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哪啊哪啊 神去村-三浦紫苑(Quotation)


1. 神去的村民之所以重視「哪啊哪啊」,應該是基於大部份人都從事以一百年為單位循環發展的林業工作,加上晚上沒有任何娛樂,天暗之後,只能早早上床睡覺這兩個理由。即使再怎麼匆忙,樹木也不會加速生長,所以,大家都吃飽睡飽,明天繼續過哪啊哪啊的日子。幾乎每個人都抱著這樣的態度。(p18)

2. 從事林業工作後,即使看到樹木無法承受積雪的重量而斷掉,也只能接受這樣的事實。每一棵樹木皆無法按計劃生長。遭受雪折的樹是生命,然而為了防止樹枝折斷,盡心盡力地為樹木起雪的人也是生命。雖然樹木不會動,也不會叫,但它確實地生長著,我來到神去一年,總算能體會到這份工作就是用漫長的歲月和這些樹木打交道。(p42)

3. 這裡沒有我可以勝任的工作。想到這裡,我就懊惱不已 。為什麼逼我來到這種地方讓我出盡洋相?我不想幹了。我獨自生著悶氣,但其實是為了自己的無能感到丟臉,懊惱和生氣只是為了不願面對自己的沒出息而萌生的感情。(p43)

4. 再留在這裡努力看看的念頭。(p53)

...

老虎的眼睛-茱蒂•布倫(Quotation)


1. 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吧,我心想。如果沒有夢想,你還有什麼呢?(p20)

2. ⋯⋯我很需要談一談我們的爸爸,需要一個跟我一樣了解他、深深愛他的人談一談。(p127)

3. 那麼你自己的期望是什麼?這是個很大的問題,而我還沒有找到答案。(p158)

4. 這種雙方之間的仇恨讓我很生氣,完全無法理解。我不禁心想,這其中有多少成分是由恐懼造成的?

5. 有些人在這裡住了太久,完全忘記真實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p176)

6.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正視自己的恐懼,必須面對面地正視它。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恐懼,就會決定往後的日子怎麼度過;究竟是會親身體驗冒險,還是受恐懼所限囿。(p186)

7. 是不是該面對事實了?是不是該對自己誠實一點?(p211)

8. 再見了,爹地。我愛你,我會永遠愛你。這不表示我再也不會想起你,也不表示我再也不會想起那天晚上,因為那天晚上的事真的發生過,我怎麼敒都無法改變事實。但從今以後,我要回想著過去的美好時光。從今以後,我要想著你那滿滿的生命力、滿滿的愛。(p217)

9. ⋯⋯我拿你當作藉口,跑到這裡來,然後也拿你們當作藉口留下來。我一直告訴自己,這樣對你和傑森比較好,但其實是對我自己比較好。因為我實在太害怕了,我一直逃⋯⋯逃避現實⋯⋯逃避應該要負的責任。(p223)

10. 我不能讓安全和小心變成生活的唯一重心。(p228)

11. 太依賴其他人真的很不健康喔。(p233)

12. 生活是一場很棒的冒險。(p235)
...

哪啊哪啊 神去村-三浦紫苑


三浦紫苑所寫的<<哪啊哪啊神去村>>是一本有趣又溫暖的作品。小說描述高中畢業的平野勇氣,被老媽和班導偷偷地安排到神去村去做林業的工作。神去村位於深山內,甚至連手機也接收不到訊息,若是沒有自備交通工具,就沒法到離村子最近的車站去。平野就這樣被迫留在神去村,過著和樹木打交道的日子,漸漸地,他適應了林業的勞務並且接受了在神去村的生活。

畢業之後,平野並不知道未來要做些什麼,他沒有任何想法,只能過一天算一天。即便去到了神去村,他也因為林業的工作太辛苦和對樹木沒有半點概念,而想逃跑。他為自己的無能感到生氣和懊惱,但在一次成功地修整杉樹之後,他開始有了「再留在這裡努力看看」的念頭。

