽視別人擅長的領域時,便失去了他們。


創造力是一種不同的觀物方式和不同的觀我方式。當我們有創造力、當我們遊戲,或當我們真正相信自己的時候,我們會將通體完全打開,接受各種經驗。我們會摒棄成見,充分開啟感官,於是,我們開始活著。


因此,創造力是在平凡中發現不尋常,在不起眼處發現驚奇,在瞬間發現永恆。它是在舊事物上有新發現,看待每件事物都彷彿是初相見。


第三章 找回你的日子,你的人生

*成為你該成為的那個人

我的經驗告訴我,你必須先尋找自己是誰,而且這件事致死方休。這個過程會透過你運用身體的強度,透過你在遊戲中的投入程度,以及透過你在成為選手時所需的訓練而逐漸明朗。


*沒有明天

專家們都同意,如果比賽能照著自己的節奏進行,那你就贏定了;反之,你就輸了。每個籃球迷都知道這一點。一位教練曾經這麼告訴我:「我們發動緊迫盯人,不盡然是為了逆轉勝,而是想擾亂對手的陣腳,讓他們開始躁動,忘記思考。」


但有多少人知道,相同的事情每天在生活中不斷上演?有多少人看得出來,我們總是讓別人插手干擾我們生活的節奏;或者在每天早晨一起床,就得面對類似波士頓塞爾提克隊在打球時一樣的全場緊迫盯人?


傾聽身體想要告訴我們的,了解我們自己,獲得足夠的訊息,成為藝術家。若非如此,別人便會控制我們的節奏、比賽和分數。


*破斧沉舟

我規劃24小時的原則很簡單,就是不吃午餐、不看小說、少看電視。極少看電影、少翻雜誌、快速瀏覽報紙。就這樣,我縮短了當消費者或旁觀者的時數,增加了過自己人生的時間。


第四章 現代醫學的誤導

*久病成良醫

人類的弱點其實是來自人類本身,細菌和微生物都不是問題。這些病痛,不是病毒造成的。我要處理的,是身體失去完整性、平衡感,以及與環境保持平衡的能力,還有身體面對問題的能力。


*跑步的黃金定律

要訓練,不要操練。


施加壓力的時候,器官會啟動反應,身體需要一段時間重新建立平衡;接著再施加一次壓力,我們每個人能忍受不同的壓力,也需要不同的時間重新適應,你就是實驗品。建立自己的時間表,不需跟著別人起舞.傾聽你的身體。


*關於健康,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善用優勢,否則就會失去優勢。還有另一條警語:正確使用這些優勢。


第五章 訓練

*意志的力量

我發現,而且你也應該知道,進步的曲線不是直線,而是週期循環的。我也發現,訓練不像金錢,你不能把它存在銀行裡;你必須不斷地出門,一次一次的為期待的進步付出努力。


*距離從來就不是跑步的重點

⋯⋯成功健身的方程式是關乎頻率、時間和強度。


*舒服的速度

我的步調不是用來測量能跑多遠,或者是能跑多快.我與身體商量出一個強度,而不是與碼錶或里程標示牌商量。我將身體調整到跑起來覺得舒適的步調,既不考慮、也不在乎每哩實際的速度。


*當自己的教練

擔任自己的教練時,很難了解跑步是一輩子的活動,一時的順服其實微不足道.


當教練放犯下的錯誤,並不少於在生活中犯的錯誤。那些錯誤包括了不合理的目標、錯誤努力的方向、目光短淺、放錯重點等。


*禦寒衣著

關於跑步,如同日常生活一樣,若能遵循幾項簡單的法則,就贏了一半。


*全新的自己

威廉·詹姆斯:「我經常想,要了解自身個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去尋找一種在心靈或精神的態度,當他身處其中時會感覺到最深刻、最強烈的活躍與生命。在這個時刻,他內心將會發出一個聲音,說著:「這就是真實的我」。


