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是岸見一郎用哲學思想的基礎來介紹「阿德勒心理學」的一本書。書中以年輕人和哲學家對談的方式呈現,哲學家藉著回答問題來引導年輕人解決人生的各種問題,譬如人際關係的問題,如何接納自己,如何變得幸福等⋯⋯,終極目標是希望我們都能獲得自由。書名「被討厭的勇氣」指的是「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因為那代表你沒有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你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活,對於自己的人生付起責任,不討好,不假裝,也不會因為恐懼而勉強,這就是自由。
因果論v.s目的論
有別於一般心理學家所在意的因果論,認為過去的經驗或創傷影響了現在的行動,阿德勒強調的是目的論,不去追究過去的原因,而是著重在現在的目的。不要讓過去所發生的事來定義自己,而是由自己決定如何使用及解釋那些經驗。所以不管過去怎麼樣,現在的自己都可以因我們選擇的目的,以及生活型態做出改變。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既然是自己選的,當然都可以重新選擇,除非你的「目的」是不想改變。撇開因果論和創傷,而強調目的,是因為阿德勒要我們對自己的存在付全責,這是積極主動的想法會給予我們力量,如果把生命中每一個失敗都推給過去的創傷,我們將會變得無力,因為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執著於「經歷了什麼」,現實將不會有所改變。
目的論不只可以幫助我們從過去的創傷中解放,它重新詮釋了我們的所有遭遇和行動,好比我們不是因為太忙或太累,才不去運動(學習、陪伴家人、幫助他人丶追求夢想⋯⋯),而是我們的「目的」是不去做這些事,所以才說自己太忙或太累。還有那些心理或身體的不適感,也可能是我們為了逃避責任或挑戰而引起的,為的是替自己找「不去做的理由」。不喜歡自己是你決定不要喜歡自己,沒有朋友,是因為你決定不要交朋友,可能是因為人際關係很麻煩,可能是你怕受傷,一切都是你的「目的」,所以將來要怎麼做,是你的選擇,是要選擇改變,勇敢面對「不安」,還是選擇繼續維持現狀,每天和「不滿」糾纏?
人際關係
把他人當成是夥伴,而非競爭的對手,追求卓越,不是為了和別人拚輸贏,而是為了比現在的自己更進一步。身於競賽之中,內心永遠無法得到平靜,因為別人都是敵人,所以無法相信他們,更不可能建立互相信賴的關係,到哪都找不到歸屬感。
把他人當成夥伴也就是要和他們建立「橫向關係」,意識到雖然我們不同,但我仍可以用平等的方式來對待你,不會想要操控你,不會用自我的標準來評價你。你不需要滿足我的期望,就像是我也不用滿足你的那樣,在這段關係裡,我們彼此都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
因為在人際關係裡,我們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不會擺出比你強的姿態,試圖干預你的人生選擇。阿德勒說人際關係的紛爭,大部分是因為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或自己的課題被干涉,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相信他人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在一旁支持守護,不要在對方沒有請求時,過度涉入。
為了在人際關係獲得自由,就要學會不去在意他人的觀感,因為那樣做,你在乎的還是你自己,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忽略自己是共同體的一部分。不是老想著別人可以為你做什麼,而是要採取行動做出貢獻,藉此參與共同體,找到歸屬感。
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不要活在過去的遺憾或創傷中,也不要活在未來的可能性裡面。不要拖延你的行動,延遲你的夢想,當下不是準備期。不要把人生想成是登山活動,只有爬到山頂才重要,並不是攻頂後,真正的人生才開始,而要把人生想成一連串稱為「現在」的剎那,當下就做該做的事。把人生當成「實現式」,目前正在動作的,也是動作完成後的結果,是過程也是結果。你的人生意義,只有當你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才會顯現出來。
留言