神去村的村民們過著步調緩慢悠閒的日子,大部分的人都很溫和,講話時都會加「哪啊哪啊」,帶著慢慢來,別急的意思。會講這種「神去話」是因為村民們面對的是樹木這種百年大業,就算急,樹木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成長,只能以耐心來面對。村民們和樹木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他們以伐木為生,但也種樹,並且養護森林,永續循環。雖然林業被認為是夕陽產業,但神去村的村民懂得運用計畫和植林策略,並不會因為短視近利而毀掉森林或破壞環境,當他們工作時不是只想著自己,而是世世代代的子孫,所以神去村的林業才能持續經營下去。

...

銀翼殺手-菲利普•狄克

菲利普•狄克的科幻小說<<銀翼殺手>>的時空背景設定在2021年,世界大戰之後的地球。此時大部分的人類為了躲避輻射塵的污染,紛紛移居至某個殖民星球。每位移民都會獲得一部仿生人(人型機器),幫助他們開拓新的生活和家園。仿生人被製造得愈來愈像人類,甚至擁有比一些人類更高的智慧,他(它)們再也不願意被當成僕人使喚,因此逃回地球,躲藏在人群之中。而主角瑞克•狄卡德則是專門將這些仿生人「除役」的賞金殺手,他殺這些仿生人好多賺一些錢去買一隻真正的羊。

對殘存在地球的人類來說,養一隻活生生的動物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因為動物幾乎都瀕臨絕種或已經滅亡,所以十分珍貴。若是養不起真的動物,人們也會養隻電動的來假裝。主角狄卡德非常渴望擁有一隻羊,因為那令他感到快樂,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真誠的喜悅,而非透過「心情機」設定的假像。事實上,對動物的喜愛也是人類和仿生人的不同點之一,其它還有「共感能力」和對宗教(摩瑟教)的信仰。人們會如此渴望擁有動物,除了金錢的價值,我覺得更是因為它們的「生命力」。書裡提到在這個末日的地球,除了荒蕪就只剩下廢渣,所有的東西都在腐爛,到處都充塞著死亡的氣息,那些動物的存在能夠在一片死寂之中,給予人類些許的安慰。

...

八百萬種死法-卜洛克(Quotation)


1. 隨便哪天,只要我一滴酒也沒沾,就是個好日子。每天一次,每次只要保持清醒一天就行了。(p27)

2. 我關掉燈爬回床上,想到死掉的妓女還有身受重傷的保全警察還有被地下鐵駛過身上的女人,於是我開始納悶為啥有人認為該在此城保持清醒不醉。(p30)

3. ⋯⋯想要完全憑藉意志的力量改變這個故事。(p79)

4. 他媽的我為什麼得活得這麼辛苦?為什麼?(p84)

5.我在想:我名叫馬修,是個酒鬼,我們圍坐在這一個個天殺的房間裡,永遠重複著同樣天殺的告白,而在這同時,外面那個世界裡人與人像野獸一樣自相殘殺。(p84)

6. 我心想:因為我什麼也不想做。我想躲在暗角,把整個世界關在門外。(p111)

...

真實烏托邦-Erik Olin Wright


本篇文章摘錄自Eric Olin Wright 的<<真實烏托邦>>,從第二章的<<解放社會科學的任務>>,可以看見一個理想的世界應該可以做到社會正義和政治正義。作者在第三章<<資本主義壞在哪?>>則對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十一項批判,藉此論述資本主義如何使人類離理想的世界愈來愈遙遠。

社會正義:在一個社會正義的社會裡,所有人基本上應能平等取得必要的物資及社會資源,過著蓬勃發展的生活。
蓬勃發展的生活在廣義上指的是各種使人能發展並運用其才華及人力的方法,換句話說,即實現他們個人潛力的方法。

政治正義:在一個政治正義的社會裡,所有人基本上有著平等的機會來取得必要資源,以有意義地參與會影響他們生活之決定。這包括個人有自由作出影響他們自己做為不同個體之生活的決定,以及個人有能力參與會影響他們做為社群成員之生活的集體決定。(p57)