第六章 比賽

*臨終前的訪談

「我學到成為一名跑者的真正意義。也就是,在比賽中只有一個人,而那個人就是你。」


第七章 馬拉松

*最後六哩路的門檻

詹姆斯:「越高貴的事蹟,品嚐起來越香甜。我們追尋的,是奮鬥的人生。」


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我們願意付出多少努力?他也說到,我們能付出的努力,永遠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多更多。


*英雄齊聚

奧特嘉:「英雄,是一個不斷與現況爭鬥的人。」


*苦行僧

詹姆斯:「人必須被鍛鍊,如果不是以這種方式,那就是用其他方式。」


*永不屈服

絕不屈服說明了一切,堅忍與求勝不會因年紀而停止。我們甚至會因年歲增長而變得更技巧成熟,所以我們不欽羨年輕人,我們不苛求活得久一點,我們不接受恩惠,我們是追隨美德與知識的人。「雖然許多已被剝奪,」丁尼生寫道:「但許多仍存在。」我們仍然活著,而且繼續撐下去。我們比其他人更知道:「暫停下來,就此結束,黯淡無光而鏽蝕,磨刀而不用,會是多麼的的慘澹。」我不打算暫停、休息,或鏽蝕。


*第三次青春期

我感覺像是回到了20歲,又或者是45歲的時候,明明能做更多事,卻害怕嘗試;明明能做更多事,卻對必須付出的辛苦與訓練退縮。


*只是想要跑

跑步的時候,我變成一頭夠格的動物。


第八章 挑戰與追求卓越

*成為自己的英雄

⋯⋯我們得以視英雄只是一位單純以努力要變成他想成為的人。

我們知道,人生的主要戰場是在看不見、以及不被注意到的地方角力。人類確實會夢想著不可能的幻夢、打不能贏的仗、承擔無法負荷的憂傷。我們總是處在追尋之中,不論多麼希望渺茫,不論多麼遙不可及,因為我們知道,只有不斷地追尋,最後才能心滿意足地安息。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英雄,當我們在行動時皆以自己為根據地,而且是唯一的根據地,以便更接近英雄。奧特嘉寫道:「英雄,就是『做自己』的堅決意志。」英雄的意志不屬於家庭、世俗或社會,而是屬於自己。他的人生是抵抗習俗與慣常,抵抗例行公事。英雄會及時把握自己和自己的位置,創造屬於自己的劇碼。


*麥田捕手

我的目標不是簡單的小確信。我的需求、驅力與渴望,是為了達成圓滿完成的自我,若完成了我的任務,若成就了我被命定的人生,幸福便會不請自來。動機的問題不在於完成願望需要多少投入、努力與犧牲,而在於知道我們能做什麼,而且也必須想從那裡開始。


*關於「努力」這件事,人人生而平等

詹姆斯:「努力是度量一個人的標準。」


*無法延期的奧林匹克運動

若想要掌握情況,我們必須先掌握自己。能夠自我控制對運動員來說是很自然的事。訓練,或者希臘人所稱的askesis, 會帶來嚴謹與中庸的美德。運動員的生活習性與身體的律則要一致,「打破訓練習慣」會讓人在生理上受罪。


第九章 心靈

*酒癮V.S 跑步癮

負面的禁令是無法奏效的,生活之所以改變靠的是做了什麼,而不是不做什麼。


*最高級的放鬆技巧

一位籃球教練曾告訴我關於球賽中的暫停。他說:「你能做的其實不多,只能提醒他們最擅長的部分。」


第十一章 癌症

*癌症是種幸福

我承認,全然的放縱是有些吸引力的。但真正的放縱是相反的。運動員的人生是一種美好的人生,要成為最好的你,讓你感覺到最好的你。而且,從重生的身體,會導引出重生的態度,能滿足心裡最熱切的支持者。


