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安琪拉•達克沃斯


Angela Duckworth 的作品<< Grit >>(中譯:<<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主要在說明Grit 為何,擁有它的人會展現出怎樣的行為,Grit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就,並且該如何從內在以及外在環境培養我們的Grit. 作者定義Grit為熱情和毅力,設定目標後付出努力,刻意練習,遇到失敗不屈不撓。Angela 從她所訪談過的各領域中的佼佼者,以及從她的研究結果發現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關鍵在他們是否擁有恆毅力,而並不一定是他們的智商或天賦。她認為大部分的人之所以沒能實現自己的潛能,是因為我們太早放棄,也太常放棄,我們不知道要成功必須持續地要求自己超越限制,事實是-我們還不夠努力。

其實我覺得「恆毅力」對於台灣讀者來說應該不是什麼新的概念,畢竟小時候我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都知道即便有好的資質,若是不努力,或認為單憑資質就一定會贏得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競賽,是過於簡化以及天真的想法。作者引用尼采的話提醒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為「天才」冠上神聖和神奇的光環,是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夠努力,不願意承認是因為自己偷懶所以才一事無成,寧願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我們沒有擁有愛因斯坦的高智商,或是不像莫扎特一樣是神童,這樣我們就可以安心地繼續滑手機、看電視,畢竟「智商」是天生的,不是我們能改變的事。

...

啟動心靈的對話 Ch5、6 & 7-岡田尊司

第五章 自我否定克服法 二分法的認知與否定的認知以及自我否定息息相關。為了改變這樣的想法,讓對方察覺被否定的事也有好的一面,便是關鍵所在。
...

啟動心靈的對話 Ch3 & 4-岡田尊司


第三章觸動人心法
大部分的人因為抱有某種矛盾心態,因而使得決斷力和行動力變得遲鈍。
以矛盾心態為焦點,透過解開矛盾來提升談話對象的熱情和動機的談話技巧,就是動機式晤談。

處理矛盾時,就算在某一方強加外來引發行為,也會產生反作用力,或是引起完全相反的結果。這種逆向反應,正是矛盾心態的一大特徵。強迫對方聽從某一方的心情,只會引起逆向反應且強化其行為。面對陷入矛盾心態的人,就算給他「去~吧」或是「不可以~」的建議也無濟於事。動機式晤談的其中一個原理,就是由於在矛盾狀態中朝一方推動時,必定會與另一方產生消除的反作用力,因此不能偏淡其中任何一方。

保持中立同時能設身處地,這樣的態度是引起變化非常重要的媒介。使用情緒性的字眼責備對方、否定對方的人格、侮辱對方或者是企圖以道理或權威、力量說服對方,或是強行將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加在對方身上,以及對不好的情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不管哪一種不但不能幫忙解開矛盾,反而會加強抗拒。

...

啟動心靈的對話Ch1& 2-岡田尊司


第一章 打開心房法
羅哲斯的「當事人中心治療法」:知道什麼問題才重要、深藏了何種經驗的,是當事者本人。因此,最有效的對話方式是,盡可能不要去干擾對方的談話,幫助說話者釐清他的思路。

對話的兩種基本作用
1. 提高安全感:藉由共同的話題和關注,確認彼此的交情和連結,並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
2. 推敲與提升思考:利用不同視角強化思考、消除對立,具統合與辯證的作用。

守護安全感
要建立順利地交談,首要條件是要注意不威脅道對方的安全感,要能提高對方的安心感與自尊心。從中表現出重視對方的態度。一切的原點就在聆聽的態度。創造一個能夠讓對方好好說話的狀態,對加強親密感和信任感十分有效。

...

小說的藝術-米蘭•昆德拉


關於小說藝術的對話
所有時代的所有小說都會關注「我」這個謎。只要您創造了一個想像的生命,一個人物,你就會自然而然面臨一個問題:「我」是什麼??該用什麼來捕捉這個「我」?小說之所以為小說,正是建立在這一類的基本問題之上。

*捕捉「我」的方法
一、藉由行動
藉由行動,人走出了那個所有人都和所有人相似的日常生活,走出了日常生活重複的宇宙,藉由行動,人把自己從其他人當中區隔出來,成為個體。但丁如是說:「在一切行動裡,行動者的第一個意圖都是要展露自己的形象。」剛開始的時候,行動被理解為行動者的自畫像。

(但)人想要藉由行動展露自己的形象,可這形象卻不像他。心動的悖反性格,是小說的重大發現之一。但是,如果在行動之中,「我」是無法捕捉的,那麼我們該到何處、該要如何捕捉這個「我」?到了這個時候,小說在尋索「我」的路途上,只得離開看得見的行動世界,將注意力投入看不見的內在生活。

...