真正的自由意味著對於那些就其自身而言事關重大的決定,人們擁有實質的能力做選擇,同時還意味著人們能取得所需的基本資源,以實現他們的生涯規劃。

所有人民在政治上平等的理念,必需仰賴強而有力的制度性機制,防止私人經濟權利轉換為政治權利。民主決策的範圍要擴大到所有對公眾造成重大影響的領域。此外,公民賦權的領域要延伸到定期選舉投票之外。(p63)

資本主義壞在哪?

...

八百萬種死法-卜洛克



「這個都市叢林裡,有八百萬個故事。今天播的是其中之一。」「八百萬個故事,」他說:「你知道這城裡有什麼玩意兒嗎?這個他媽的都市叢林臭爛汚裡有什麼,你可知道?有八百萬種死法。」(p167)

「你念過一本叫做<<水船下沉>>的書嗎?書裡有這麼個養兔場,養了半馴服狀態的兔子。那裡食物供應充足,因為人類定期留下兔食。哪兒可以算是兔子天堂,只是養兔人目的是要設下陷阱,偶爾享用兔子大餐。生還的兔子從不提這個陷阱,也不願談牠們犧牲的同伴。牠們有條不成文規定是要假裝那個陷阱並不存在,而牠們死去的同類也沒活過。」「知道嗎?我覺得紐約人就像那些兔子。我們住在這兒,為的是這城提供的任何東西-文化,工作機會,不管是什麼。每回這城殺掉我們的朋友和鄰居時,我們都背過臉不看。當然,我們是會花個一、兩天看報,討論這些消息,可是馬上又全都拋到腦後。因為不這樣的話,我們就得採取行動,但我們不行。要不我們就得搬家,但我們不想。」(p217)

剛開始讀卜洛克的<<八百萬種死法>>時,覺得它跟我印象中的偵探小說不太一樣,怎麼沒有很緊張刺激,或很懸疑?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偵探小說也分很多種,而我手上這種是所謂的冷硬派(或稱硬漢派),解謎並不會占很大的比例,主要看的是硬漢偵探如何靠他的一雙拳頭和近乎固執的精神來破案,而場景多是描述社會中不堪的一面,書裡的角色則是各式各樣的邊緣人物,難怪我覺得小說中的紐約很像<<蝙蝠俠>>裡的萬惡城市-高譚,住在這似乎永遠不可能有感到安全的時候。

...

誰說你是「魯蛇」?


那天你因為沒有車子、沒有房子、也沒有高薪而感到洩氣,甚至覺得自己是個「魯蛇」,懷疑自己一路走來的決定,否定過去的自己。一時之間,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你。想不到最近在讀的<<真實烏托邦>>給了我答案。我希望你能有勇氣堅持去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而不是照著他人的價值觀,來塑造自己。

<<真實烏托邦>>這本書裡面有一章是在說明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如何違背基進民主平等主義的規範性理想。因為資本主義的兩大特色:私有制及自由市場而衍生了許多問題,作者Eric Olin Wright 提出了共十一項批判,其中的,資本主義阻礙了讓人類廣泛蓬勃發展的條件普及化,和資本主義商品化威脅了廣被推崇的重要價值觀,使我對於一般社會大眾關於「成功者」、「生命的贏家」或「人生勝利組」的定義,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資本主義阻礙了讓人類廣泛蓬勃發展的條件普及化
每個廠商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全都卯足全力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贏得最後的勝利。所有的成效都是以「經濟回饋」來𧗾量,而在這種具毀滅性的競爭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輸家,沒有人不曾嚐過輸的滋味。「競爭也促成了一種成就文化,僅依照人們彼此的相對位置來給予評價。成就不是實現個人的潛能,而是比他人好,贏得勝利。」(p95)「贏者全拿」式競爭,影響了個人的自尊和自信心。判定成就的標準就只是金錢,要想贏就只能踩在別人身上往前走去,有沒有發揮潛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會不會賺錢。這樣的標準怎麼可能不讓人喪氣?一位養兒育女的家庭主婦因為沒有任何收入,她的付出就被貶低,一位作家因為寫不出暢銷書,他的才華就被忽略,任何你喜歡做的事,你做得好的事只要沒有經濟價值,或是沒有辦法被商品化拿來獲取利潤,就不會被稱為是成就,你就只能被貼上「魯蛇」的標籤。

...