我們必須無限延伸、而不是縮減生命。

一旦我們拒絕了任何事或任何人,我們便停止成長。


*活得有格調,走時也優雅

 「你只會活一次,」幽默家福瑞得·阿倫說:「但如果你做得對,活一次就夠了。」


人生是一段漫長、艱苦的掙扎。但它也是一個正合遊戲,人人都可以贏。其他人的人生,包括親戚、朋友、公眾人物等,都可以是我們的靈感或警示,但並不會加強或減損我們的表現。


做對的事情,意味做對自己好的事情。


桑頓·懐爾德:「我試著在日常生活最細瑣的事件中,尋找超越價格的價值。」


第十二章 最後的領悟

*生來的絕對命定

奧特嘉說,人生是一場義無反顧的奮鬥,為的是成為你被創造設計的樣子。明白你的設計是最難掌握的部分。這些掙扎與奮鬥,不論多麼地負隅頑抗,當你確認目標時,一切就變得容易。


*老年遊戲

我接受這場遊戲和人格形成期發展出的目標。我很滿足於現在的自己,不再期待變成我不是的那種人。


*長了智慧的小孩

明明可以獨處,發現偉大的想法,為什麼有人花1小時打趣聊天,不務正事呢?





...

贏得幸福(Quotation)



1.自大狂與自戀狂的不同之處在於自大狂渴望的是權力而非魅力,他們試圖令人畏懼而非被人喜愛。許多瘋子以及大部分的歷史偉人都屬於這一類的人。p21


2.放棄所有其他的天性作為代價來養成某一個特定的人性面向,並無法帶來任何極致的滿足,而把整個世界當作用來壯大自我的素材也一樣無法。一般而言,不管是荒唐的自大狂或看似清醒的自大狂,都是某些過度恥辱的產物。p22


3.一切皆虛幻的感受,其來源是自然需求太過容易被滿足。人類這種動物就跟其他動物一樣,適應的是那種在生活中帶點掙扎的環境;而當人類能夠藉著大量財富不費吹灰之力就滿足所有的衝動,不再出現在生命中的努力就抹去了幸福最基本要素。p31


4.對於所有徘徊於「世界之中,無我用武之地」感覺裡的有天賦年輕人,我要說「別再試著寫東西了,反之,試著別去寫。出來走進世界,當個海盜,當個婆羅洲的王,當個蘇維埃俄羅斯的勞工;給自己一個為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就已經耗費了幾乎所有精力的經驗。」p49


5.把競爭當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這太殘忍、太執拗、也太把人生當成一件有關肌肉是否緊繃和意志是否堅決的事情,以至於很難為下一兩代以後的生命鋪就可能的基礎。在經過一兩個世代之後,這必定會產生不安疲乏以及各式各樣逃避的現象,追求樂趣變得像工作一樣緊張而困難(因為放鬆成為一件不可能的事),最終因為不孕而導致家族血統徹底消失。不只是工作被競爭哲學汙染了,休閒也一樣被汙染了。人們開始對那些靜態而且能修復焦慮的休閒活動感到無聊。這也必定會繼續加速邁向以毒品和崩潰為主的自然終點。其治療對策在於:承認健全而靜態的樂趣是理想的平衡生活中的一部分。p63-64


6.忍受或多或少一成不變的生活是一個人在孩提時候應該獲得的能力。在這一方面,現代父母該被大力譴責一番。他們為孩子提供了太多被動消遣,像是看展覽演出或是美食,而且他們不明白平淡的過日子對一個孩子有多重要,當然,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以外。兒時的樂趣主要應該是那種孩子從自己的生活環境中藉著某些努力以及創意而設法取得的樂趣。


⋯⋯太多的旅行,太多五花八門的影響對年輕人來說並不好,並且會使他們長大以後無法忍受單調乏味帶來的豐饒養分。我的意思並不是單調乏味的生活本身具有任何好處;我想說的只是,除非有某種程度的單調,否則某些有益的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一個積極有決心的男孩或年輕人知道無聊是成功的必經之路,那麼他會願意忍受大量的無聊。不過如果一個男孩的生活中滿是令人分心和耗費精神之物,那麼要他在心中積極下定決心就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樣一來他的思維總是會被下一個消遣娛樂牽著走,無法專注於將來的成就之上。因為這種種原因,一個無法忍受無聊的世代會是小人物的世代,會是與自然的緩慢步調過度分離的世代,會是像花瓶裡被剪下的花一樣,每一次生命脈動都逐漸凋零的時代。