歡迎光臨人類學-盧克•拉斯特


第3章 民族誌
民族誌是人類學為了調查、探究文化錯綜複雜的細節,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方法;同時也是這個學門書寫文化的工具。

當代民族誌的發展與布羅尼斯拉夫•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是密不可分的。他倡導長期跟特定人群一起生活的研究方式。他建立一套系統性方式,讓研究者得以在人類學框架之下,提出理論、進行實際操作和書寫民族誌。

他寫到,民族誌的目標在於「掌握當地人的觀點,以及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係,並了解當地人如何看待自身所處的那個世界。」他相信要理解另一個社會,你必需跟當地人住在一起,把自己對他們的評斷擱置在一旁,試著從他們的觀點理解其文化。

...

動物農莊-歐威爾


重讀歐威爾的<<動物農莊>>依舊對他說故事的能力感到佩服,那看似寫給兒童閱讀的寓言卻非常發人省思,擁有很深的道德教訓,動物們遭受的奴役對待使人聯想到在極權統治之下,人民所受的壓迫,尤其是勞工階級和農民們被剝削的處境。歐威爾透過小說來強調自由和平等的重要,以及諷刺上位的統治階級那貪婪腐敗的罪行。

故事從老少校發表的演說開始,他夢到動物們擺脫人類的控制,他期待一個自由和平等的社會到來,他的演講令人聯想到馬克斯的共產黨主義宣言,有一天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將會聯合起來,革命推翻資本階級,掙脫身上的枷鎖。老少校所說的話後來變成了「動物主義」,其中的要旨被濃縮成七誡漆在農莊的牆上,告誡動物們不可學習人類喝酒、睡床、穿衣、不可同類相殺,動物們都是平等的。

...

文化研究-Ziauddin Sardar


一、文化的定義
1. 文化就是社會行為
2. 一種複雜的整體,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律法、習俗,以及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所獲得的一切能力及習慣-Sir E. Tylor
3. 我們對著自己訴說關於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的集合體,就是文化-Clifford Geertz)

二、文化研究橫跨了諸多知識和學術的領域,從長久樹立的學科到新政治運動、知識實踐和各種探究模式
文化研究的特徵
1.暴露權力關係以及檢視它們如何影響並形塑文化實踐
2.分析文化所展現的社會政治脈絡
3. 政治批評和行動的場域
4. 暴露和調和知識的區隔
5. 瞭解並改變統治結構

...

裸人-馬克•莒甘和克里斯多夫•拉貝


馬克•莒甘和克里斯多夫•拉貝合著的<<裸人>>旨在探討數位革命對人類的自由、私生活與隱私權所造成的威脅,以及對民主制度所產生的衝擊。一開始因為「便利、免費」世人自願對大數據公司奉獻個人資料,後來當社會把安全和健康當成藉口,要求人民透明化,那麼「裸人」將更不可能抵抗。書中提到美國四大公司GAFA(google, apple, Facebook, amazon)掌握了巨大的數據量,它們將成為寡頭勢力。在收集數據的科技公司眼裡,人類已簡化為一條條傳輸碼,被系統化歸檔後提供企業和政府利用,我們只是資料產出的消費者,過著沒有隱私權的生活,對科技依賴成癮,人類大腦退化,失去對系統的批判精神,最後被可自我學習進化的人工智慧取而代之,人們失去了優勢地位。

書中提到許多大數據的運用,是我沒有想過的,我的意思是我知道現在的狀況已經很糟,但我沒想過未來還有可能更糟,我也不知道原來那些掌握大數據的公司,它們的觸角已經深入到那麼多領域:國家安全、民主選舉、金融保險業、生物基因、健康服務、大眾運輸、奈米技術、人工智慧⋯等,這些數據是一條黑金脈,用途極廣,但我們卻無法獲利,因為我們的數位資料不屬於我們自己,科技業者免費便可占有。從我們連上網的那一刻,我們的消費行為、我們各種的喜好習慣、去過的地方,甚至是那些我們偷偷搜尋的小癖好都會被全方面紀錄下來,就算離線,公共區域裡的監視錄影設備還是盯著你,別忘了還有我們隨身攜帶的智慧型手機,隨時隨地都人將人定位。

...