停電


「我來到森林,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我希望活得深刻,僅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是否能夠學到生活的教誨,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才發覺自己沒有好好活過。我不希望過著不是生活的生活,活著是這麼的珍貴,⋯⋯我要吸取生命所有的精華,把不屬於生命的一切都驅除⋯⋯」-梭羅

不曉得八月十五日那天大家家裡有沒有停電?我家大約從晚上七點停到了八點,雖然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卻覺得非常的漫長,因為現在正值盛夏,天氣十分的炎熱,我只能盡量保持靜止不動的狀態,希望能涼一點。看著窗外有些地方還是亮的,感到些許的安慰,慶幸這個文明的社會沒有全部停擺。

最近剛好在重讀梭羅的《湖濱散記》,書中記載他在山林中獨居二年的日子,離開文明,追求簡單樸實的生活,和大自然和諧共處,以求心靈和精神層面的富足。長期處於科技的世界裡,連停電一小時都會哎哎叫的我,可能做不到像梭羅一樣,用自己的力量打造出一間木屋,並且種田補魚,自給自足。太習慣文明所帶來的種種便利,只要想到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就夠讓我感到害怕了。但這幾天因為客廳冷氣機壞掉,也讓我發現到,其實我並不需要時時刻刻都要保持涼爽,一整天身體又熱又黏,到了晚上洗完澡,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吹冷氣,幸福到都快飛起來,也特別好睡,為此我還深深地對我的冷氣表示感謝之情。我知道我是無法離開文明投向自然的懷抱了,我只能告訴自己其碼要好好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不過梭羅其實也不是要每個人離群索居,而是要人思考我們是否離棄了真實的生活。他所提倡簡單的生活方式,就比較容易跟隨。

...

在一起孤獨-雪莉•特克


雪莉•特克的<<在一起孤獨>>雖然不是小說,讀起來卻一樣充滿了畫面、情節和張力。書中探究科技如何改變人與人相處的模式,和親密關係的建立,藉著思索這些問題的同時也思考人的本質,是一本集科技、心理學、哲學以及社會學的作品。

為什麼人們對科技發展的期待愈來愈高,對彼此的期望卻愈來愈低?當我們期待科技帶給我們永不斷線的連結,我們在各自的連線裝置裡尋覓關注和認同,卻在真實的世界中不知道該如何和人相處。當我們願意把陪伴、友情甚至是愛情全都交付給機器時,我們又會失去些什麼?

第一部 機器人時代:孤獨感,新的親密關係
雪莉•特克一方面從機器人的發展,另一方面從網路的連線,檢視科技如何重新劃分和定義了親密和孤獨之間的界線。書中提到許多設計用來陪伴和人類互動的科技產品,例如:菲比、乖寶貝、愛寶還有巴洛。作者把這些產品帶到學校和安養中心,觀察孩子和老人對它(他?)們的反應。這些受測者到最後都喜歡上它們,認為它們「夠像有生命」。人們覺得和機器人在一起很安心,它們會無條件的接受人類,而我們卻不需要付出所有,它們給予我們接受,這樣的關係既可靠又可預測,有所不滿的時候,只要關機重來就好,一切都能掌控。但若是和另一個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就不免會有爭執和失望,也可能會受傷,和機器人相處的風險比較小。

...