⋯⋯我們都是地球上的人;我們的生命都是地球生命的一部分,而我們就跟動植物一樣從地球的身上汲取養分。地球的生命節奏是緩慢的;秋冬對地球來說就跟春夏一樣不可或缺;而休養生息也跟循環運轉一樣不可或缺。p74-75


7.在人類自然天性的所有特徵之中,羨慕是最招禍的一種。心懷羨慕的人不只希冀能夠讓別人不幸,而且每當他能夠不被責難時,他就會真的做出讓他人不幸的事,不過他本身也因為羨慕而讓自己感到不快樂。他沒有從自己擁有的事物中得到快樂,相反地,他從別人擁有的事物中得到苦痛。如果可以的話,他會剝奪其他人的優勢,那些他自己同樣嚮往而且也會確保自己能夠擁有的優勢。如果允許人們放縱這種激情的話,那麼所有的卓越才能甚至是最有用的優秀技能都將不復存在。p99


8.總是用比較的方式來思考是個致命的習慣。當任何令人開心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盡情去享受,而不是因為一些在別人身上可能發生的事情,而停下來認為這其實沒那麼值得開心。


明智的人不會因為別人有什麼而停止自己的喜悅。事實上,羨慕是一種惡,一部分是道德上的惡,一部分是智識上的惡,這樣的惡在於從來看不見事物的本身,而是看見事物之間的關係。這麼說吧,我賺夠了我所需要的錢,我應該感到滿足,可是我聽到其他我認為絕不可能比我優秀的人賺了我兩倍的薪水。如果是一個容易羨慕別人的人,那麼我該從自己身上獲得的滿足感會馬上黯淡下來,而且我會開始被一種不公平的感覺吞噬。對這一切來說適當的對策是心智訓練,也就是養成不去進行無益思考的習慣。


那個薪水是我兩倍的人肯定也被「有其他人的薪水是他的兩倍」的想法折磨著,同理可以類推下去。如果你渴望光榮,可能羨慕拿破崙。但拿破崙羨慕凱撒,凱撒羨慕亞歷山大大帝,而我想,亞歷山大大帝羨慕從來不曾存在的海利克斯。因此,你無法單單藉由成功來掙脫羨慕,因為歷史或傳說中總是會有某些比你更成功的人。你可以藉由以下方式擺脫羨慕:享受你所得到的歡樂、去做必須做的事、避免與那些「在你想像中比你幸運的人」進行比較,也許你的想像很有可能是錯誤的。p102-104


9.要認清你的才華並不如你希望的那樣卓越,可能在一時之間令人十分痛苦,不過這痛苦是有盡頭的,越過這個盡頭之後,快樂人生就再次可能。p139-40


10.在你跟所有人交際的時候,特別是跟那些最接近且最親近的人在一起的時候,一件重要但總是不容易記住的事情是,他們是從自己的角度以及世界帶給他們的感受在看待世界,他們不是從你的角度以及世界帶給你的感受在看待世界,沒有人應該被期待要為了另一個人而扭曲自己人生的主軸。p140


11.⋯⋯(他人的行動都是為了阻礙你,因為你的才華和偉大的重要性)不過這一類的自我欺騙無法帶來任何穩固的幸福。在內心深處你會知道事實並不然,而且為了要盡可能對你自己隱瞞這個事實,你會需要創造更多更多荒誕的假設。最終,試圖相信這些假設的壓力會變得非常巨大。此外,因為這些事實牽涉到一個「你是廣泛受敵視的對象」這個信念,所以這些事實只能藉由強加給你一種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而非常痛苦的感覺來捍衛你的自尊。沒有任何基於自我欺騙的滿足感會是穩固的,而且不管真相如何令人不堪,最好一勞永逸的面對它、習慣它,而且繼續依照它來建立你的人生。p141-42