富流感-約翰•葛拉夫、大衛•汪、湯瑪士•奈勒


富流感
我們的人生不該如此勞苦不堪
從生到死
心靈與身體同樣飢餓
給我們麵包,也給我們玫瑰⋯⋯
一點點的藝術、愛與美好
他們受苦的靈魂也都懂
沒錯,我們為了麵包而奮戰
但我們也為了玫瑰而奮戰
-James Oppenheim

<<富流感>>(Affluenza)是由紀錄片而延伸出的一本書,作者們將過度消費引發的後果比喻成病毒所帶來的病徵,定義如下:「富流感,名詞。一種社會傳染病,病因是人們慾望過多、不斷追求物質,導致出現負荷過度、負債累累、焦慮不安與虛耗浪費等狀態,因此讓人痛苦萬分,而且具有傳染力。」全書分為三部分,先從因過度消費而產生的病徵,或者說會有什麼現象出現談起,再談造成富流感的病因,最後提出一些療法幫助「病人」對抗、消除疾病。

...

紐約客故事集II 私房話-安•比蒂


安•比蒂的<<紐約客故事集II 私房話>>,講的是七十年代的年輕人步入中年後的生活現況,描述他們的婚姻、親子和家庭關係。安•比蒂作為極簡主義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有以下一些特點:簡潔、用字精省、少敘述、沒有詳細的人物及情節刻劃、用對話的方式來呈現故事以及開放性結局。安•比蒂的寫作方式讓人聯想到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沒寫出來的,比寫出來的多,作者沒說的,刻意留下的空白,要由讀者自行去填補。

這本短篇小說集收錄的文章,幾乎都是讀者一開始就被拋到了故事場景中,好像看連續劇,前面幾集都沒看到,就從中間插入般,譬如人物們離婚,作者也不會用大篇幅的文字去解釋為什麼,兄弟朋友不合的理由不清楚,情人為何分手也沒交待,反正就從人物的現況開始發展,就好比你在餐廳裡不小心聽到隔壁桌的對話,雖然沒有對人物背景的了解,但你大概可以由他們談話的內容,他們的情緒,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安•比蒂的這本小說大概就像這樣,人物的情緒在文字中被透露出來,因為作者刻意的簡省,讀者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種壓抑,甚至一種找尋不到意義的空虛,或許也是因為小說中的人物無法找到生活中,可以讓他們安身立命的定錨點。

...

原子習慣-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 所寫的 <<Atomic Habits>> 是本易讀、有組織有條理的作品。James一開始說明習慣的重要性,每個小習慣累積起來,會產生巨大的改變,建立習慣要著重的是過程,建立出一套系統,習慣的養成不只是行為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改變自我的認同(identity)。作者將習慣(行為)形成的過程分為四個部分,1)提示或信號的出現(cue) -2)產生慾望(craving)- 3)回應(respond) -4)回饋(reward),為了要養成好的習慣,就必需讓提示在環境中夠顯著(obvious),讓過程能吸引人,引發動機(attractive),做這件事要簡單,不太辛苦(easy),最後做這件事要使人感到滿足(satisfying),根據這上述這四個條件,James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式幫助讀者建立好習慣,遠離壞習慣,他相信成功是建築在生活中每一天的小改變,藉著比昨天進步一點點,有一天我們都能迎來重大的轉變。

每個人每天所做的事,說明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謂的身份/存在的主體(identity),其實就是重複存在(性質)即「repeated beingness」,簡單說,你就是你每天重複在做的那些事,重複的行為變成了習慣,你就是你所有習慣的總合。大部分的人之所以老是無法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就是只想著從結果(outcome)的導向來改變,卻忽略了真正該改變的是自己的身份認同,自己的認知想法。譬如說一個老是瘦身不成的人,他應該要擁抱一個新的認知,不僅僅著重要用什麼減肥法,而是去想如果我是一個健康的人(identity),我會怎麼做?一個健康的人會定期運動,會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一個健康的人會把自己的身材維持在合適的狀態,不會讓自己身體脂肪過高而導致各種疾病。如果今天你想培養的一個新習慣和你對自我的認知/同,有所抵觸,那麼就很難做到。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