五分鐘的時間


「緩慢的樂趣為什麼消失了?噢,從前那些閒晃的人都到哪兒去了?民歌裡那些遊手好閒的主人翁到哪兒去了?那些以日月星辰為家,從一個磨坊晃盪到另一個磨坊的漫遊者,他們到哪兒去了?他們和鄉間小路,和草原,和樹林裡的隙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有一句捷克諺語用了一個隱喻來定義這種悠閒的甜美感覺:他們凝望著上帝的窗口。凝望上帝窗口的人不會無聊;他們都很幸福。在我們的世界裡,悠閒成了無所事事,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無所事事的人是挫折的,是無聊的,他們永遠在沒事找事。」
                                                                                             <<緩慢>>-米蘭•昆德拉

「純粹的喧囂忙碌,創造不出什麼新鮮事,只是不斷複製、加速現有的事物。」
                                                                                            <<倦怠社會>>-韓炳哲

這星期有點忙碌,每天都要出門,沒有一段完整的時間用來閱讀或做自己喜歡的事,會讓我變得有點煩躁。星期三的那天,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大熱天一直動來動去,汗流個不停,很討厭。有點被惹毛的我,賭氣坐在沙發上,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就那樣暫停五分鐘。

這五分鐘的時間讓我在連續的行程中,停下來,換氣。有時我覺得每天的生活就像是一場停不住的賽跑,過程中只想閉起眼睛,全力衝刺到終點,忘了要呼吸。如果沒有在一天裡面,把工作從待辦事項中一項一項劃掉,心就不踏實,彷彿時間被蹉跎了。明明想掌控時間,到頭來卻被時間掌控,「生產力」、「效率」是腦海中關不掉的提示音,一天又一天,在快步調的節奏,一切變得印象模糊。

...

不工作不道德?


工作倫理
什麼是工作倫理?它是一項戒律並附帶有兩項明言的前提,以及兩項心照不宣的預設。

前提一:人為了獲得生存與快樂所需的事物,就必須從事他人認為有價值,而且值得付給報酬的事情。

前提二:滿足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因而安於擁有較少而非更多乃是錯誤的。換言之,工作本身便是一種價值,一種高貴且令人高貴的活動。

戒律:即使你不知道工作能夠帶來什麼你尚未擁有的東西,或是你不需要的東西,你也應該繼續工作。工作便是良善,不工作乃是邪惡。

預設一:人擁有可以販賣的工作能力,並且可以販賣勞力,換取應得報償來維持生活;人所擁有的東西,乃是過去工作及願意繼續工作的報酬。工作是一切人類的常態;不工作是異常。

預設二:唯有其價值受到他人承認的勞動-也就是可以要求薪水或工資,同時能夠販賣且可能購買的勞動-才具有工作倫理所稱揚的道德價值。

                                                                   <<工作、消費與新貧>>- 齊格蒙•包曼

最近我讓我的主管和同事感到很頭痛,最大的原因是我違反了以上所說的「工作倫理」。我不斷地在減少自己的工作時數,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做的是按小時支薪的工作,沒工作就沒薪水,所以對我來說很簡單,就是我用錢買我自己的時間,去做我真正喜歡做的事-閱讀和寫作。

但是,每當我這樣回答別人時,幾乎大家都覺得我有點奇怪。我常在心裡想,我想少賺一點錢,多賺一點自己的時間,有什麼不對?為什麼當我拒絕多上一點班,我總是要感到內疚,還要和主管道歉?在這個社會顯然不工作,不賺錢是不行的,即便你已經滿足自己所擁有的,不工作還是會被認為是「無所事事,浪費時間」。而且,當被問到,那我不工作時要幹嘛,「閱讀和寫作」並非一個「正當」的答案,因為明顯地,我違背了上述工作倫理的預設二,因為我的閱讀和寫作的活動並沒有價值,沒辦法要求薪水和工資,所以是「不道德」的。我想,要是我回答我的主管或同事說,我沒法上班,是因為我另外還有一份「支薪的」兼職工作,他們或許還比較能理解,並且投以讚賞的眼光吧。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