12.如果你表現出害怕的樣子,就是給了對方很好狩獵的指望,但如果你表現得漠不在乎,他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力量,並因此往往就不去理會你。p149-50


13.人們希望被喜歡,而不是希望被耐心順從的忍受。p175


14.絕大多數人,不管是男人或女人,如果覺得自己不被愛的話,就會陷入怯弱的絕望之中,只能藉著偶爾從羨慕和怨恨中透出的微光鬆一口氣。通常這種人的生活會極端自我中心,而且缺乏關愛會帶給他們不安全感,他們會本能地讓一些習慣完全且徹底地支配自己的生活,藉以逃離那種不安全感。p201


15.在這個世界上,要快樂,尤其當年輕已成往事的時候,就必然要感到自己並不只是一個日子即將倒頭的孤寂之人,更是那從生命伊始就一直流向遙遠未知的未來的生命長河中的一部分。p224


16.在所有的人類關係中,確保一方的幸福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但是確保雙方的幸福卻困難得多。p227


17.大多數的人在可以依據自己的選擇去填滿自己的時間的情況下,在思考那些能帶來充分樂趣的事情中有哪些是值得去做的時候,會迷失方向。而且不管他們決定去做什麼,他們都會被「其他別的事情也許能帶來更多樂趣」的感覺給困擾著。聰明地填滿空閒時間的能力,是文明化的最後一個產物,而目前極少有人達到了這個層次。p236


18.⋯⋯建設的工作在完成的時候會令人高興的回味,而且這些工作也從來不會徹底完成到沒有任何進一步工作能做的地步。最令人滿意的目的,是會無限期引導著一次又一次成功而永遠不會終止的那些目的;而且在這方面,人們會發現比起破壞,建設是幸福更主要的來源。p242


19.⋯⋯在鬥爭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某些勝利機會的呈現,其實利用了蓄意增加的憎恨、暴力以及對這世界的猜疑方式。舉例來說,你可能會發現通往勝利最好的道路,是羞辱某些外來民族。如果你內心的視野只局限在眼前,或者你接受了「效率是唯一重要的事」的教條,那麼你就會採取這種可疑的手段。透過這些手段,你會成功達到當前的目的,但是更久遠以後的後果或許會是災難性的。


另一方面,如果你把人類過去的時代————包含人類從未開化的狀態緩慢而不完全地存活下來的過程,以及人類存在時期與天文時代相比之下的短暫————當成心理慣用擺設的一部分,聽著,如果這樣的想法塑造你的慣常感覺,你會明白,你所進行的片刻爭鬥,不可能如此重要,以至於冒著又後退一步的風險,朝向我們已經緩慢脫離的黑暗而去。不僅如此,如果你在你的立即目標上遭受了挫敗,你會被同樣轉瞬即逝的感覺支撐著,使你不願意接受降低你品格的武器。你會有一些超越你眼前活動的、遠大而慢慢開展出來的目標,在這些目標裡,你不是一個孤獨的個體,而是帶領著人類走向文明生活的偉大軍隊的其中一員。如果你獲得了這個展望,某種深層的幸福永遠不會離你而去,不論你個人的命運如何。生命會成為一場與所有時期的偉人共享的交流,個人的死亡也不過是無關緊要的插曲。p253-54


20.花一點點時間學會鑒別事實,並不是浪費時間,而且,比起那些需要不斷自我膨脹,來刺激他們活力的人所做的工作,學會認清真相之後所做的工作更不可能是有害的。願意去面對關於自我的真相,涉及了某種放棄,這種放棄,雖然一開始可能讓人痛苦,卻提供了對抗那些自我欺騙者可能會面對的失望和幻想破滅之終極保護—— 事實上,也是唯一可能的保護。長期來看,沒有什麼會比每天努力去相信那些一天接著一天變得越來越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來得更令人疲累不堪,也更令人惱火。」p270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